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写了关于冬至一文《对于冬至,你可能真的不知道》(点击可查看),然后有朋友私下来问我关于历法和冬至的相关问题,就此我新写此文,以分享给读者。 有朋友经常来问我文章顶上的历法 关于伏羲历 和中华历是怎么确定年代的,我一直没空细说,借今日之机会可以先说说伏羲历。 历法科学性探讨 今人很多在面对历法问题时,多以中国历法不科学而加以否定之。更有自创各种历法号称最为科学的,统观之下,无非就围绕两个问题,一个是方便计算,二个是符合天文或地球运行规律。 对于计算方便,现行西历(格里高利历)是差不多全球公认的方便计算历法,方便到小学生也可轻易计算。四年一润,一百年不润,四百年又润,按照纪元年数字除以四,能整除就润,不能整除就平。而每月的大小也是固定的。 相比中国传统的夏历,是简单方便多了,自民国开始,国家采用格里高利历,而民间依旧保留夏历,形成西历、夏历双历制。 但是,计算的方便性,格里高利历依旧比不上儒略日。 儒略日是指由公元前4713年1月1日,协调世界时中午12时开始所经过的天数,多为天文学家采用,用以作为天文学的单一历法,把不同历法的年表统一起来。如果计算相隔若干年的两个日期之间间隔的天数,利用儒略日就比较方便。 简单来说,儒略日就是活一天累加一天,不算年、月等。儒略日把起点定在西元前4713年1月1日,今日是儒略24577745日。 儒略日历法也有周期,一个周期为7980年。太阳周期是28年,经过28年,则星期的日序与月的日序会重复。太阴周期是19年,因235朔望月=19回归年,经过一太阴周期则阴历月年的日序重复。另外,古罗马君士坦丁一世颁布每15年评定财产价值以供课税,成为古罗马用的一个纪元单位。 28、19、15的最小公倍数为28×19×15=7980。所以儒略日以7980年为一个周期。 但是这些所谓的科学计算,必须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地球运行太阳运行时间永不变化,是恒定的。否则,只存在计算方便,而忽略天文误差。 但是,地球出现以来,其运行的自转公转时间并不是固定的,一太阳回归年所包含的天数就一直在变化。虽然目前地球公转一周约365天余,但是在远古,一次太阳回归伴随着四五百次昼夜更替的现象也曾出现过。 比如:在距今约十三亿年前的元古代中期,每年大约有五百天;在距今五亿七千万年前的古生代初期,一年大约为421天;在距今四亿年前到三亿五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一年大约有400天;在距今三亿五千万年前到二亿八千万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一年大约为395天;到了二亿三千万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一年大约为385天;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初期,一年是376天左右;直到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新生代初期,一年又变成了370天左右。 而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早就发现了「岁实古大今小」(岁实即今人所说的回归年)现象。而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却采用的一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的计算方法。由于没有考虑太阳年内的天数变化,所以该历的纪年与地球的四季更替的步调并不一致,因而在推行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严重的偏差。由此可见,格里高利历的纪年方式与并不能正确反应地球的运转以及地球上的季节变换。 为了较正这种偏差,该历法只能采用四年一润、百年不润、四百年再润的复杂计算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依然比当前的太阳年长了26秒,因此每隔三千年就会出现一天的误差。 然而,由于回归年所包含天数的减少,这种三千多年一天的误差仅是理论上的,所以使用格历倒推古代日期,其实际误差要大于这一理论值。 无论是格里高利历还是儒略日,其周期根本就不可能不偏移,而且误差巨大。 伏羲历的科学 伏羲甲历采用的是均气法,甲历以太阳历(根据太阳时计算)中的正月初一(冬至)为起点,而月份与日期的计算采用均气纪法。 所谓均气法,设每年有十二气月,临近近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临近远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后用此方法将一年的天数进行分配尽,即可得到每月天数。也就是说,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5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9、10、11、12每月三十天。4、5、6、7、8每月31天,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6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10、11、12每月有三十天,4、5、6、7、8、9每月31天,9月为润月。因为这种历法是以定气法下的节气为基础,在节气变更的基础上将每月做一个平均简化,因此称为「均气法」。 伏羲设立此法,解决也适应了地球公转时间不均匀的特性,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于任何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地球处在远日点时,它与太阳的连线最长,为了使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线速度必然减慢。所以,当地球公转到达近日点时,速度最快;到达远日点时,速度最慢,目前地球的近日点正好在冬至附近。 格里高利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中国的古人早就发现这其中的秘密,对这种现象规划最精确的历法是我国的干支历。干支历以节气为纪月的基础,节气的划定以地球在黄经的角度为依据。因此,中国历法大都为阴阳合历,成功的解决了太阳与太阴的非共等规律问题。 换言之,甲历以均气法为计算,冬至日为岁首,永远与太阳回归年保持一致,绝不会因为时间久了地球自转周期或公转周期变化而变化。冬至是每年时间的校正点,不偏不倚。 伏羲历的纪元 要推算羲皇纪元元年在哪?首先得明白羲皇是谁。在诸多史载或野史中记载的伏羲、太昊、大皞、包牺、伏戏、伏牺、皇羲、宓戏等是一个人,事实是如此吗,通过诸多历史资料,清晰的脉络呈现了出来。《易纬乾坤凿度·补遗》曰:「垂皇策者,羲;乘皇美者,戏;重自策者,牺。」再《山海经》提到大皞而无伏羲字样,汉刘向首次把太昊、大皞、伏羲笔化成一人,后世依照刘向称太昊伏羲者不少。两点敢肯定,伏羲、包牺、伏牺、太昊绝非一人。 《古三坟·天皇伏羲氏皇策辞》:「惟我承父居方,三十二易草木,上升君位,是先分土于外,后登帝位也」。明《天中记》卷四十则说「伏羲得神菁而定皇策」,又说「庖牺氏作始有筮」。伏羲与庖牺字眼在一本书不一样,证明庖牺或包牺是发明八卦占筮的祖师,并不是人类最早的文明部落帝王伏羲。 《路史·后纪一·禅通纪·太昊纪上》:「太昊伏羲氏,方牙,一曰苍牙,风姓,是为春皇,包羲,亦号天皇、人帝、皇雄氏,苍精之君也。母华婿,居于华婿之诸,尝暨叔匿,翔于诸之汾,巨迹出焉,华婿决履以跧之。意有所动,虹且遶之,因孕。十有二岁,以十月四日降神,德亥之应,故谓曰岁。生于仇夷,长于起城,龙身牛首,渠肩达掖,山准日角,奯目珠,骏毫翁巤,龙唇龟齿。长久尺有一寸,望之广,视之专。继天出震,聪明睿智,盖承岁而王以立治纪,而万世循用之。肇修文教,为百王典以载德。自木,木实丽,东道不可尚,同乎元气,是偁太昊。得乎中央,别而全宿,而有成因号伏羲,自有句而应世,故又曰有句氏。」《路史》是宋代编著的,继承了刘向的太昊伏羲的说法,然而记录的事件又是庖牺的事件,故而认为此处的伏羲当为庖牺之误。包羲是庖牺与伏羲混合称呼,均为后世混淆。 《补三皇本纪》曰:「女娲氏,代伏羲立。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运。一曰:女娲亦木德王。盖伏羲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此处伏羲与女娲是不同时代之人,要么伏羲正确,女娲实为女娃,与庖牺同时代,要么女娲正确,伏羲当为太昊,时代更早。 《通志·三皇纪第一》:「右天皇,自伏羲至无怀十五世,千二百六十年。人皇,自神农至榆罔,八世五百年。地皇,黄帝一世百年。三皇凡二十四世,共千八百六十年。」此处的伏羲当为庖牺。 《纬书集成·易稽览图》有曰:「甲寅伏羲氏,至无怀氏,五万七千八百八十二年。神农五百四十年。黄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颛顼五百年。帝喾三百五十年。尧一百年。舜五十年。禹四百三十一年。殷四百九十六年。周八百六十七年。秦五十年。已上六万三千六百十二年。庚戌年四万九十一年算。右总六万四千一百三年。相基加二年。」 《帝王世纪辑存》:「(太昊)子孙五十九姓,传世五万余岁。」 《唐文粹》卷九十五陈鸿《大统纪序》曰:「太昊……子孙五十九姓,传世五万余岁」。此处皆描述了伏羲五万多年至于无怀氏。 《通鉴外纪·包牺氏》:「自伏羲至无怀一千二百六十年,或云五万七千七百八十二年。女娲至无怀十五君,袭包牺氏之号,一千一百五十年,或云一万七千七百八十七年,一云一万六千八十年。」 谜团一:人名重复现象 古人人名为什么会重复那么多,这是古人辞汇太少还是取名习惯。其实不难解答,古以人名作为时代、政权的代称,伏羲也是人名,也是氏族名,也是一个长跨度的时代名,也有可能是国名。在这个氏族下、时代里、国家里出现的著名人物均有可能被称之为伏羲。人名重复还有古人故意联系有关,比如伏羲是始祖,功劳很大,后世若有一帝王功劳亦很大,就有可能被大家称之为伏羲在世,久而久之伏羲之名也就成了正式的名。 案例:大禹、扁鹊、近代鲁迅笔下的阿长 《竹书纪元》称大禹名文命,而对于禹的儿子启和后来的帝王却没专门解释叫什么名。原因因为大禹本名叫文命,而启就是其本名,大禹是个称号,也是远古一人物的名号。据《轩辕本纪》记载,女娲十九世孙有名大禹者,仙逝后三千六百年,尧理天下,大洪水,大禹念民辛苦,及化生于石纽山,亦即鲧之子,鲧治水不利被尧帝杀,鲧子代父治水,成。这一资讯告诉我们大禹能治水还是归功于女娲十九世孙的大禹,抛开神力传说的成分,至少证明大禹治水有功便得到了古之大禹的称号。 战国的扁鹊本名秦越人,因医术高超,被称之为扁鹊,扁鹊实为上古神医。 鲁迅笔下的《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的阿长,也是集成先前离开鲁迅家的真正阿长的名号。 有此可以看出,古往今来,中国人都有继承使用已有的名号习惯。伏羲女娲一名多人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正确的时间顺序应该是伏羲、包牺。至于太昊和大皞,太昊之墟,伏羲生焉,证明太昊在伏羲前,然而伏羲是伏羲还是包牺,按照《三皇五帝时代》大皞是包牺政权的第五代,亦即大皞在包牺后,「太昊之墟,伏羲生焉」中的太昊当为伏羲,伏羲当为包牺。 谜团二:时代年份混乱 古人记录年代往往是某一政权的起点至结束点,但旧朝的结束点往往不是新朝的起点,新朝已经开始,旧朝还没完全结束,这就导致朝代更替或帝王更替时间段有重复。 例如,《易稽览图》有曰:「甲寅伏羲氏,至无怀氏,五万七千八百八十二年。神农五百四十年。黄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颛顼五百年。帝喾三百五十年。尧一百年。舜五十年。禹四百三十一年。殷四百九十六年。周八百六十七年。秦五十年。已上六万三千六百十二年。庚戌年四万九十一年算。右总六万四千一百三年。」 其中周八百六十七年指的是周国在岐山命名为周时为起点,周赧王结束,实则周朝灭商之后到周赧王只有七百九十年。其他王朝也是一样,另外,少昊王朝在很多版本中并不存在,然而有些版本中存在于黄帝王朝和颛顼王朝之间。不难推出,必然有个少昊王朝真实存在过,至于什么原因有些版本抹去了少昊,也许与后来的儒家肃清正统有关吧,少昊被当做东夷人而被抛开,或者有些版本写到少昊乃黄帝之后裔。不管什么原因,残缺不堪的古史资料,让我们很梳理每一朝年代。只要在总体积年上不出问题,就能推算出羲皇元年。 根据《易稽览图》,伏羲至于无怀氏五万七千八百八十二年,相基加二年。再根据《三皇五帝时代》伏羲(包牺)距今年九千七百三十六年,而伏羲至于无怀氏之中年份要减去包牺至于神农的年份,因相基减去二年,算出的数据即是羲皇元年至今的年份,得出年份是六万四千九百零四年(2016冬至后算第二年)。 而《易稽览图》言伏羲甲寅为起点,按照干支对照推算,到今年(2016)正好丙申年,一年不差,而且按照《三皇五帝时代》里面黄帝的得天子年为己酉年,《轩辕本纪》(云笈七签)里「帝以己酉岁立」完全吻合。故而以此纪元为准。 所以,今年(2016过了冬至后)就是伏羲纪元64904年。 <特别说明:个人考证,一家之言,愿信则信。>特别说明:个人考证,一家之言,愿信则信。> 伏羲甲历将来的意义 人类即将开启星际文明,华夏人理应努力探索浩瀚宇宙,昆仑玉虚(即银河中心,这个关乎中国人中国文明的来源,以后有机会再详说,总之中国人并非进化来的)是华夏圣地之一,华夏人应当努力探索太空,力争返回圣地,并建立家园。若将来人类发现其它可供居住的类地行星,甲历也可以很容易地移植到该行星的历法之中。其具体的方法是,将发现该行星之年定为「某星甲历元年」,以该星的冬至为的正月初一,然后设一年十二个气月,临近近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临近远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后用此方法将一年的天数进行分配尽,即可得到每月天数。 伏羲历与夏历阴阳合历的合并,将会使人类历法至臻完美,历法当然不可能简单到小孩都会算,因为要符合宇宙复杂的星球乃至星系运行规律,但中国的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历法思维模式,用之则趋近完美。 对于世界上通行的其他太阳历、太阴历、儒略日等,其局限性太大。 文明的未来,会有人重视中国历法吗?
|
|
来自: 昵称KgsTtEIG > 《微信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