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种方式讲西汉49 | 七国之乱中的三个男人

 金色年华554 2016-12-14

七国之乱结束后,自然是论功行赏了。拿到首功的是个平时很低调的人,他是一个罪臣之后,名叫韩颓当。

西汉建国之初,异姓诸侯王先后起兵叛乱,其中有一个叛逃到匈奴的异姓诸侯王,名叫韩信。韩信乃战国时期韩襄王的庶孙,后世为了将其与淮阴侯韩信区别开来,便多称其为“韩王信”。

韩王信叛逃到匈奴后,来到了当时匈奴地界的颓当城。就像某演员因为是超生所以被父母取名为“超”一样。韩王信在颓当城又生了个儿子,然后名字取得也很不走心,那么既然在颓当生的,就叫韩颓当吧。事实证明,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功,跟起名字真没关系。当年我叔非要取他偶像名字中的一个字放我身上,结果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也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要红的迹象。

要说这个颓当城,你不仔细查真查不到在哪。我要不是因为当年玩了一款古代战争的游戏,上面有个颓当城,我真还以为颓当城是个离中原很远的地方,其实不是。颓当城离长城也不远,具体在什么位置,我早把那游戏删了也没法给你们看了。后来我想给你们百度张地图看看,结果我输入词条“颓当”,打开一看就傻眼了,全是什么“韩嫣和汉武帝的爱情”?行吧,既然说到这了。关于韩嫣和汉武帝到底有没有爱情?是怎样的爱情?这个我们以后再谈。我们先说百度“颓当”怎么会出现“韩嫣和汉武帝的爱情”。

汉武帝

首先,还是因为广大的“腐女”们,喜欢看男的和男的?然后作为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一对”,韩嫣和汉武帝自然是别想跑了,被不少姑娘写成了小说,能百度出来看来还挺火。其次,就是因为这个韩嫣是韩颓当的孙子。从韩王信到韩嫣,也就韩颓当的儿子没啥戏份。

在汉文帝十四年的时候,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韩颓当和自己的侄子韩婴带着部下又回到了汉朝的怀抱。这其中不知道文帝起了多少作用,总之汉朝对回归的韩氏一家待遇十分优厚,韩颓当被封为弓高候,韩婴被封为襄城候。

韩颓当平日里是个十分低调的人,一点花边新闻都没有。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实力和才华永远不会被低调所掩盖。七国之乱后,韩颓当被委以重任,其中,劫掠吴楚粮道的将领就是韩颓当,之前也说过周亚夫的策略,所以韩颓当在平叛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就不必再跟大家赘述了。

然后再比如说齐地战场,也有韩颓当的身影。之前提到过齐地最“虎”的那个胶西王刘卬战败后自杀了,让刘卬绝望自杀的也正是韩颓当。开始的时候刘卬死的还没那么痛快,希望能跟朝廷求情找借口让自己免于一死,负责处治胶西王的恰好是韩颓当。胶西王赤膊来到汉军营前,跟韩颓当叩头求情,并表示道:“晁错是朝廷的当政大臣,他改变了高祖皇帝的法令,侵夺诸侯王的土地。我们认为这是失道之举,担心他会败乱天下,所以七国才联合发兵,为的是诛杀晁错。现在听说晁错被诛杀了,所以就退兵了。”韩颓当听罢则回答道:“大王如果认为晁错不好,为什么不报告天下?没有得到皇帝的诏书虎符就擅自攻打遵纪守法的诸侯国。看起来你们也并非是为了诛杀晁错而起兵的。”然后又宣读了皇帝的诏书,最后撂下一句话“大王自己看着办吧。”最后刘卬一看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才决定自杀以免受辱。

总之,韩颓当就是这场战争的全场最佳,功冠三军。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兴起的韩家,经历了无数的大起大落,韩颓当之后,韩家更是没有什么出彩的正面人物了,直到近千年之后,出现了一位叫韩愈的大诗人。

七国之乱中立了功的人有太多太多,有像栾布那样之前就很出名的将领,也有依靠这次平叛战争脱颖而出的新人,比如李广和灌夫。

“秦时明月汉时关,千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因为这是当年语文书上必须背诵的唐诗,所以李广也成了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汉朝将领。虽然后来有学者说王昌龄这首诗里的“飞将”指的是卫青而非李广,也有说“龙城飞将”是指卫青和李广两个人。那我不管,冤有头债有主,当年背这首诗的时候语文老师就跟我说是李广。

李广也是陇西李氏的,他的先祖就是当年秦朝大将李信,那个号称“给我二十万人就能打的楚国啥都不剩”结果被项燕一顿胖揍的哥们。不过李信的确是个很有水平的将领,早年跟着王翦、王贲父子俩南征北战,也立过战功无数,年纪轻轻又人生得志,栽个跟头倒也没什么可黑人家的。

李家世代传习骑射之术,李广自然也是从小便学习骑射。攒了多少代的劲,终于到了李广这里开始爆发了,李广成为了李家最有天赋的一位,即使之后的李敢、李陵等人,也绝不敢说自己在李广之上。

在文帝十四年的时候,当时匈奴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匈。由于从小就练习骑射,又天赋异禀,所以斩杀敌军很多,很幸运被提拔为了中郎,被任命为武骑常侍,不但经常能见到皇上还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然后要说的是,一说到常侍可能会想到“十常侍”,但那是东汉时期太监也能当常侍,人家有“射虎之威”的李广可不是个太监。

之后李广经常跟随文帝出门“办事”,时常有出彩之举,看的文帝佩服不已,曾表示说:“可惜了。你没有遇到好的时机,如果你生在高祖那个年代,封个万户侯是没问题的。”结果文帝当年这么一句夸赞,倒像是一句诅咒,“你生在高祖时代才能当万户侯”。虽然经历了战争不断的武帝时代,李广也还是到老无封,这让不少后人感叹命运,为其叹息不已。

虽然李广在文帝时期便入了皇帝的眼,但当时的李广根本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像是青训营里的小将,看着球场上奔驰的前辈们,教练告诉你,“终有一日你也会像他们一样,站在自己梦想的地方,争得属于自己的荣誉,但现在,先管好场边的饮水机。”

从文帝到景帝,李广一步步升迁着,到了七国之乱时,李广已经是骁骑都尉了,在周亚夫麾下打击着吴楚叛军,在昌邑城夺取叛军大旗,扬名立万。按道理讲,凯旋之后李广应当被朝廷大加封赏,然而并没有。因为梁王刘武私下授予了李广将军印,所以李广回朝之后没有受到封赏。可以想象李广当时有多委屈,不过没关系,李广还年轻,毕竟,倒霉的还在后面。

经过七国之乱后,李广终于是打出了名堂,朝廷虽然没有对其封赏,却已经开始对李广委以了重任,任命其为上谷太守,来到了抗匈一线。李广仗着自己的过人的本领和超人的天赋,在战场上如大魔王一般,横冲直撞,打多少人都不怂,好像自己比对面多了几十条命一样。当时的典属国公孙昆邪都看不下去了,哭着告诉景帝,“李广这小子太猛了,仗着自己牛,在战场上就跟不要命一样,再这么下去我真害怕汉朝会失去一员猛将。”

史书上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证明了公孙昆邪所言不虚。

有一次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景帝排了一名宦官来跟李广学习军事,学习如何抗击匈奴。有一天,这个宦官带着几十个起兵出城遛马,结果遇到了三个匈奴人。那宦官一看,嗬,对面三个人,我这边几十号人,好了别说了,打!双方交战一番后,宦官这边就跑了。不跑不行,因为汉军这边几十个人基本被打光了。这可真给那宦官吓腿软了,赶紧回去找到李广并说了此事。李广一听,三个人能把几十个汉军打成这样,那对面肯定不是一般人啊,以李广丰富的经验,断定那三个匈奴人必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李广点了一百名骑兵便出城要为汉朝找回面子。

射雕手

由于那三个射雕手没有马,所以速度很慢,没多久就还真被李广追上了,李广心中大喜,立马让自己手下那一百名骑兵四散开来,围住那三个射雕手以防三人逃跑,李广要自己以一敌三。果然飞将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李广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最后从那个俘虏口中得知,三人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

射雕手,可谓是匈奴精锐中的精锐。匈奴本身在骑射方面就要优于汉军,而射雕手们又比普通的匈奴人更会骑射。李广以一敌三,完胜。

李广刚要将那名俘虏绑回去的时候,就发现了情况不妙。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匈奴大军,没有一万也有几千。两边互相一打量,都惊了一下,转角遇到爱,两边都是一脸懵圈。匈奴这边一看,汉军这么百号人就敢在匈奴几千人面前晃悠?不对,这必是诱我进攻,他们身后一定有兄弟!于是匈奴赶紧找了个有利地形布好阵势。而汉军这边更是傻了眼,自己不过是为了抓三个射雕手,出门也没带多少弟兄,怎么出门不看黄历就碰上匈奴大部队了。两边就这么互相大眼瞪小眼,都猜不透对面的意思。

就在汉军吓得魂都快没了的时候,李广说话了,“我们离开了大军几十里,照现在的情况,我们只要一胆怯逃跑,匈奴必会前来追杀,我们不出一会就要被杀光。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认为我们是诱敌之兵,不敢向前。”慌乱之中亦能保持冷静,做出理智分析,不愧为一代名将。

为了演的更像,李广下令全进前进,一直来到距离匈奴近二里地的时候才停下。此时李广又下令全军下马解鞍。这一下,汉军更傻了,有人对李广说:“敌人那么多,离我们又近,一旦有紧急情况,该怎么办?”李广淡定的回答道:“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解下马鞍表示不会逃跑,敌人会更加坚定我们是诱敌之兵。”套路,全都是套路。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你李广的套路。

果不其然,匈奴将领见状便感叹自己是多么冷静了。这小股汉军果然是诱敌之兵啊!

就这样,两边互相僵持着。中途有个匈奴小头领出来监察士兵,被李广看到了,立马带了十几个人冲上去给一箭射死了。射完之后李广又带人回到之前的地方,继续解下马鞍躺下休息。匈奴将领根本就没想到汉军还会主动进攻,不过仔细一想,那匈奴将领就明白了,套路,这绝对是汉军的套路,汉军是想激怒我们引诱我们上钩。于是匈奴继续不做出任何动作,就这么与李广部队僵持着。

到了晚上,匈奴终于靠不住了。匈奴那边怀疑汉军会趁夜偷袭自己,便赶紧撤退而去。直到第二天早晨,李广才率军离去。

从这段事看得出,李广确是胆量过人,冷静且机智,同样也有一个军人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觉悟。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李广几经调度,但都一直在抗匈一线担当重任,渐渐地,汉匈两国都知道了汉军有一位牛人,名叫李广。

说完李广接着说灌夫。灌夫本该姓张,至于灌夫为何姓灌而不姓张,这一切还要从灌婴说起。

灌婴当年有个家臣,名叫张孟。张孟此人也是颇有一番能力,也深得灌婴宠信。后来时间久了,灌婴便推荐张孟去朝廷做官,并让其以灌家身份入朝,于是张孟从此便更名为灌孟,成为一个二千石的省部级官员。后来七国之乱爆发,灌婴的儿子颍阴侯灌阿(也有被记载为“灌何”或“灌灶”)便向周亚夫推荐了灌孟,表示此人是自己的老家臣,十分有能力。周亚夫也给了个面子,让灌孟担任了校尉。

此时灌孟已经年纪很大了,不过灌孟是个不服老的人。老怎么了?老当益壮嘛。于是每逢作战,都会主动攻坚,哪里最难打,自己就往哪里冲,十分凶悍。遗憾的是,因为灌孟战斗起来太不要命了,最终还是战死在了沙场。当时处于壮年的灌夫带了一千人与父亲灌孟一起从军,得知自己父亲阵亡的消息后,灌夫当场要与吴军拼死战斗,希望能为父报仇。

灌夫自己披甲持戟,召集了几十个与自己素来交好的战友,希望他们能与自己一同冲进吴军大营为父报仇。几十个战友一口应允了下来,等到出了军门后,却又大多反悔,只有两个人还坚持与灌夫一同前去。于是灌夫便与二人以及自己属下的奴隶们,共十余人冲向了敌营。

一行十余人如地狱来的魔鬼,见到吴军便杀,也不惧怕受伤,好像不会感到疼痛一样,一路杀到了吴军的将旗之下,直到无法前行,灌夫才又调头冲出吴营。进去的时候十余人,出来的时候却只剩灌夫一人,共杀敌几十人,灌夫自身也受了重伤十余处。

汉军中看到灌夫十余人冲进敌营,居然还有人能活着回来,都感到不可思议。当时汉军军营中恰好有名贵的良药,便也没有吝惜,都用在了灌夫的身上。待到灌夫伤势稍有好转,便又立即对一位汉军将军说:“我现在更了解吴军堡垒的路径了,请您让我继续杀回去。”汉军里那将军一听,心中不由地赞叹灌夫是个义勇之人,觉得灌夫是个人才,不能就这么白白的送了命,便向周亚夫报告此事。周亚夫听罢,心中也对灌夫十分钦佩,便亲自阻止了灌夫。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汉军有个政策,父子一同参军的,有一人为国战死,另一个人便可护送灵柩回到家乡不再参与此次战争。也就是说,灌夫本有摆脱这次战争的机会,但却选择了为父报仇,并且是以一种不要命的方式。同样,灌孟那种寻死般的战斗,不知是真的认为自己老当益壮,还是对胜利失去了希望,希望用自己的死来换取儿子一个生的机会呢?

掺杂了亲情和爱,又有谁能说的清楚呢。

七国之乱后,灌夫也名扬四海。颍阴侯向皇帝说了灌夫的事,景帝便任命灌夫为中郎将,结果仅仅几个月后,灌夫便因犯法而失去了职位。后来,灌夫便在京城长安置办了家业,京城里与其交往过的达官显贵们无不对灌夫大加称赞。虽然后来灌夫没有向李广那样为汉朝做出诸多贡献,但他却是武帝初期政治斗争中关键一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