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读术」曾一度风靡欧洲的“维特效应”!

 昵称31097534 2016-12-21

两百年前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


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为此,好几个国家将《少年维特之烦恼》列为禁书。

 

“维特效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就像情绪上的“流感”。媒体对自杀新闻的大肆渲染对于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具有强大的暗示、诱导性。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341日,张国荣自杀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连篇累牍、大肆渲染。

结果从当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时内,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其中5人不治,当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杀身亡个案,较3月份增加

32%。有几名死者留下遗书,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关。

 在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至少有100万人自杀未遂。2000年以来,每年10万人中有22.2人自杀,2分钟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

可以说,如果每一起自杀都要报道的话,恐怕整张报纸都装不完。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人自杀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当然跟中国社会转型期急剧变化,人们承受的精神和物质压力越来越大有直接的关系,自杀行为的增加,也不能全部怪罪于媒体。

但是正如笔者前面所说的,媒体的自杀新闻与自杀行为的增加确实有不可回避的关联。

仅仅出于敬畏生命的人道主义考虑,媒体也应该主动进行反思并警醒。 

社会可以关注自杀现象,但不应炒作自杀个案,或者把自杀“娱乐化”处理,而应该在报道中采访一些专家学者等,突出心理危机干预,从而启发公众对自杀背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