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及金融体系的深化改革催生“大资管”时代来临,农信机构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恰逢其时,大有可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富管理也迎来了参与主体多元、竞争激烈、创新模式多样、混业经营渐近的“大资管”时代。对于农信机构而言,拓展财富管理业务是加快自身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通过主动负债壮大支农实力的重要举措。 农信机构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的SWOT分析 对于农信机构而言,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是一种趋势。从内部条件来看,农信机构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存在特定的优势与劣势;从外部来看,农信机构也面临着“大资管”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一)优势(Strengths) 作为服务县域和“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农信机构在网点、渠道、信息等方面具备天然的地缘优势。充分运用好既有的禀赋资源,是农信机构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的重要立足点。 (二)劣势(Weakness) 体量过小,规模效应难以形成。农信机构多为县域独立法人,体量小,理财业务难以做大规模。同时,农信机构在人才队伍建设、产品研发、系统支持、运营管理等方面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支撑财富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 (三)机遇(Opportunities) 在新常态下,农信机构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持续增加,为财富管理提供了市场机遇。二是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及金融体系的深化改革催生“大资管”时代来临,农信机构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恰逢其时,大有可为。 (四)挑战(Threats) 农信机构传统客户群体的理财意识显著提高,新一代客户群的理财观念更加开放,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拓展财富管理业务,农信机构面临严峻挑战。 农信机构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的对策建议 充分发挥核心优势。单一的县域法人机构一般无力承担财富管理业务的全流程建设。农信机构应充分发挥并持续挖掘“小银行+大平台”的核心优势。在省联社层面打造全省农信机构的财富管理平台,负责财富管理产品研发、系统支持、管理维护等工作,辖内农信机构作为业务运营平台进行产品销售和客户营销,如此,既可以充分发挥大平台的规模效应,又可以有效发挥农信机构点多、线长、面广的传统优势,为财富管理业务的持续发展提供长足的支撑。 着力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品牌形象提升。实施统一的品牌规划战略,对品牌进行统一设计、宣传、管理,以品牌提升形象,以形象促进发展。以江西农信为例,在江西省联社的统一规划下,江西农信已形成“百福个人理财”“百福机构理财”和“百福同业理财”三大系列理财产品,江西农信系统80多家成员行社发行的理财产品均以“百福”冠名,“百福”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积极开展同业合作,把握各类交易机会。财富管理业务具有显著的网络密集型特征。积极与同业展开合作,是农信机构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的必由之路。从现实行业格局来看,国有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一些有实力的券商、信托、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在信息、产品、人才、风控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农信机构通过同业合作,可以实现资源互补,共同发展。 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业务发展根基。财富管理业务对于农信机构而言是一种创新型业务,需要专业性人才。农信机构应正视专业人才不足的现实,采取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强化学习、加大培训等多种手段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管理水平。省联社平台应集中全省的科技资源,着力打造一个集多维度的销售平台、强有力的管理平台、高效率的操作平台以及大数据分析平台为一体的财富管理系统,显著提高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控制水平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财富管理业务发展。 与监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争取政策扶持。近年来,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财富管理的业务资质、投资方向、额度比例等进行了规范。农信机构应主动争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得适当的政策倾斜。 坚决守住风险底线,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 坚决守住风险底线,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农信机构应严格遵循理财风险“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原则,认真落实监管要求,无论是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项目类理财产品还是净值型理财产品,都应进行充分的风险提示、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切实使财富管理业务回归代客理财的本源。(作者:江西省联社财富管理中心主任罗亮、江西省联社财富管理中心投资经理袁白华,来源:《中国农村金融》2016年第2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