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良药”

 汪翠521 2016-12-06

“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课堂是教师安家立命之根本,得课堂者得天下。”这是我最近读书时看到的 一段话。教师的专业成长道路固然有千万条,但实践证明,公开课历练研究法是最现实的科研行动研究法。

 一、讲公开课就像迎接客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窦桂梅曾说“上公开课就像家中来客,必定要洒扫庭院、准备盛宴一样。其中有准备的紧张更有展示的兴奋。就像居家过日子,如果没有客人,可能会终年粗茶淡饭,散淡随意。”每个人都有天然的惰性,教师平时上“家常课”,一般都是得过且过,很少为准备一节课而废寝忘食。上公开课则不同,从决定上公开课之时起,教师的神经就开始高度紧张起来,每时每刻都在为如何上课去思考。因为有了压力,才有了动力。有动力教师才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储备教学资源和才智资源,较快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师在上公开课之前的一系列准备活动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过程。一次次的试讲,一次次的创新,一次次的反思,都不可能从那些四平八稳的“家常课”中获得。

二、敢讲、勇于实践。教师在上公开课时,要放下包袱,认识到只有上好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才是最重要的。要学会驾驭好自己的情绪,带动好学生的学习激情,创造出最佳的学习氛围,发挥自己最好的教学水平。上公开课做必要的准备是应该的,但不能把工夫下在“反复排练”上,更不应该老师表演,学生背台词。因为上公开课不是演戏,是展现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的平台。

三、在批评中脱胎换骨。“家常课”虽没有挑剔和指责,但其中的问题乃至错误也会永远地延续下去,其中的亮点也没人去欣赏。公开课则不同,在公开课中教师要把自己的真实教学水平和文化底蕴暴露给别人,让别人来评头论足。这样,教师才可能了解一个真实的自我,才能让自己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进化。公开课后的群言虽然会刺痛教师的神经,但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指导、批评、表扬、挑剔中铸就了他们。因此,上公开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次机会,当机会来临时,要敢于面对,及时把握。诚然,剖析自己、否定自己是痛苦的,但只有敢于挑战自己,才能使自己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才能创造一个崭新的自我。

四、课后要积极反思。群言就是智慧,反思就会有提升。“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身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所以,上完公开课后,要趁热打铁,把自己成功、失误的感悟和体会及时梳理、总结一下。让自己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犯类似错误,把别人赞赏的地方让它做得更到位。

五、多听取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在学习中进步。学习借鉴名师教育教学经验,利用经验移植,是教师开展研究和提升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少走弯路”。“有时你与成功人士谈一次话,够你摸索10年。”当然,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不是生搬硬套,要学会在借鉴的基础上升华,让别人的模式变为自己的模式。在听取名师的公开课时,积极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总之,公开课是一剂良药。无论是自己讲公开课,还是听取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对教师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好事。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要服好这味良药,争取在教学中有更大的提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