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半分钟,是上海味道 |《繁花》节选 黄浩

 抹云阁 2017-01-02














繁花节选  作者 金宇澄

“即刻生活”诗会  系列

       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阿飞正传》结尾,梁朝伟骑马觅马,英雄暗老,电灯下面数钞票,数清一沓,放进西装内袋,再数一沓,拿出一副扑克牌,捻开细看,再摸出一副。接下来梳头,三七分头,对镜子梳齐,全身笔挺,骨子里疏慢,最后,关灯。否极泰来,这半分钟,是上海味道。 

       

        如果不相信,头伸出老虎窗,啊夜,层层叠叠屋顶,“本摊”的哭腔,霓虹养眼,骨碌碌转光珠,软红十丈,万花如海。六十年代广播,是纶音玉诏,奉命维谨,澹雅胜繁华,之后再现“市光”的上海夜,风里一丝丝苏州河潮气,咸菜大汤黄鱼味道,氤氲四缭,听到音乐里反复一句女声,和你一起去巴黎呀一起去巴黎呀去巴黎呀。对面有了新房客了,窗口挂的小衣裳,眼生的,黑瓦片上面,几支白翅膀飘动。


        八十年代,上海人聪明,新开小饭店,挖地三尺,店面多一层,阁楼延伸。这个阶段,乍浦路黄河路等等,常见这类两层结构,进贤路也一样,进店不便抬头,栏杆里几条玉腿,或丰子恺所谓“肉腿”高悬,听得见楼上讲张,加上通风不良的油镬气,男人觉得莺声燕语,吃酒就无心思。


        古罗马诗人有言,不亵则不能使人欢笑。




沪语诵读  黄浩  SMG新闻主播

摄影          lamesaint   作品






浩:一部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让上海话在2017年新年到来之前,又火了一把。大多数观众更关注的是片中大牌明星,谁在讲上海话?讲了多少?讲得如何?消遣的成份居多。旧时,市井的本地话中有很多鲜活的元素,可娱乐大众,却难登大雅之堂。上海白话中往往含有苏州白话,是中产及以上阶层的通用语言。因十里洋场,人分三六九等,故而沪语也有白话和本地话的区别。《繁花》中的沪语属于白话,更书卷气一些,言者希望能给听者,在娱乐至死的尘嚣之中,带来一丝恬淡的回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