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敦煌】走在古丝路上的高僧大德

 阳关残雪 2016-12-17
2016-07-29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这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句。中国人古来有“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美好期许,就是说人虽然走了,其名却让人难以忘怀,如同大雁飞去,留下其鸣之声,让人久久回想。更深的寓意是:人的一生不能虚度,应做些有益的事让后人记得和想念。


走在古丝路上的高僧大德

  丝绸之路这条中西文化拥抱交流的通天大道上,行走过效力国家民族、舍生取义求道、忘我向死而生等无数伟大灵魂的不屈身影。风沙将往事吹入历史深处,而哗哗作响的书页还回响着动人心弦的脚步声。

  敦煌是无数人心灵的归宿,但也不是终点。人们从遥远的天边一路走来,经受古丝绸之路几千年风的鞭打、雨的箭伤、雷的炮轰、沙的轮磨,但只要太阳每天照常升起,河水仍在流淌,小草春风吹又生,行走的脚步就不会停下来。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最早最远风尘弥漫、电闪雷鸣在漫漫长路坚定行走的身影,我愿意最先一眼认出那些心灵的苦修者。

    敦煌是佛教东传中原的第一站,也是古代中西方文化汇聚、碰撞、交融的重要场所,许多高僧有些来自西域,从敦煌进入中原进行佛教传播及佛典翻译;也有中国僧人离开中土,途经敦煌前往西域、印度等地求师学经、弘扬佛法。

  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出家前是安息国(今伊朗)太子,聪明仁孝,博览典籍,名声远播,因信仰佛教让位给叔父出家修道。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过玉门关,经敦煌,在东汉国都洛阳学习汉文化,从事译经。译梵文经卷160卷,先后整理出经论39部。印度佛教最早的一批译经者是西域来华僧人。

  朱士行,三国时高僧,法号八戒,出家后在洛阳钻研讲解《小品般若》。听说西域有完备的《大品般若经》,就决心远行去寻找原本。遂于公元260年从陕西出发通过河西走廊来到敦煌,西出阳关,沿丝绸之路南道横渡流沙,直抵印度,佛教经由此地传到我国内陆的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得到《大品般若经》梵本并抄写90章60多万字。公元282年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仍留在于阗从事佛学研究,最后身死于阗。

  竺法护,晋代高僧。祖先月氏人,世居敦煌,广传佛法,被世人尊称为“敦煌菩萨”、“月氏菩萨”。8岁出家,拜外国僧人竺高座为师,随师姓“竺”。晋武帝时,随师游历西域诸国,学会36国语言和文字,并携带大量佛经东归。以后在敦煌、长安、洛阳等地从事传教和译经40余年,一生译佛经154部。

  鸠摩罗什,与玄奘、义净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原籍印度,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皇帝苻坚令骁骑将军吕光率七万军马西伐龟兹,并嘱“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吕光于公元384年攻破龟兹并征服西域30余国后,请鸠摩罗什东归传经。一个神奇的传说是:当行至敦煌时,鸠摩罗什骑的白马突然病倒,几天不吃草,也不饮水。夜里,白马托梦给鸠摩罗什,说它本是上界天骝龙驹,受佛祖之命,特送他东行。已进阳关大道,马将超脱生死,他将另有乘骑。次日醒来,白马果然已死。当地佛教信徒遂葬白马于城下,修“白马塔”纪念。此塔至今为敦煌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法显,东晋僧人,被喻为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65岁时与慧显、道整等十余人西行求法,公元400年过敦煌,出阳关进入西域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历时15年,行经30余国。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取海路单身回国。所作《历游天竺记传》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和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

    家喻户晓的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成就及影响特别大。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经丝绸南路沿阳关一线经敦煌,后回到长安。所译佛经笔法谨严,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这些以高尚的心灵,不惧失败不断求索的顽强意志,果敢的行动,奏出一曲曲响彻古今、动人心弦的生命凯歌的真理追求者,用光辉的一生启示我们:岁月易逝,生命短暂,但坚定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可以永葆青春并长存于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