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从用药看,应该是痰浊、痰饮阻滞心下,导致胃气不降。然后可能还有点那么郁而化热的意思。同时有脾虚不能运化痰饮的一层意思在
用药是温扶脾阳(参草姜枣)、温化痰饮(半夏干姜),加苦寒药(芩连)降上逆之胃气
严格来讲,降逆是半夏与芩连共同完成的。辛开苦降,半夏坠开痰浊,芩连降中轴上逆之热
湿、痰、饮、水,这四个字,本质上、包括机理上是有不同的。但今人往往混称
仲景的见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其中的“痰”不是后世意义上的“痰”。在这里“痰饮”其实就是饮的一种。是清稀的液体,由阳气不运、寒凝所成
后世意义上的痰,大体是诸病源候论、乃至金元明清之后逐渐发展的概念。内经本无痰之一字。整个伤寒金匮,也就痰饮篇有这么个痰字。而且:
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这里的“痰饮”,只是饮邪的一种。
但今人抓住“见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语,以为后世的那种浊厚的痰的概念,也该用温药和之。那就错了。就是用前人之语,套在后世概念上了
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这里说是“痰饮”,其实苓桂术甘汤治饮不治“痰”
真正跟后世意义上的痰病可能有关的,有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等等,在那些条文中,没有“痰”字
灶心土:
“仲景的见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其中的“痰”不是后世意义上的“痰”。在这里“痰饮”其实就是饮的一种。是清稀的液体,由阳气不运、寒凝所成”
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湿。
浮生六梦:
是的。湿的概念也不同。而且也在随着时代演变。不同流派的医家心中,“湿”的感觉,可能都是不一样的
程应旄曰:泻心虽同,而证中具呕,则功专涤饮,故以半夏名汤也,曰泻心者,言满在心下清阳之位,热邪挟饮,尚未成实,故清热涤饮,使心下之气得通,上下自无阻留,阴阳自然交互矣...
> 热邪挟饮,尚未成实,故清热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