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跟痛(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11jiuge 2016-12-09

什么是足跟痛(中医)?

 

  足跟痛是指足跟部疼痛,不红不肿,不能久立多走,甚则站立艰难而育。本症是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多因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足跟局部筋骨失于荣养或风湿痹阻,外伤所致。足跟痛有时与足痛或其它关节痛并见,本条主要讨论以足跟痛为突出表现者。

 

足跟痛(中医)怎么引起?足跟痛(中医)发病原因?

  多因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足跟局部筋骨失于荣养或风湿痹阻,外伤所致。足跟属足少阴肾经所主,故本症多由肝肾虚亏。复感风湿、瘀血内阻者所致。

 

足跟痛(中医)诊断标准&足跟痛(中医)做哪些检查?

  常见证候

  气血亏虚足跟痛:足跟疼痛,历时久渐,皮不红肿,日间活动痛缓,入夜疼痛加重,神疲肢倦,面色苍白,畏风自汗,舌质淡,脉细弱。

  肝肾亏虚足跟痛:足跟疼痛,不耐久立,局部皮不红肿,腰膝痠软。头晕耳鸣,两眼昏花,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或舌质红。脉细数。

  风寒湿阻足跟痛:足跟疼痛,同时伴足部或其它关节疼痛,局部肿胀。下肢困重,遇阴雨寒冷天加重,舌苔薄白,脉满缓。

  外伤所致足跟痛:有外伤史。局部时有红肺,以刺痛为主,拒按。行走时加重。

  鉴别分析

  气血亏虚足跟痛与肝肾亏虚足跟痛。两者均为虚证,前者由久病或大病之后,或失血之后,气血亏虚,血虚不荣所致:后者则由强力劳损筋骨或纵欲无度,肝肾不足,骨髓失养所致。前者足跟痛,历时久渐,并有气血亏虚表现,如神疲肢倦,面色苍白,畏风自汗,舌质淡,脉细弱:后者足跟痛而不耐久立,并肝肾虚损症状,如腰膝痠软,头晕眼花,耳鸣。阴虚者舌质红,脉细数:阳虚者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气血亏虚足跟痛宜益气养血,方用十全大补汤;肝肾不足足跟痛治宜滋补肝肾,偏阴虚者,方用左归丸,偏阳虚者,方用右归丸。

  风寒湿阻足跟痛:常由风寒与湿合而致病,即成为风寒湿痹足跟痛,如(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足跟在下,寒湿易侵,故寒湿足跟痛多见,以足跟肿胀痠痛,遇阴雨加重,下肢困重为特点,可伴其它部位关节疼痛。治宜散寒化湿,祛风通络,选用乌头汤加减。

  风寒湿阻可郁而化热,症见足跟红肿,灼热,口干口苦,苔黄腻,治宜清热利湿,宣痹通络,方用宜痹汤。

  外伤所致足跟痛,可用身痛逐瘀汤治疗。

  足跟痛有虚实两端,虚则气血亏虚与肝肾不足,实则为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局部经络,气血凝滞而为病。

 

足跟痛(中医)的治疗用药

  【证治方药】

  (一)肝肾虚弱

  1,临床表现:足跟疼痛,或牵引及足心,不红不肿,不能久立多行,甚则不能任地,或伴有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舌红,苔净或光,脉细尺弱。

  2,病因病机:肝血不足,肾精亏损,足跟筋骨失于滋养。

  3,治法,补益肝肾,强健足跟。

  4,方剂: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熟地10~15g,山药10~15g,枸杞子10~15g,山茱萸10~15g,牛膝10~15g,菟丝子10g,鹿角胶10g(烊冲),龟甲胶10g(烊冲)。

  方义:熟地、枸杞、山莱萸、菟丝子补益肝肾,龟甲胶、鹿角胶填补精血。牛膝强壮筋骨,山药补益脾胃。

  加减:可加杜仲、续断、桑寄生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兼见瘀血者加红花、苏木、落得打化瘀活血。兼见风湿者加独活、秦艽、防己、细辛等祛风胜湿。

  5、变通法:如兼肾阳不足,四肢不温,可用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二)风湿痹着

  1,临床表现:足跟疼痛或酸痛,遇阴雨天加剧,或兼四肢骨骱酸痛。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滑。

  2,病因病机:风湿痹着于足跟,气血运行受阻,络脉痹阻而致。

  3,治法: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4,方剂:桑枝虎杖汤(《中医方剂手册》)合三妙丸(《医学正传》)加减。

  药物:桑枝15g,虎杖根15g,金雀根15g,臭梧桐根15g,苍术10g,牛膝15g,黄柏10g。

  方义:桑枝、虎杖根、金雀根、臭梧桐根祛风胜湿,通络止痛而走四肢。苍术燥湿健脾,牛膝强筋健足,黄柏清热利湿。

  加减:如兼足跟变形增大,疼痛剧烈,不能任地,可加威灵仙、桃仁、红花、白芥子、穿山甲、蜣螂虫之类,以化瘀活血。

  5,变通法:可用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加减,药用独活、桑寄生、秦艽、防己。细辛、芍药、地黄、牛膝、木瓜等,褂肾活血、通络止痛。

  (三)气血不足

  1,临床表现:足跟疼痛,遇劳加剧,伴有气短、少言,动则汗出,面色咣白。舌质淡胖嫩,脉虚。

  2,病因病机:脾气虚弱,水谷精微来源不足,足跟失于滋养。

  3,治法:补中益气,佐温阳散寒。

  4,方剂:朴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药物:黄苠15g,党参10g,甘草l0g,白术10~15g,当归10~15g,陈皮10~15g。升麻3~6g,柴胡3~6g,淡附子3~6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升麻、柴胡升发清阳,当归养血和血,陈皮理气和中,附子温振阳气。

  加减:兼见湿热者,去附子,可加苍术、黄柏、薏米仁、牛膝等,清热化湿。

  5,变通法:如气虚损及于血,致气血两虚,可用十全大补汤(《局方》)补益气血,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1,取穴:局部压痛点,配太溪、昆仑。

  方法:毫针常规刺法,以中强刺激手法,留针30分钟。

  疗程: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7天。

  2,取穴:百会穴。

  方法:以1,5寸毫针,常规进针深1,2寸,得气后行补泻手法。补法顺经脉循行从后向前沿皮针刺,三进一退、先浅后深、紧按慢提9次,留针30分钟,出针后急闭其孔:泻法逆经脉循行从前向后沿皮针刺,一进三退、先深后浅、紧提慢按6次,留针60分钟,出针时摇大其孔。

  疗程: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7天。

  3,取穴:风池穴。

  方法:单侧足跟痛,以1,5寸长毫针直刺,平耳垂方向。略斜向对侧口角部,刺入0.5~1寸深,得气后行快速捻转5~10次,留针50分钟,每隔10分钟重复行针1次。双侧足跟痛用透刺法,术者左手拇、食指捏住两侧风池穴,右手持3寸长毫针贴押手拇指爪甲直人穴位2~3分,随后将针体横向对侧穴,进针2~2,5寸,但不要穿透对侧风池穴的皮肤表面。继而提插3~5次,再行大幅度捻转。其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50分钟,酌情重复行针。

  疗程:每日1次,7~10次为l疗程。一般1~2疗程即效。

  4,取穴:大陵穴下8分处。

  方法:用0.5~l寸毫针,刺入皮肤后向上斜刺3~5分深,得气后行大幅度捻转,同时嘱患者以足部原痛点踩于硬物上,由轻而重活动,留针30分钟。

  疗程:每日1次,l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7天。

  (二)灸法

  取穴:局部压痛点。

  方法:用鲜生姜切成0.3~0.5cm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另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灸之,待其烧尽而足跟感到灼痛时,可以姜片擦局部。或用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

  疗程:每日1~2次。7~10次为l疗程。

  【评述】

  足跟痛常由跟骨骨刺、跟部滑囊炎、跟腱炎、跟骨骨折、跟垫炎等引起。行走或站立时,足跟感到疼痛,局部压痛。老年骨质疏松或骨质增生者也可见此症,与肾主骨生髓功能减退、肾气不足有关。妇女或老年,尤以产后受风引起足跟痛者为多见。据临床分证,用补肾、祛风、除湿、活血之品,又参以清热或温寒,再配用针灸、外治法,对本症常有佳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