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缺乏盈利模式的共享单车 或象O2O伪商业模式一样最终死掉?

 水针智客 2016-12-07

缺乏盈利模式的共享单车 或象O2O伪商业模式一样最终死掉?

缺乏盈利模式的共享单车 或象O2O伪商业模式一样最终死掉?

在这资本渐趋冷却的状态下,共享单车却杀出重围成为2016年下半场的竞争主角,资本竞投、需求火爆,在一二线城市逐渐形成一道绚丽夺目的风景线,但这一概念所引发更可能是在资本和创业市场急需信心的情况下的一种偶然。

盈利是共享单车的永恒痛点,放眼全球的创业项目,也没有一个共享单车项目已经实现自行盈利。在国内共享单车的狂欢之下,投资人与创业者们似乎都在刻意忽略这一点,尽力塑造单车共享的繁盛之势。这更像是资本寒冬下故意造就的一个热点?

我们不能忽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共享单车与市政公益的重叠,这种纠葛使得陷入盈利困局中的共享单车在未来发展将会更加复杂。在单一收取租金的商业模式之下的共享单车还能走多远?共享单车的归途是与公益的融合还是靠着资本独立支撑?

资本热捧也掩盖不了盈利困局

根据公开信息梳理发现仅摩拜、ofo、小鸣、优拜四家企业已经累计获得了十轮融资。腾讯和王兴投资了摩拜单车,而最有望收购共享单车的滴滴出行投资了ofo数千万美元。随着腾讯、滴滴、美团的入局,对共享单车的追捧甚至可以媲美当初竞投网约车的盛况,只是致力于“最后一公里”的畅想注定不会成为下一个滴滴。其中缘由多是由于盈利问题迟迟难以解决,单纯依靠租金作为利润来源达到收支平衡尚且遥遥无期,并且短期内没有发现共享单车的新盈利支撑点,甚至寄予厚望的广告业务也许并不如想象般美好。

就连摩拜单车CEO王晓峰表示,我们现在不知道怎么赚钱,当高昂的成本和低廉的价格让共享单车项目看起来像在“做公益”,钱就成了存活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共享单车的盈利困局是成本居高不下和利润单一失衡的共同结果,且共享单车的运行因为参杂着较高的道德风险致使成本愈加难以有效控制。

共享单车面临的道德风险:在运行过程中,自行车被用户随意停放甚至带回家、二维码被毁、车上被贴广告、车座被损坏、恶意破坏、私自加锁占为己有,早晚出行高峰时抢不到车,闲暇时的利用率又很低……而更令人悲观的是,事实上全球没有一个公共自行车项目能自己盈利,在这种行业状态下,共享单车的前景实在是不容乐观。

后续市场匮乏导致的伪商业模式

不管故事讲得有多动人,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共享单车,盈利是其持续发展的唯一动力,不盈利则毁。

实际上,关于共享单车的定位整个行业一直都存在疑虑,是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替代还是补充,这关系到未来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的共生空间有多大。从表面来看,政府与共享单车的合作代表了对这一项目的宽容态度,令私有经济介入本属于公共基础设施范畴的公共出行系统可以说是将共享单车作为完善城市出行的补充,然而深入地讲,同作为城市出行的便捷交通工具,两者仍存在着竞争关系,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中。

此问题不解决,那么共享单车最终只能作为公共自行车的补充,如果布局在有过剩需求的一二线城市,或者在公共自行车已经完善的较小城市,共享单车再进入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共享单车实际上能够规模化经营得可能只局限于部分有着一定需求的一线城市。想要布局全国,每个地方都将面临公共自行车这个地头蛇。

而最关键的问题是,单车的衍生产品和服务非常有限,后续市场基本是难以预见。共享单车本身的定位就是最后一公里,在这个目标之下难有衍生空间。

不过,共享单车依旧还有着最后的一丝希望。那就是也许共享单车寄希望于广告业务,因为我国唯一盈利的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就是借助广告突破了盈利困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共享单车没有停车桩,所以广告业务就局限于内置APP,车身即使能够增加广告,也对频率上会有限制,毕竟吧一个个广告贴到自行车上也是一个力气活。但是即使都做了,这种广告效果真的能给共享单车带来盈利的希望吗?总之,共享单车目前陷于盈利困局,未来缺少后续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伪商业模式。

收购可能也是一条行不通的路

共享单车本身定位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需求,也正是对网约车、出租车或地铁所不能及的范围进行补充,这便和滴滴具有天然的合作需要。但是如今,政策风险下的滴滴都有可能是自身难保,收购资本热捧的共享单车还现实吗?

各地网约车管理细则陆续出台,一二线城市以“京人京车”、“沪籍沪牌”、车轴距等硬性规定将大部分网约车排除在外,以上海为例,滴滴出行的约41万名司机中,只有不到3%符合新规。如果管理细则开始施行,以一二线城市为主要阵地的滴滴所面临的将是使用率的致命锐减。

在这种情况下,滴滴不可避免地会重新审视政策相对开放的三四线城市的战略布局,甚至未来有可能会把这类城市作为主要市场。但是回归到共享单车上,众所周知它和此前的滴滴相似,都是以一二线城市的出行需求为重点,在三四线城市中公共自行车系统已经相对完善,共享单车几乎没有插足的机会。这就和滴滴未来对三四线城市的布局有着市场上的差异,收购共享单车也就没有了互补的商业价值,因为最后一公里完全可以由公共自行车代替。这也再次说明了共享单车只能是公共自行车的补充,这种定位已经局限了未来共享单车的规模发展,也造成了与滴滴出行业务匹配上的空缺。

再说单车共享行业已经被资本吹捧地估值达数亿美元,这么明显的估值虚高,还有哪个平台会甘做接盘侠,冒险收购价格昂贵的摩拜单车或者ofo呢?共享单车的诗和远方可能只存在于美好的幻想之中。

本文由明星私募网原创,采集注明来源:明星私募网(微信公众号:mxsim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