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超教授关于五苓散治疗慢性便秘的机制的讨论

 阿凤ok 2016-12-31
岐黄学堂08级学员 冯慧玲
摘 要笔者在临床跟师梁超教授的过程中,见老师用五苓散治疗便秘,甚为不解。老师遂一语中的的指出其机理为从“气机”论治,笔者通过查阅诸多文献,并仔细分析伤寒论条文得出五苓散治疗慢性便秘的机制,故录于此,以求指正。
关键词 慢性便秘 五苓散 机制
便秘是以大便秘结不行,艰涩不畅,排便时间延长为主的病症。便秘的产生,总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亦与脾胃肝肾有密切关系。而慢性便秘的则是指:经全身体检及理化或其他特殊检查,排除器质性便秘( 如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 神经系统疾病等) ,并经排便造影、肛门指检排除出口梗阻性便秘为主症者。分析梁超老师门诊慢性便秘病人,再参照《中医内科学》的诊断,大多属于——阳虚便秘型。但由于病程长,病人的病机又每多属虚实夹杂。故老师在临床加减也相当有特色。
1病因病机
1.1五苓散证 vs. 太阳蓄水证
五苓散出自于东汉仲景的《伤寒论》,现在医家多认为原方主证为“小便不利”,并且中医方剂学也把它归纳入“利水剂”一章。笔者认为,这样就人为地限制了该方剂的运用范围,这显然不利于一个方剂的研究,也更不利于我们在临床上的发挥。笔者认为,小便不利只是一个特殊的症状,非谓“五苓散证”必有小便不利,正如我们不能笼统的说“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而且统观原文,仲景并未提到“太阳蓄水”这一说法,相反的在文中“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渴欲饮水”“微热消渴”这样的体现热盛津伤,水津不布的病机的条文倒是占去了《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五苓散方的9条条文中的7条。并且据笔者考证,“太阳蓄水证”之说始于成无己的“水饮内蓄,津液不行”的注释,至明清才渐成熟为“太阳蓄水证”,但是现在医家多秉承成氏的观点,而且因为其临床效应多以“小便利”为多见,所以才造成了偏差,使得临床报道也是以治疗水湿内停为多见,如肾积水、尿潴留、肝硬化腹水等等。而用以治疗便秘,除了江氏、颜氏、叶氏等却鲜有报道。
1.1 慢性便秘的病机
叶氏【1】在总结陈潮祖教授临床治疗经验时指出,慢性便秘多由热盛津伤(阴津亏损)、水津不布、传导无力或三焦气滞所致,而调畅气机,转输津液,是治疗慢性便秘最关键的治法。《素问 ·经脉别论 》 曰“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若气化不行
, 则浊阴留滞 ,津液不布, 气机困阻,肠道蠕动减弱 , 继而发为便秘。临床长期便秘的患者,或由于摄身不慎、或由于过服寒凉泻下之药,导致中阳受损,“脾胃为枢”,中焦一倒,则阴邪留滞,乘虚为患,肠道气机困阻。治疗则应当,健脾渗湿,温运中阳,恢复气机,即所谓“黎照当空,阴霾自消”。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临床便秘的病机绝不是一个个单一病机,而往往是复合的、错综复杂的病机,可以夹湿、可以生热。我们如何抓住主要矛盾来指导我们处方用药呢,这一点东垣先生【3】在《脾胃论》中做了很好的示范,根据书中的观点分析,能够同时和五脏六腑都产生联系,唯有——脾胃,即“胃者,十二经之源,水谷之海也,平则万化安,病则万化危。五脏之气,上通九窍。五脏禀受气于六腑,六腑受气于胃”。而东垣又是最注重气机的,这一点从他的“阴火”论可以窥得一二。故从气机论治便秘就有它的临床意义。
2 五苓散
2.1 方解
笔者认为喻嘉言指出的五苓散的“导湿、滋干、清热”三大功能最具有临床意义。方中取泽泻一两一分为主药,猪苓、茯苓、白术各三分、桂枝两分为末,以白饮服方寸匕,并嘱咐“多饮暖水汗出愈”。方中泽泻分量独重是取其味甘淡,寒,于甘寒泻热的同时淡渗水湿,使热随小便而去,是恰针对热与水停的病机而立,正如《本草纲目》记载:“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二苓、白术于健脾助运的同时利水燥湿,更以桂枝振奋中焦兼温化水气通利小便,辛者能散,使得清阳得升,则浊阴自降。此外,方后要求的“白饮服”、“多饮暖水”也是治疗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所以吾师江泳才指出,最高的医疗境界是——“理、法、方、药、护”一线贯穿。其用意是以白饮和胃生津液,并多饮暖水,借外来温暖之水气以振中焦。近代名家赵锡武说得好:“五苓散为中焦淡渗健脾之剂,能恢复脾的功能。”而脾的功能就是升清降浊,浊者,水谷糟粕也。由此可以看出,五苓散针对慢性便秘的——水津不布、湿邪内生、津液不足、为干为热、传导失司的综合病机有较强的针对性,故只要合理配伍,用以治疗慢性便秘应该是效如桴鼓。
2.2五苓散加减示例
颜氏【2】指出以阳虚型为主的便秘,可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加入槟榔、枳实、木香、莱菔子等辛味药化湿行气,导滞通便,推陈致新,促进津液的生成,使其津液输布有常,标本兼治。吾师梁超教授在临床上则经常合“枳实消痞丸”“黄芪建中汤”。枳实消痞仅取。而取黄芪建中汤“虚劳里急,诸不足者”是因为慢性病患者发展到后期,常常合并因为脾胃功能不佳而继发的全身多系统的多部位的损害,吾师称之为“继发损害/次生(依次产生之意)灾害”,即东垣提出的“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如脾胃虚则所不胜乘之,肝木妄行——“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肝木妄行,又进一步加重了气机的紊乱,使得症状更加严重。此时,吾师又常酌加柴胡以疏肝,葛根以升阳,气机调达,百病无所生。否则“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
3 典型病案
江氏【4】在其《五苓散异病同治验案3则》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病案:谭某, 女, 4 9 岁, 1 9 9 8年 3月 15日初诊。患者便秘 4年, 辗转寻医, 前医多以泻下通便、 养血活血、 润燥生津之法治之, 初服有效, 近2年来症状逐渐加重, 大便5天~7 天 1 次, 解时不爽。刻诊 : 大便 已 5日未解 , 伴见 口淡无味,口干不欲饮 ,唾液少,舌体胖边有齿印, 舌质暗红,苔薄黄腻 ,脉沉细。证属湿阻气机,津液不布。治以健脾利湿 , 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加枳壳: 桂枝 1 5 g ,白术 3 0 g,猪苓2 O g ,茯苓 3 0 g , 泽泻 20 g , 枳壳 15 g 。日 l 剂 , 水煎服 。服药 l 剂后,大便即解 ,连服 8剂后 ,便解通畅,每 日1 次 , 口淡无味及少涎之症消失, 再进 2 剂以资巩固。 随访半年未复发。
4 小结
总之,以阳虚型为主的慢性便秘主要是由于脾胃中焦功能障碍,水饮失布,同时又有邪热伤津的有表有里、有停水又有伤津的两相矛盾的局面。而五苓散即是针对这样的病情确立的清热导饮、健脾行津滋燥的有效方剂。临床上只要灵活加减,就能使五苓散决不仅仅只限于单纯意义上的利水剂,而能够将它用来治疗便秘以及其它由于气机不畅、水湿内停的多种疾病,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掌握一个方剂,用活一个方剂。
参考文献
1. 叶俏波,陈西平.陈潮祖从气津论治慢性便秘经验.四川中医.2009年第11期
2.颜惠萍.小议五苓散加味治疗便秘.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01期
3.李东垣.脾胃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08.(1)
4、江瑞云陈建杉江泳.五苓散异病同治验案3.国医论坛 .2000年第06期
注:本文由岐黄学堂提供,原作于201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