分享

患糖尿病二十二年新悟--高全仁老师

 听取蛙声 2016-12-03

患糖尿病二十二年新悟

22年前我戴上了糖尿病的帽子。22年来,经历无数次的战斗,战胜了无数次的风雨考验,庆幸至今没有得严重的并发症。回想22年的风雨历程,有几点新悟,想与糖友们分享。


一、从“饮食控制”走向营养治疗

刚得糖尿病的时候,治疗首先是“饮食控制”,就是少吃、不吃甜的东西,与糖绝交。说实在话,整天饥肠辘辘。1米76的个子,体重57公斤(体重指数18.4kg/m平方)。每天一测血糖,“达标”很高兴;“不达标”就认为是“吃多了”,下一顿再减。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后来我学习了《糖尿病医学营养支持治疗指南》才明白这样是错误的。糖尿病患者是病人,要治病必须要有好身体,所需热量必须均衡,所需营养必须满足,身体好才有治疗的“本钱”。从此走上营养治疗的正确道路。首先确定身体所需的热量(确定的方法有很多材料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根据热量需要确定每餐的营养需要。如果血糖高,说明治疗不到位,在治疗上想办法。

在营养治疗方面,糖友比较纠结的是吃什么和如何吃的问题。有专家说“没有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的,只有更适合的”。这句话我是坚信的。根据总热量需要和食物升糖指数、食物血糖负荷指数,可以找到自己适合的食物或者说可以吃的数量。食物升糖指数是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所引起的血糖应答(或者说血糖影响),请糖友们注意,是含50克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由于含糖量100%,所以是50克,土豆含糖量13%,是384克,南瓜含糖量6%,是833克。也就是说50克葡萄糖、384克土豆和833克南瓜对血糖的影响,葡萄糖100,土豆65,南瓜75,只有比较的意义。而对血糖的影响还要看血糖负荷。血糖负荷是食用一定量的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是升糖指数乘以含糖量。如都以100克为例,葡萄糖100*1=100,土豆65*0.13=8.45,南瓜75*0.06=4.5,所以尽管南瓜、土豆的升糖指数是高的,但血糖负荷是很低的。馒头升糖指数88.1,含糖量47.5%,血糖负荷88.1*0.475=41.8,是很高的。有了这样的概念,就不难知道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了。


二、运动治疗坚持持之以恒

我是支持“生命在于运动”的,所以运动坚持40多年了。从30来岁开始,就每天跑步,最多的阶段是1976年前后,每天跑10千米,早上起床就跑机场(当时在机场工作)一圈,回来冲个冷水澡,一个爽。现在如果一天没运动就像少了一些事情,到处不舒服。所以身体素质基本还算可以。最近两年,右腿髋关节疼,经检查确诊,先天发育不良,髋臼软骨磨损。不能跑步了,改为骑自行车。每天上午到云龙湖(人少、车少、空气好)骑自行车一小时15千米,晚饭后在家骑健身车40分钟,达到出微汗为止。每周两天阻抗训练,1升矿泉水瓶装上沙子(2.2千克)练举重,拉弹力带。我对运动治疗的理解,一是运动是必须的,是一种治疗手段,从长远看,运动能提高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从短期看运动能降低血糖,必须持久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二是运动不是万能的,不能代替药物治疗、营养治疗和心理治疗,该用药就用药。三是运动必须适合自己,趋利避害。专家说运动是把双刃剑,把握不好会伤害自己。像我以前跑步回来冲冷水澡,爽是爽,但对身体的伤害是肯定的,当然当时也没有冲热水澡的条件。空腹运动会升高血糖,对身体不利。运动必须有一定的强度,那种遛弯式的运动意义不大,但过量运动损害身体,也必须避免。


三、药物治疗是关键

药物治疗是专家的事,执行医嘱就行了。好像没什么说的,其实不然。我的理解有以下几点。

一是正确理解“是药三分毒”。“是药三分毒”,不知是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有些专家也这样说。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因相信这一说法拒绝吃药更是错误的。就中药来说,“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身体的偏性”,辨证不对,本是阴虚用了治阳虚的药,就不是三分毒,可能是五分毒,八分毒,所以不能自己去买药;就西药来说,说明书写的副作用(也就是毒)发生率很低,不一定就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拿阿司匹林来说,一开始我是拒绝的,但后来听医生的,“谨慎”使用了一段时间,经检查也没有出血的情况发生。如果因为拒绝服药疾病愈发严重(这是很可能的),就会后悔晚矣。拿高血压的治疗,我已服了20多年的药,也没有发生“副作用”,相反如果不服药,或者服服停停,也许心脑肾的损害早已发生了。这里需要注意:该服一定要服,不能犹豫。要注意定期检查肝肾功能。有专家说“一三六”原则,就是说服药后的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定期检查,如果一个月没有问题,就到三个月再检查,三个月没问题就到六个月再检查,如果六个月没问题就可以放心了。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仔细请教医生,不能自作主张。

二是关于“假药”的问题。我想我们要记住两点,一点是目前阶段糖尿病是不能治愈的,任何说吃了某种药或使用某种器械“可以停药”、“可以不用控制饮食”、“可以恢复胰岛功能”,都是骗人的鬼话,千万不可相信。有一次我听自称是协和医院专家说,“吃冬虫夏草可以恢复胰岛功能,但是太贵,吃不起,但蜂胶便宜,也可以恢复胰岛功能”。一听就是推销蜂胶的,我不是说蜂胶不好,但把蜂胶说成可以治好糖尿病就是骗人了。我毫不犹豫的离开了。另一点是凡是含有一定碳水化合物的食材绝对不能“降低”血糖,顶多只能延缓血糖的升高。说某种含有碳水化合物的偏方或验方可以降血糖,千万不可相信,特别是不能停药改吃偏方。

三是药物治疗不能吃吃停停。要知道血糖的高低受很多条件影响,还会受偶然因素的影响。需要减药要听医生的,不能自作主张。这里有必要特别指出不能忘记吃药。我的体会是把吃药与吃饭捆绑在一起,吃饭就吃药,不吃饭就不吃药,防止重复吃药。


四、心理治疗--以辨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正确认知观

关于心理治疗方面,可以有很多的说法,但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在辨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认知观。

首先,战胜糖尿病的信心要坚定。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人类总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总会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人类与糖尿病斗争的历史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从胰岛素的发现,到磺脲类、二甲双胍等各种口服药的问世,再到今天肠促胰素为代表的新药的发明,与糖尿病作斗争的武器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精准医疗的提出,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战胜糖尿病的曙光已经显现。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我们自己对糖尿病的认识,也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不认识糖尿病到懂得如何管理病情,如何不得并发症。我们只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就一定能够战胜糖尿病,过上平常人的生活。

其次,要有正确的策略思想。伟人毛泽东认为,一切反动派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真老虎,吃人,成百上千地吃,另一方面是纸老虎,经不起人民战争的风雨。我们与糖尿病的斗争也是一样。一方面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我们的治疗持之以恒,永不放弃,就一定能战胜糖尿病。从这一认识出发建立信心;另一方面,糖尿病的确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稍有不慎就会坠入并发症的深渊。从这一认识出发,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从细节入手,脚踏实地落实五匹马的治疗方法,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第三,要坚持知行统一观。唯物史观认为,人们认识真理的过程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在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发展。我们在与糖尿病的斗争中,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勇于实践,只有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才能起到控制病情的作用,才能证实我们学到的知识,才能纠正认识到不足。最近我看到有个材料上说“知难行易”,起初我认为是个噱头,总听说“知易行难”,哪有“知难行易”的道理!仔细想起来,还真是如此。我们说知易行难,是说知道了做着难,如吸烟,都知道吸烟危害健康,但戒烟太难。其实,是没有真正明白吸烟的危害,或者说是危害太远,没有马上面临。如果让吸烟者看到因吸烟截肢、透析甚至患癌症的后果,让他马上面对这一后果,他就不会说太难了。说“知道”其实是一知半解,不是真知。要获得真知(真理)是不容易的,很多时候是一知半解,没有切身体会的“知”。所以我们学习要坚持知行统一观,要努力学习,不能浅尝辄止,要勇于实践,通过实践提高认识。


五、全面精巧监测,检验治疗效果

监测是治疗效果的保障,道理不言而喻。我认为,做到全面和精巧就可以了。

全面是说时空要全面覆盖。从时间来说,监测要点线面结合。点就是每天的检测,线就是每三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监测,面就是一年体检(或者住院)全面检查。从监测项目来说,就是血糖、血压、血脂、血尿酸、肝肾功能、体重、腰臀比、眼睛、血管等都要检查,全面达标。精巧是说监测要精细,时间巧安排。在以下时机必须监测: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药物、运动、营养治疗方案),生活规律改变,尝试吃某种食物(水果),生病(感冒、消化不良、外伤等),外出旅游探亲等等。生活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运动定时定量,用药定时定量,做到三个定时定量,可以减少监测次数,保障监测指标的稳定。监测的目的是检验治疗方案是否合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对检查结果要认真解读,达标的要坚持,没有达标的要找出原因,及时排除,以求达标。

                                                                                             作者 高全仁老师 


听课方法:加王大米微信wangmin669(标注:听课+几型糖尿病),拉您入听课+糖友互助群


如果您觉得本文内容对糖尿病患者有所帮助,可以转到朋友圈或转给需要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