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课堂】遗传性心律失常: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诊断和治疗

 zhaoeliteD 2016-12-14

上一讲中,已详细介绍了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CPVT)的概述和临床表现,那么,如何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本节课程北京安贞医院刘念教授将继续讲授。



一、CPVT诊断标准


2013年美国心律学会(HRS)/欧洲心律学会(EHRA)/亚太心律学会(APHRS)共同发布的《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对CPVT的诊断标准建议为:


1.符合以下任意一条标准,可确诊:

(1)年龄<>

(2)携带致病性基因突变的患者(先证者或家庭成员);

(3)先证者家族成员,无器质性心脏病,表现为运动诱发的室性早搏或bVT或pVT。

2.符合以下标准可以诊断:

年龄>40岁,心脏结构和冠状动脉无异常,静息心电图正常,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由运动或儿茶酚胺诱发的bVT或多形性室性早搏或pVT。


二、辅助检查


1.运动试验:是最主要的检查方式,重复性好,可用于评价药物的疗效。

2.肾上腺素激发试验:整体诱发率为30%~40%,敏感性低,特异性高。

3.心内电生理检查:较难诱发,应用价值较小。

4.植入性循环心律监测仪:较少应用。

5.基因检测:指南推荐筛查的基因为雷诺丁受体2(RyR2)和集钙蛋白2(Casq2)。

三、鉴别诊断


1.晕厥和抽搐

CPVT患者静息状态下客观检查多为阴性,故易误诊为癫痫。据相关资料显示,平均误诊时间>2年。

2.儿茶酚胺相关的心律失常

包括长QT综合征1(LQT1)、长QT综合征2(LQT2)、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肥厚型心肌病(HCM),可通过患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相互鉴别。

3.bVT

由KCNJ2基因突变所致的Andersen-Tawil综合征(LQT7)也可发生bVT,但LQT7常有QTc延长、U波明显和累及神经肌肉骨骼的表现,应注意鉴别。


四、治疗


1.生活方式改变

限制/避免竞技性体育运动和强烈活动;避免精神紧张;患者自身对疾病应有正确认识,必要时请心理学家给予专业帮助;家庭成员、工作同事以及学校老师应熟悉心肺复苏技术。

2.β受体阻滞剂

是无禁忌证CPVT患者的首选用药。

(1)推荐级别

症状性CPVT患者都应使用(Ⅰ类推荐);致病基因突变携带者但无临床表现(Ⅱa类推荐)。

(2)常用药物

目前,无证据支持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和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之间的疗效具有差异性,而临床中首选纳多洛尔,其效果最佳,在无纳多洛尔的情况下考虑其他β受体阻滞剂。同时,服用剂量应为最大耐受剂量,避免漏服。另外,可通过运动试验评价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效果。

3.钠通道阻滞剂氟卡尼

(1)推荐级别

在单独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情况下,确诊CPVT的患者仍反复发生晕厥或bVT/pVT(IIa类推荐)。

(2)注意事项

无氟卡尼的情况下,可尝试应用普罗帕酮。

4.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

推荐级别:确诊CPVT,在单独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情况下,反复发生晕厥或bVT/pVT,或有数次ICD恰当放电记录;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有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IIb类推荐)。

5.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1)推荐级别


已确诊CPVT的患者,尽管进行最佳药物治疗和(或)LCSD,仍有心脏骤停、反复晕厥或bVT/pVT(I类推荐)。

(2)禁忌证

无症状的CPVT患者不推荐ICD作为独立治疗方法。

(3)注意事项

ICD植入后常见不恰当电击、ICD并发症及电风暴现象,故需积极药物治疗,以减少ICD不恰当放电。


下期预告:【微课堂】遗传性心律失常:短QT综合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