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书院、精舍、私塾、司徒、学官

 王生不易 2016-12-30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精舍:又称精庐,系汉代的私立学校,后泛指私家书斋、学舍,也就是集生徒讲学之所。宋代以后,有的非官办书院也称精舍。此外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也称精舍。
       私塾:古代民间教读书的地方,未死血的一种。一般都是富有的人家在自己家里设立书馆,教授自己的子女或同宗族的孩子学习。学习的课本是《童蒙训》[1]。
        司徒: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周时为“六卿”之一,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汉哀帝时成为“三公”之一。东汉起改称“司徒”,历代因之,明代废。
        学官:又称教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也是官学教师的统称。周代设有专职教育官师氏(或尊称师),掌教武艺。有大师、小师的级别。教师的职责是教授音乐、射箭、道德、礼仪等,这是早期的专职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