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论|? 请给乡村教师一个看得见的未来

 Purefact 2016-12-08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小而言之,全村的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里。”乡村教育除了关乎就近入学、教育公平等问题之外,还直接关系到乡村的活力与复兴。



提起乡村教育,我不由得回想起自己当年读初中时的情形。

上世纪80年代末,我所在的村子从原先的乡镇脱离出来成立了一个新的行政乡,随即也建起一所乡初中。起初,这是一所没有校舍、操场和相关配套设施的“三无”学校,主管部门只是派来几位教师。师生都住在老旧破落的民国年间乃至晚清时期建成的民房里,学生的床被就挨个直接铺在楼板上。

初一年级的教室是租用村里的大祠堂,年代久远的柱子被虫子蛀空,轻轻一拍,里面的粉末便纷纷飘落,而这竟然成了学生课间常规的娱乐节目。一旦遇上白喜事,祠堂便是停放灵柩的当然场所,学生只好放假回家。初二和初三年级在离大祠堂一段距离的地方租到两间相邻的堆放杂物的库房,但地面极其坑洼不平,想放下一张平稳的书桌都殊为不易……

然而幸运的是,我们遇到的几位老师都很认真负责,尤其是刚从中师毕业的班主任胡老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几乎与学生融为一体。物理本是最令学生头痛的科目,但在他的执教下成了大家的强项,甚至有些原来在班里物理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上高中之后竟然成了学生中的物理尖子。全班40多名学生,考上中专和高中的就有15名左右(当时能考上5个就算不错了),简直是奇迹……

一所“三无”初中,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优质师资当属最关键的一点,而这正是当下大力发展乡村教育的着眼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乡村学校的生源已经今非昔比,但乡村教育的发展与振兴依然可期。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自不待言,各地的积极探索更是明证。

2015年5月,中国青年报刊发《后撤点并校时代,村校如何小而美》一文,介绍了甘肃陇东地区教育部门为提升偏远山村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因地制宜、自下而上进行了一些打造“小而美”村校的新尝试,比如,推行小班复式教学;面对师资不足的现状,实行教师“走教”,开齐音体美课程……

2015年9月,中国青年报又刊发一篇题为《一个乡村教学点的复兴样本》的报道,讲述了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偏远山区一个山坳里的刘祠教学点的神奇复兴。两年前,还是一所没有围墙、操场尘土飞扬、教室墙壁泥灰脱落的“穷酸小学”,一度只剩下8个孩子,濒临停学,但通过充实优质师资和打造“咸安数字学校”以及提供“空中课堂”“未来教室”等服务,70余个孩子陆续回流。这种借助现代科技缓解师资问题的妙招,也极具推广价值。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小而言之,全村的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里。”乡村教育除了关乎就近入学、教育公平等问题之外,还直接关系到乡村的活力与复兴。当孩子们的琅琅书声和欢声笑语重新回荡在乡村之时,那些呈现凋敝迹象的乡村便会即刻恢复勃勃生机。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乡村教育的未来才值得期待。

(转自蒲公英评论网,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内容来源:中国教师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