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的人文语境让我的思考 正社画馆2016-10-30阅读原文 江野 原名赵坤泉,宋太宗赵匡义三十七代世孙,号一凡、匡正,法号正明,擅长儒释道三教人物兼作山水花卉,师从亚明、王明明,皈依圆霖法师。坚守传统绘画,受吴文化蒙养,曾在日本佐原、中国台湾、德国汉堡举办画展。近年来在青花釉里红的烧制上获得佳绩,目前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苏州山塘街恢复开设老字号“正社”,并注册正社画馆带徒授艺,弘扬传统文化,正本清源,传授吴文化之精神。 吴门苏州是一座古老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物产丰盛、四季分明、风调雨顺,商贸发达,文人雅士,能工巧匠,云集之地。 至六朝时代,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的张僧繇就是出于吴地,还有陆探微、曹不兴、顾恺之都是这一带人氏或活动于太湖流域,唐代雕塑家杨惠之、诗人白居易、张继等都活跃在苏州这区域,真可谓文风昌盛,引领全国。 北宋南迁,加速了苏州文化的发展,宋代苏东坡在苏州缘游于僧庙之中,创导唐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人画,对苏州的文化起到一定的影响,同时苏州的手工艺也十分发达,至元代在绘画上赵孟頫 ,元四家都是这一区域。 明代初年浙江杭州以戴进、吴伟、蓝瑛在全国引领时风,至明代中叶,苏州商贸更为发达,由于紧靠皇都南京,所以大批文玩雅士,富豪乡绅、达官贵人、云集苏州,民间工艺,竹扇、玉雕、木刻、刺绣、家具等独领风骚。 苏州园林孕育隐逸文化的发展,画家不受俸禄,以画谋生,士人卖画最早入市之地,从而在苏州悄悄兴起了书画市场,并具一定的模式,逐渐形成了投师学画学文良好的风气,父教子、师带徒、传承着元代四家的文脉香火。 沈周就是在这里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七岁时师从陈宽读书,陈宽亦善山水,师元四家黄公望、王蒙,俏后沈周又拜赵同鲁为师,并指导沈周临摹倪云林画,所以沈周从小就接触了元四家的正脉山水图式的临摹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沈周九岁随父往来苏州城中,就开始乡赋之时,十一岁已会作百韵诗,并呈上户部主事崔恭,就能面试《凤凰台歌》,他授笔立就,词灿烂发,可见沈周在诗词上的悟性和天资,十五岁已览书广博,其诗文为乡里传诵,由此可知成就一代宗师是离不开诗文的。 他的绘画的天赋和成就同他家学分不开的,他家四代皆善绘事,很早接触黄公望、王蒙、吴镇、倪云林,承接了文脉图式的临摹。这种诗文书画交融的人文环境下成长,滋养了他的画中的人文诗卷气和士大夫精神气质。 不管他的《庐山高图》到东庄写生册以及花卉小品无不透着诗情画意的人文情感,在今天看来回味无穷,古意浓浓,充满禅机,从笔法上,方笔直下,中锋刚健,上追宋董源、巨然、范宽、马远,南北贯通,下学元四家并具自我特点,另出机杼,书学黄庭坚,借助书法的功力,在树石上的应用,中锋则笔,方中见拙,皴擦沉着,轻松自在,直写胸臆。 东庄写生册是他外师造化的又一范本,在传承中追求突破,加强自我语言,提炼了生活场景,以情抒景,以画赋 诗的人文情怀,以及书写自己内心深处清静,以静养性,追求田园生活的向往,沉浸在丹青世界里,逃避为官,诗曰:“儒衣僧帽道人鞋,天下青山骨可埋。若向少年豪侠处,五陵鞍马洛阳街。”以此免于张士诚强迫做官,而断发为僧,并自号金粟道人,可想他一身在佛、道、儒中感悟人生,以诗、书、画来操守文人的品格。 他的人格魅力影响他的学生文征明、唐伯虎、仇英等一批文人士大夫,文征明又把她推到了一个高度。至此后人公认为沈周吴门四家之首,吴门画派的创始人,而文征明独领画派四十年之久,成为画派的一代领袖,影响了中国画坛近伍佰年,而今在人文缺失,诗、书、画、印,四体分离的画坛,中西杂交,百花齐放,而真正的传统文化只存躯壳的年代。 今天研究沈周的艺术有着很深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回归传统语境,必须从小抓起,把诗词文学成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让书法教育走进课堂,书法和国画要纳入美高考,这样才能改变素描色彩西方模式一统天下局面。 另外要加强当代画家的文学修养,提高专业理论,要在继承传统的图式后外师造化,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具时代特色的文人中国画,如果让一些伪传统来谈传统,把素描速写的水墨画,装饰彩墨画混说成中国画,那研究沈周艺术没有实质意义。 江野2016年8月17日 点击展开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