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宝宝的辅食量和种类增多,不少宝宝已经养成了比较规律的吃辅食习惯。可以说吃辅食已经是宝宝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了。
那么是不是所有大人能吃的食物都可以给宝宝吃吗? 因为刚满10个月宝宝的消化系统和咀嚼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所以即使宝宝已经能够接受很多种类的食物,还是要注意把块切得小一些,把食物煮得烂一些。比如主食还是要以粥、面、馄饨为主,米饭相对来讲比较硬一些,应该考虑在1岁以后再酌情添加。当然也不需要把食物像刚开始添辅食哪样做成糊状,这样也不利于孩子口腔咀嚼能力和感知觉的发育。还有一些比较容易过敏的食物比如蛋清、三文鱼、猕猴桃,也是需要一岁以后再考虑添加。蜂蜜因为含有肉毒杆菌和雌激素,建议2岁以上儿童食用。
虽然随着孩子的长大,辅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要注意的是2岁以前儿童还是以奶类为主要营养来源。10个月左右的宝宝每天奶量在600-800ml,1岁左右的宝宝每天需要保证300-500ml的奶制品,1岁半到2岁的宝宝也是需要200-400ml奶制品的。关于奶制品的种类,可以是母乳,也可以是配方奶、牛奶、酸奶、奶酪。
随着辅食量和次数的增加,还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1. 规律的吃东西时间和量,固定吃东西的地点。 固定时间和地点有利于儿童对饥饿的感知,建立起良好的胃肠节律。当然前提是大人首先要有规律的饮食习惯。 不管孩子吃了多少,20-30分钟后都结束就餐,到下一餐之间除了白水,不给其他任何食物。当然,3岁以下的幼儿是可以在两餐间增加点心的,但是点心也不因为主餐吃少了就加量。 这样做,很多人可能会心疼孩子是否饿坏了,是不是会影响生长。其实孩子和大人一样,是能够自己感知并调节到底吃多少的。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刚出生的婴儿就知道在吸饱奶后松开乳头。大人硬塞,才是破坏这种本能的元凶。 2. 避免重口味。 一岁以前的宝宝不建议在辅食中添加调味品:盐、酱油、醋都是不建议添加的。因为宝宝的味觉比大人灵敏,添加调味品会导致重口味的不良饮食习惯。另外,1岁前的宝宝对钠的代谢能力没有那么强,天然食物里都含有一定量的钠元素,而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如果再在食物里加盐,可能会加重孩子的肾脏负担。 一岁以上的宝宝可以少量添加调味品,仍然主张饮食清淡。 油脂对于小宝宝的身体和大脑发育都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不建议辅食完全去油或给宝宝吃脱脂奶制品。正规品牌的植物油、动物油脂都是可以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于聪明的大脑尤为重要,在牛油果、坚果和深海鱼中含量丰富。但是3岁以前的宝宝坚果需要磨碎了给孩子吃,否则引起窒息的风险。 3. 让孩子与家人一起进食 吃饭不仅是生理需求,也是人与人交流的机会,不同食物的颜色和口感也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从小让宝宝和大人一起进餐,可以让孩子看见大人对食物的喜爱、感受餐桌上轻松愉快的氛围, 能刺激孩子对食物的兴趣。而且儿童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看见大人吃得香,宝宝也会动手自己吃哦。 另外,大人的挑食、拒食行为或对菜品的负面评价对小孩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要让孩子爱上吃饭,全家都要爱上,并把这种热爱展示给孩子。 4. 让孩子自己动手。 6个月左右的宝宝就可以在少量支撑下坐直身体,可以用手抓起小块食物往嘴里放。这样的动作对儿童来说,是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意味着儿童可以完全靠自己吃下固体食物了。通过自己的力量填饱肚皮,这让孩子充满成就感,也让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儿童是通过动作和感知觉来学习的,只有自己进食,宝宝才能切切实实地明白到饥饿的不适能通过吃东西缓解,才能真正理解进食的意义。 虽然2岁以下的宝宝拿勺子、把勺子放嘴里的动作还做得不是很好,会吃得满地都是,但这样的时间不会很长,大人只要帮一帮就行了,也要允许孩子用手抓着吃。
5. 增进进食的愉快感。 除了和家人进食,和心情愉快的人一起进食之外,您还可以在餐桌的布置、餐具的选择和食物的形状、颜色上动些脑筋。颜色鲜艳的餐布、多样的餐具、可爱的食物形状都可以增加食欲,同时培养儿童良好的审美观。 |
|
来自: 昵称16010600 >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