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半夏泻心汤,兼及痰饮水湿之辨(2014

 久病爱中医 2016-12-24
浮生六梦:
半夏泻心汤从用药看,应该是痰浊、痰饮阻滞心下,导致胃气不降。然后可能还有点那么郁而化热的意思。同时有脾虚不能运化痰饮的一层意思在
用药是温扶脾阳(参草姜枣)、温化痰饮(半夏干姜),加苦寒药(芩连)降上逆之胃气
严格来讲,降逆是半夏与芩连共同完成的。辛开苦降,半夏坠开痰浊,芩连降中轴上逆之热
湿、痰、饮、水,这四个字,本质上、包括机理上是有不同的。但今人往往混称
仲景的见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其中的“痰”不是后世意义上的“痰”。在这里“痰饮”其实就是饮的一种。是清稀的液体,由阳气不运、寒凝所成
后世意义上的痰,大体是诸病源候论、乃至金元明清之后逐渐发展的概念。内经本无痰之一字。整个伤寒金匮,也就痰饮篇有这么个痰字。而且:
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这里的“痰饮”,只是饮邪的一种。
但今人抓住“见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语,以为后世的那种浊厚的痰的概念,也该用温药和之。那就错了。就是用前人之语,套在后世概念上了
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这里说是“痰饮”,其实苓桂术甘汤治饮不治“痰”
真正跟后世意义上的痰病可能有关的,有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等等,在那些条文中,没有“痰”字
灶心土:
“仲景的见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其中的“痰”不是后世意义上的“痰”。在这里“痰饮”其实就是饮的一种。是清稀的液体,由阳气不运、寒凝所成”
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湿。
浮生六梦:
是的。湿的概念也不同。而且也在随着时代演变。不同流派的医家心中,“湿”的感觉,可能都是不一样的
程应旄曰:泻心虽同,而证中具呕,则功专涤饮,故以半夏名汤也,曰泻心者,言满在心下清阳之位,热邪挟饮,尚未成实,故清热涤饮,使心下之气得通,上下自无阻留,阴阳自然交互矣...
> 热邪挟饮,尚未成实,故清热涤
饮,使心下之气得通,上下自无阻留
这里用的就是“饮”
灶心土:
从这个条文看,是邪热在少阳,而反用下法伤了脾胃,致使脾胃中焦被伤,则不能运化而生痰饮,同时少阳之邪热内陷,与痰饮互结。
单纯从脏腑分析,就是热在肝胆,虚在脾胃
浮生六梦:
大体痰是火多水少,相火煎熬津液与精微物质而成,质地稠浊,凝聚成形,接近胶状固态
湿是火水参半,质地粘腻、有一定的弥漫性,接近蒸汽态、或墙壁地板上那种粘糊糊的潮湿态,没有明显的大片的液体或固体
饮是水多火少或纯水无火,质地清稀,有流动性,接近纯液态。更多地在身体内部.
水与饮状态相似,但更多地在肤表。
至于如何来辨?凭直觉,舌上看象什么就是什么
脉上的指感,也有差异
...别说胃热不适合干姜,就算脾的湿热也不适合用干姜
灶心土:
可能每个人心中对一些名词的症状理解是不一样的,他说的痰,可能是指仲景那时的饮,而有的人说的痰,可能是指湿之类的
只能从上下文来理解,或者药物本身来理解,不能单单从一两个名词来理解
浮生六梦:
是的。所以深入理解方剂组合机理、各味药物本身的个性和机制,形成一种直觉的、取类比象的、图像化的思维,而不拘于一些绕来绕去的理论描述或表面文字,这才是王道
灶心土:
也才不会被各家看似相互矛盾的论述搞乱方向
闲着没事:
医以意之。说不得,说不得,一说就错。
浮生六梦:
因为本来就是文字很难描绘的一种感性思维。一落到文字,成形了,就极易生歧义。
内经中光是阴、阳二字,就迷惑了后世几千年。但舍开阴、阳二字,希望像老外们写文章那样明明白白无歧义,不知道要用多少文字和多么别扭的词语
奥绰:
有利有弊 如果像老外那种精准描述又少了其他的东西了。。。
浮生六梦:
少了东方式的模糊思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