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我不想过这样的人生

 昵称10553561 2016-12-21


无条件养育,意味着他(孩子)不欠你任何事情,你也不是为了他的缘故。你明白你做这件事情纯粹是为了‘你自己’。你这么做,仅仅因为你爱他们。那是一种全属‘一己’的行为,却是无条件的爱,这是值得一再重申的真谛。


无条件养育,意味着我们愿意尊重孩子做出的决定,孩子有权利为他的人生做出选择,他更感兴趣于哪个部分的外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放手,是孩子学会自我负责的最好方式。


但是,无条件养育不是放任和溺爱孩子,所以不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我们不去操控孩子的行为,但不是说我们就得委屈和牺牲为人父母的需求。


---克里希那穆提《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朱莉(Julie Lythcott-Haims),曾就读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加州艺术学院、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做律师,之后又在斯坦福大学任校长助理、教务长等职十几年之久,而她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近期她在TED的演讲《正确的教育方式— 避免过度呵护》引起了父母们广泛的关注,播放量早已突破百万。



这位斯坦福大学前新生教导主任,对现代家长的育儿方式很担忧,认为溺爱无益。强调无条件的爱才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随着视频热播,清单式童年这个词进入大家视野,也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清单式童年


保证孩子安全健康吃饱喝足,然后保证他们去正确的学校,正确的班级;

取得满意的分数;

各种奖项,运动项目,校外活动,领导机会也必不可少;

别仅仅加入个俱乐部,你得自己组建一个,因为大学申请看重这个;

社区服务也得要打勾,申请大学时你得体现出对社区和其他人的关心。


爸爸妈妈希望所有这些都完成得尽善尽美。


孩子们肩负着比父母曾经肩负过的更高的期望,我们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于是我们义不容辞地成为孩子的服务生、私人助理和秘书。

 


面对我们珍视的孩子们,我们会花充足的时间去激励、暗示、帮助、买通、喋喋不休,希望避免他们把事情搞糟弄乱,阻止他们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防止他们毁灭了自己的未来。


清单式影响


如果你真的要给孩子清单式童年,你会发现不仅仅是孩子们把自己的价值简单地等同于成绩,而且在我们把自己意识强加于他们成长中时,通过过分的帮助、保护和手把手的指挥,我们剥夺了孩子们发展自我效能的机会。(注:自我效能指的是一个人对于通过自己的行动达成目的的信心,是一个包含了自信自律自强的概念)。



当我们把成绩、奖项当作童年的目标,完全为了将来能够有希望进入那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学或者职业,那我们对于孩子成功的定义就太狭隘了。即使我们通过过度帮助让他们达成一些短期的成果,可长远的代价却是孩子们的自我意识



我们的孩子们,无论在高中的排名如何,都被压的喘不过气。他们变得脆弱、过劳,甚至老气横秋。他们希望听到父母说:“你已经做的足够了,你已经很努力了。” 在焦虑症和抑郁症高发的年龄段,他们开始凋零,开始怀疑:这样的生活值得吗?


清单式告诫


爸爸妈妈们常带着预设,或说是带着期待在养育孩子,而这些期待和预设往往就是父母们的内在匮乏感的投射。


可能当年没有漂亮裙子穿,所以希望把孩子打扮成公主;当年没有钢琴学,希望我的孩子能成为朗朗;当年曾吃不上美味的食物,所以要带孩子尝遍美食;当年没上到好的学校,拼命想让孩子上名校;当年曾贫穷过、想尽办法想让孩子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这一点可以说是很多人的迷思,很多人甚至会把无条件的爱与溺爱混淆,而溺爱不是爱。



演讲内容触碰到我们的内心,爸妈可能感到焦虑,不知道该如何去改变自己?


尊重孩子


若把孩子比喻作不断成长的小树,那么如果父母们按照自己意愿,修枝剪叶,甚至是设计好生长的方向,没错,这样的养育方式,你有可能会养出很好看的盆景,但每一棵盆景都在诠释着什么叫着扭曲或是非自然。



愿意尊重孩子的感官需求,吃什么、穿什么、听什么、闻什么,我们应尽力去协助孩子发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


愿意尊重孩子的思想,包括想法、意识、念头甚至是信仰。允许孩子去经验和探索他的内在世界,学会与自己和与世界相处。


如果有足够的尊重,愿意放下我比你大,比你懂等权威式的养育,我们便敢于不对小树实施操控,我们会浇水施肥,至于长成如何,我们愿意去信任,在安全的养育环境下,春来草自发,孩子自然有向上和向善的内在成长动力,会长成他自己的样子。


不以成绩论好坏


如果我们愿意多看看几所学校,愿意暂时把我们的自负放在一边,我们就会意识到,就算我的孩子没能进入那几个大牌学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他们的童年不是在完成一份专制的清单,那么他们无论是进哪所大学,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了选择,他们已经做好准备,要靠着自己的能力去闪闪发光。




你可以这么做


孩子从学校回来,我们不应该再只去关注分数和成绩,我们应该把手机放到一边,看着他们的眼睛,让他们读到那种当他们刚出生时我们发自内心的喜悦。


然后我们应该说,“今天过的怎么样?有什么有意思的事儿吗?”如果他们像我青春期的女儿一样回答: “午饭,”,即使恰恰你像我一样其实想听到的是数学成绩,你还是要对午饭提起兴趣:“今天的午饭为什么那么有趣?”你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在乎的是他们,而不是他们的成绩。


我们最好能更多的关注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掌握的技能,和健康状况,这些让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取得成功的东西。



这和51Talk美国小学所秉持的价值观不谋而合:给予孩子平等的尊重,让孩子享受属于他们的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