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卖饭不如卖包儿,卖包儿不如卖汤儿

 宜林的图书馆 2016-12-30

作家:韩晓民

经作家授权发布

水煎包子糊辣汤

 

小生意人经常念叨这句话:生意做遍,不如卖饭。卖饭不如卖包儿,卖包儿不如卖汤儿。


这里的“包儿”指水煎包,“汤儿”指胡辣汤。早餐的小吃中,水煎包和胡辣汤是毫无争议的主角,而且,水煎包摊和胡辣汤摊总是如影随形。




水煎包,常被称为包子,其实它就是包子,但不是蒸出来的,而是用油和水煎出来的。还可称其为“肉包儿”,儿化音必须带上,否则就成了“肉包”,肉包指的是“肉包子”,是蒸出来的那种。


做水煎包至少需三人配合,一人擀皮,一人包馅,另外一人掌锅。


擀皮师傅穿大围裙端坐案边,旁边有一大盆发面和一袋面粉。发面是提前发酵好的,这里的发面有讲究,用酵子作酵母,和面时加水的比例要大一些,也就是说,和出的面比较柔软。


擀皮师傅揪下一大团发面,泼上碱面水,撒上一些面粉,便开始盘面。泼碱面水看似随意,但分寸必须拿捏得恰到好处,泼少了,面发酸,泼多了,面发黄且有股怪味儿,所以擀皮师傅的经验很重要。盘一阵子,面团变得非常柔软而且有了韧性,擀皮师傅便开始“玩魔术”,三下五除二,面团便被搓成长长柱状,左手握住,右手揪面球,噌噌噌,一个个面球从右手中飞出,准确地落在案板上,而且面球的大小基本一致,否则包出的包子大小不一,吃到小包子的顾客是会有意见的。




“擀皮师傅”这种称呼并不太准确,有的师傅用擀杖擀皮,有的却不用。用擀杖的,擀杖在面球上一压一旋,面球就成了圆圆的面皮,几乎看不清细节。不用擀杖的师傅更绝,掌心一按,厚薄均匀、大小适中的面皮即成。


包馅师傅在擀皮师傅的对面,或站或坐。案板上摆放一大盘馅,盘子很大,里面的馅高高隆起,像一座小山丘。馅的味道和质量,决定着水煎包品质,所以制馅尤其重要。白萝卜和粉条是基本食材,夏季没有白萝卜,便用芹菜、豇豆等代替,当然,肉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怎么可以叫“肉包儿”?制馅的调料大同小异,均离不开油、盐、葱、姜、五香粉之类,但五香粉多为自家秘制,馅的味道便有了差别,食客众多的包子摊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做出的水煎包“味儿很正”。


另外,馅里的肉多不多,也是判断水煎包优劣的重要标准。为了显示“肉多”,他们往往把纯肉馅覆盖在最外面,包馅的时候,扒拉下来一些肉馅,和盖在下面的萝卜、粉条馅掺在一起,包完后,再扒拉、再掺,剩下的那堆馅的外面总是覆盖着一层纯肉馅,让人们一看:肉真多!




包水煎包不像包饺子那样收口时一点一点地捏褶儿,包馅师傅左手托面皮,右手执一特制的竹片,竹片在馅堆上一点一剜,取到的馅刚好包一个,取多或取少都不行,取多了,包不下,取少了,还要再取一次,费时又费事。取到馅后,往面皮上一抿,左手一握、五指一拢,一个包子就包成了,几秒钟的功夫。看似很不讲究、很粗糙,其实也不是一两天能学会的。


煎水煎包的锅是一口特制的大平底锅,口径二尺有余,一锅能装六、七十个包子。灶台是自制的,大火口、深炉膛,修造灶台时,往往把锅镶嵌在火口上,锅和炉成为一个整体。




锅烧热后,打一层底油,油盛在细嘴油壶内,出油成线。将生包子的口朝下,一个挨一个码进锅内,大火加热,掌锅师傅舀半瓢水,迅速递到擀皮师傅面前,擀皮师傅抓一把面粉往瓢里一撒,掌锅师傅顺手一抖水瓢,水瓢里的水荡出很高,水再落进瓢里的时候,面粉便溶进了水里,哗啦一下,倒进热锅中,刺啦一声,水汽弥漫,赶快盖上锅盖,大火细攻,慢慢蒸煮,这个过程称“水煎”,水煎包也因此得名。


蒸煮一会儿,用锅铲将包子翻个儿。翻个儿可不能一个一个地来,一铲下去,一推一翻,就是一行。如果速度慢了,这边还没翻完,那边的水分干了,这锅包子就不说了。

翻完个儿,重新盖上锅盖,几分钟后,水分渐少,锅里发出微微的炸响声,须改文火。估计汤汁收尽,掀去锅盖,二次打油。热锅里尚余少量水分,遇油后炸响更欢,不一会儿便起焦壳,焦壳把所有的包子连在了一起。




包子是论盘卖的,盘子多为酱红色或白色的小瓷盘,10个为一盘。装盘时,掌锅师傅用锅铲将包子翻起,金黄色的焦壳朝上装进盘子,视觉效果很好。熟练的掌锅师傅,用锅铲一划拉,10个包子就被剥离出来,根本不会去一个一个地数数,所以,装进盘子里的包子仍是一个整体。熟了的水煎包须尽快出锅,否则就会焦糊,所以掌锅师傅不可能把一盘盘包子送到顾客面前,而是顾客自己端走去吃。


水煎包旁边有矮凳矮桌,这些桌凳也许是水煎包摊儿安置的,也许是糊辣汤摊儿安置的,没人去问,有地方坐就行。食客端了包子,拿了筷子,坐着“叫汤”。



汤就是胡辣汤。胡辣汤因加入胡椒而辣,得名“胡辣汤”恰如其分,称其为“糊辣汤”,很不专业。很多地方都把胡辣汤列为本地小吃,也对也不对,因为胡辣汤在很多地方都流行,且各具地方特色、互不服气。逍遥镇和北舞渡的胡辣汤比较著名,喝着也不错,而正宗的许昌胡辣汤并不次于它们。


胡辣汤的优劣,关键在于制汤。锅内加入适量羊肉鲜汤,添水稀释,大火烧沸,用凉水点滚儿,使汤锅呈微沸状。将处理过的20多种中药材按药性依次加入汤中,中火炖四、五十分钟,文火慢熬三个小时。这些中药材,有补气补虚之功和健脾开胃之效,究竟用的是什么药材、剂量多少、下锅顺序如何,是他们的秘密,外人难知其详。


汤制好后,放入姜末、熟羊肉丁、粉条、海带丝、油炸豆腐干丝和盐,煮沸,开始勾芡。如果不放羊肉丁,做出来的称“素胡辣汤”。




“芡”是制汤之前就备好的。在一大瓷盆中倒入适量面粉,加清水和成软面团,双手蘸水揉面团,揉一阵子停下来,让面团饧上几分钟,俗称“上劲儿”。再揉,再饧,反复多次,直到面团非常筋道为止。盆中加清水淹没面团,轻轻揉压面团,淀粉渐渐析出,清水越来越稠,倒出来,换清水,再揉压,也是反复多次,直至淀粉完全析出。这一过程称“洗面筋”。将洗出的面筋浸泡在清水中备用。淀粉汁在另一个盆中慢慢沉淀,沥去上面的清水,析出的淀粉称为“芡”。


汤锅已沸腾,将面筋从清水中捞出,双手边拉边抖,撕扯成大薄片,再放进清水盆内涮成面筋穗,倒入锅中,也有把面筋切成小块儿放进去的。汤锅再次沸腾,将“芡”搅成稀糊,徐徐倒入锅内,边倒边用擀杖搅动,称“勾芡”。勾芡的多少,应据汤的稀稠而定,以不稀不稠为宜。


勾完芡,放入调料,特别是胡椒粉,必不可少,用勺子不停地搅动,汤烧开后即成,然后盛进深桶里,上面撒一层葱花,抬到集市上去卖。





“叫汤”者高喊:来碗汤!


卖汤者反问:肉的、素的?


其实还有第三种选择:两掺儿。两掺儿就是半碗胡辣汤里加半碗豆腐脑,当然,又可分为肉两掺儿和素两掺儿。


盛上一碗胡辣汤,淋上香油、香醋,端给顾客。早上的咸汤赛参汤,晚上的咸汤如砒霜。早晨喝胡辣汤,养胃。水煎包,有肉有菜有面,营养均衡,好吃又充饥。包子、胡辣汤,有稀有稠,有色有香,有滋有味,绝对是黄金搭档,所以有“汤儿不离包儿、包儿不离汤儿”的说法。




在过去,包子胡辣汤并不是任何人天天都能吃得起的。穷人无法想象富人的奢侈生活,就猜测:某某家可有钱啦,前院支有包子锅,后院支有胡辣汤锅,想吃包子吃包子,想喝胡辣汤喝胡辣汤。

选自《民间记忆》 韩晓民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