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考纲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都作为必考内容。如此更该重视这一版块的训练。纵观近几年高考卷出现的题型,大致可以归为十类:篇章结构类、概括综合类、表达方式类、表现手法类、修辞手法类、人称表达类、词句含意类、语句赏析类、人物鉴赏类、探究拓展类等。 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题模式 看位于段落(或全文)哪一位置+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题用语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必备知识 1. 散文构思的线索: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时空为线索等。 2. 结构句:能够提示文章结构脉络层次的句子,如挈领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过渡句(承上启下)、总结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线索句等。 3. 选材剪裁。 在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中,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是选材的重要依据。 A. 典型的材料,能够通过鲜明、独特、丰满的个性揭示出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问题。 B. 文学作品的材料并不一定真实存在,但它一定是艺术的真实,并能揭示生活的本质。 C. 新颖的材料显得鲜活,更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4. 分析作品结构的常用语。 (1)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做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时机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多见于小说、戏剧。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次要情节。其作用一是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二是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照应:作品前后文之间的互相呼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4)开头/结尾:开头方法常见的有开门见山、即景兴起、因事引出、借题发挥、题外说起。结尾方法常见的有言尽意尽,卒章显志;言尽意未尽,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首尾呼应。 (5)承上启下:使结构紧凑、文意联系紧密,使作品显得过渡圆转自如,天衣无缝,浑然天成。 (6)一波三折:情节波澜迭起,曲折多变,富有情趣,耐人寻味,以其丰富的变化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7)设置悬念: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其作用一是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二是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写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点面结合可以使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既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形散神聚:散文常用的结构方法。“形散”指散文的表现手法、语言形式的灵活多变和内容题材的丰富多彩;“神聚”指所有这些都归集于主旨。这种结构方法适宜于内容丰富的叙事性散文。 (10)穿线连珠:这种方法较适宜于不同的故事,或零散的生活片段,或情节复杂、人物繁多的单个故事。不管这些文体的内容题材如何多种多样,但有一条线索将这些题材巧妙地联结起来,行文变化自如而全篇又浑然一体。线索,即是统摄全篇的“筋骨”,也是文章的思路。常是多次强调的某个事件,某个人物,或事物,或感情,或时间、空间等。 OK,吸收完这部分知识后,就去美美过节吧~~ |
|
来自: 昵称39155174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