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告诉我们什么是元旦

 海西洞庭楠书房 2017-01-01

一个汉字,一个生命,一段历史,一部诗书。

究诸家之说,探演变历程,求汉字本原。

学好汉字,用好汉字,爱上汉字,传播汉字!


【文/杨军辉】


元旦了,首先祝大家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是元旦、春节时常用的问候语。但有没有细心的小伙伴想问一下:为什么元旦这天要说新年快乐?什么是“元”?什么是“旦”?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元旦的话题。


一“元”复始


上图为甲骨文“元”字的常见写法。对此字造字本源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元”是一个会意字:下面是“人”字,人上的“二”是古文字“上”字,会人体最上部之意,也就是人的头部。另一种观点认为“元”是一个指事字:下面也是一个“人”字,上方的“二”是指事符号,表明要表达的重点部分,即人体最上面的部位:头。从字形上看(见下表),甲骨文、金文时期,“元”字上部的形状并不固定,多数时候确实写作“二”,但写作小圆点或者一横的情况也经常出现,有时候甚至还会写作小圆圈或小方点!这些构形方式自然应该归为指事字。至于第一种观点,其结论显然是依据时代较晚的金文或者小篆字形得出的,无法用来解释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的字形。所以,我认为,把“元”看作一个指事字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意见。

无论如何,“元”字的本义是“首”,即头——这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元”字首和头的本义在古籍中非常常见。如:

(1)《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免冑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面如生。”

(2)《左传》(哀公十一年):“公使大史固归国子之”。

(3)《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

(4)《汉书·叙传下》:“上正服”。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自己的上司为“头儿”,反过来,“元”字便引申出了“首”、“长”、“大”等表示一个人身份地位很高、很重要、很大的义项。如“元首”、“状元”、“元帅”、“元老”等等都是这种用法。

当我们描述一件事情的过程时,总是从“开头”说起,所以,“元”字还可引申为“始”、“开始”、“第一”的意思。古代帝王即位后的第一年称为“元年”,每年的第一个月我们都习惯称为“元月”,第一天则称为“元旦”。

同时,“元”还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姓氏。这个姓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北魏的国姓。北魏孝文帝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把鲜卑人的姓氏改为汉姓。共中皇室的姓就由拓跋氏改成了“元”。那么,为什么他要姓“元”呢?就是因为“元”有“始”、“第一”的意思,表示“元”姓是天下第一姓!最尊贵、最重要的姓!

“元”还有轮回的意思,一元表示一个周期。《西游记》开篇就说:“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这里的“一元”就是一个周期,一个轮回。

今天我们还把“元”当作人民币的单位,实际上是“圓”的假借字。因为近代以来从西方传入的银币是圓形的(无孔。中国古代的货币有孔,称钱。银子多为称重计量),所以称一枚银币为一圓。成为一个货币单位后,人们为了分化“圓”字的职能,便用简化字“圆”表示圓形的“圓”,借“元”表示一圓的“圓”。



通宵达“旦”

说起这个“旦”字,很多人都会说:这个字简单!不就是日出地平线的样子吗?不仅我们这样看,就连文字学的老祖宗许慎也这样认为。他说:“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后世学者也多承袭许慎的说法。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就说:“(旦)像日初出未离于土地”。但这种观点是很值得商榷的。因为甲骨文、金文时代的“旦”字下方根本就不是一条地平线!我们先来看甲骨文“旦”字的常见写法:


上图“旦”字上面是个“日”字是没有问题的,下方却并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圆圈。这个圆圈是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应该是太阳刚刚升起时在水面上的倒影或者较强光线在水平上的投影。有的人可能会说,商朝人不是在内陆生活吗?为什么不造一个带有陆地特征的旦字?我想可能是因为借着水平面看日出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的原因吧。在一望无际的湖边或海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那景象肯定是其他地方无法比的。也可能有人会怀疑商朝人见过海吗?回答是肯定的!商朝人不仅见过海,还与海有着亲密的联系!不要忘了,商朝人使用的货币可是海贝,商朝人占卜用的龟甲甚至有来自马来西亚的!所以看到海上日出对商朝人来说并不是难事。如果我们再看看甲骨文“旦”字的第一种写法(见下表),就更容易理解以上的推论了。


到了金文时代,“旦”字下方的部分被填实,类似于古文字“丁”字的写法,但它却基本上都与上部的“日”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更像太阳初升时的景象吗?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下方的部分才逐渐与上面的“日”相分离,并演变为一横,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形态。

由于“旦”字描绘的是一轮刚刚出来的太阳,所以“旦”的本义就是“天明”、“天亮”的意思。《竹书纪年》里记载:“王即位,天再旦于郑。”说的是一次日全食现象,所以天才会亮了两次。

由于“旦”字本身就是太阳和它的影子,所以,“旦”也可以表示时间意义上的“日”。一日我们又称为一天,所以“旦”又可以代表时间意义上的“天”。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这里的“旦旦”就是天天、每天、每日的意思。

“旦”又可特指第一天。因为人出生的日子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所以,古人常称生日为“旦”。告诉别人自己生日时要说“贱旦是某月某日”,说老年人或长辈的生日时要说“某月某日是某人的寿旦”(今多用诞)。不仅生日可以称“旦”,每月的第一天也可以称“旦”。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习惯使用农历(即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为一个月,而“元”又有周期、轮回之意,所以人们把每个月的第一天都称为“元旦”。而每年正月的第一天还是一个更大的周期——一年——的第一天,所以后来就把“元旦”当作一年的第一天的固定称谓了。



元旦与春节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

中国元旦(即传统新年)通常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了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保持一致,决定采用公元纪年,规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

1914年,为了照顾中国农业社会的历法传统,袁世凯改“阴历元旦”为“春节”(和“夏节”、“秋节”、“冬节”等同,只是一年中一个普通的节日)。将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这一天。但一般百姓并不理会公历元旦,仍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新年,并按传统方式庆贺,只不过这个节日有了个新名称,即“春节”。

1930年,为了进一步推行新历法,国民政府甚至规定将放假及各种礼仪娱乐,如贺年、团拜、祀祖、贴春联等活动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即公历1月1日)前后举行。为了强化这一规定,春节期间政府派警察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并将元宝茶及供祀的果品捣毁,有的还处以罚金,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但这种做法成效不大,人们照旧过自己的春节。1934年,国民政府不得不放弃了这种强制行为,民间名正言顺地过起了农历春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正式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至此,元旦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本部分参见李郁:《元旦与春节原本“一家人”:袁世凯批准它们“错位”》,原文载于《法治周末》。有删改。)

下表基本反映了我国“新年”、“元旦”、“春节”三个节日名称的日期变化,供大家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