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志龙教授:伤寒论辨治热病漫谈(四)

 369蓝田书院 2017-01-04

此文摘自刘志龙教授在大师讲经典微课堂授课的精彩片段,由私塾班姚震同学转录,在此,感恩刘志龙教授的付出。

伤寒论辨治热病漫谈(四)


在伤寒论中治疗热性病方面,特点还有一个就是三焦分治这一点。


实际上我们说后世的温病学家发明了三焦辨证,

这个三焦辨证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并不是完全独立地创立出来的,

他的起源还可以从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找到很多的依据,或者说它的源头,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那么同样的方法,我们来看一看张仲景是怎么样的应用的?

第一组是栀子豉汤证到栀子厚朴汤证再到承气汤证。


栀子豉汤:

很显然是一个热郁胸膈的轻症,

它是我刚才讲到的实热里边的一个虚一个热郁胸隔的一个,

虚烦的症状是无形的一种邪热,

他的热是无形的,是在胸膈这样的一个上焦的部位,

那么治疗的方法用的是栀子豉汤。


栀子,《本草经疏》热郁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

用栀子豉汤吐之,用栀子豉汤来涌吐、来向上发越,邪气热邪这是一种非轻不举的治上焦如羽的方法。

那么热进一步发展到了胃肠。到胃肠应该说侧重的胃,用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汤:

实际上就可以看做是小承气汤,

去大黄加栀子,也可以看作是栀子豉汤合小承气汤的一个合方吧。

因为她的腹满仅仅是气滞并没有腑实,所以不能够用大黄泻下通腑。


又因为他的表现已经发热入里,

另一方面的表邪实际上已经入里了化热入里,祸及到她的胃腑,

所以再用这个热郁胸膈的豆豉来淸宣宣透是不适宜的。

因此方中用了栀子清热除烦用了枳实厚朴利气消满,这是很典型的一个自中焦如衡的办法。

那么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热和粪便结于肠道,出现大小承气汤证,

很显然用的就是通腑泻热,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方法这是第一组方。


第二组方,这解释起来就更好理解了,是栀子豉汤和栀子檗皮汤,以及茵陈蒿汤这样的一组,

它是从热郁胸膈到阳明实热发黄证,你看在上焦的时候是栀子豉汤证,这个和上面一样的情形。


进一步发展,出现郁热在里的轻症,需要用栀子檗皮汤来治疗。


程门雪曾经说栀子、檗皮,苦寒泄热化湿为不表不里,

但情结其中平稳之方也,这平稳之方就是我们治中焦的办法了,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这也确实平稳之方,程门雪说的是。

到了进一步出现郁热在里的重证,那么用的是茵陈蒿汤。


这个时候里面有大黄,

用大黄来泻下那么这种郁热,

这已经用的是比较重的了,是治下焦的方法。


第二组,栀子豉汤,到栀子檗皮汤以及茵陈蒿汤,治疗热郁胸膈到阳明实热发黄,

这样的一个热,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轻到重发展的这样的。


第三组,从少阳郁热证到阳明腑实证

那么少阳郁热证是在半表半里,邪是比较轻的,

也可以说,考虑在这个比较表浅的地方靠上靠外的地方,在半表半里,或者说在三焦的上部分用的是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很多医家说柴胡就是一个宣泄剂,就是一发表剂。


它通过和解透邪的办法让邪从外而出,这是向上向外的。

到进一步发展到少阳、阳明合并的大柴胡汤证,病邪进一步和实邪相结合,

那么这个病向里发展向中焦发展,我们在治疗上面是一种比较平衡的办法吧。


用大柴胡汤证既有宣透的这个功能又有这种通泄的功能。

这是一种平衡,治中焦如权,而最后面,仍然是到了阳明腑实了,

这个时候用的是承气汤证,这个是,第三组。

我们是从少阳郁热到阳明腑实证。

刚刚上面讲到的三组的这种方证,实际上完全可以理解为它是开启了后世三焦学说的先河,

从他的治疗的方法特点完全可以看出三焦辨证的雏形了,

这是伤寒张仲景在治疗热性病方面的第二个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的特点。


第三个特点的是寒热并治


在伤寒论里面寒热并治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方法,刚刚讲的表里同治其实也属于寒热并治。


这里讲的寒热并治,它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一些,

我们统计的在伤寒论里面有,53首方剂是寒热并用的。

这53个方子在112方里面他占47.3%,那么寒热并治大致上有这样的一些方面吧。


一个是寒热夹杂症:

比如说,中躯得痞满证,半夏泻心汤,那么清热散寒扶中消痞。


第二个是上热下寒证

比如说腹中疼而表邪不除,173条的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可以清上而温下。


第三种是寒热格拒的:

这种寒热同治,寒热并治。

比如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那么是一种寒热格拒的,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可以清上温下,这是第三种情形。


第四个是肝热脾寒:

这是乌梅丸,乌梅丸它可以用来治疗这种肝热脾寒的一种病症,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第五个是正伤邪陷:

正气受伤,而邪气内陷出现上热下寒,阳气内愠的,比如说麻黄升麻汤,

这种在357条里面描述的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这个是一个《伤寒论》里面很特殊的一个方子,也是一个寒热并治的代表方之一。

这是寒热并治,我们列举了这么五种情形,寒热并治的用药里面实际上也可以寻找到很多规律性的东西。


比如说寒药和热药,哪个多,哪个少、哪一个轻、哪一个重,这个就如同刚刚讲麻黄和石膏的,

这种配伍比例一样,主要是根据病情的需要选择,

多或者是少,轻或者是重,原则上是病情为主的,

就是寒和热里面病情为主的为重的那么选择药味就多用量就重,

如果是属于次要的,不是非常重的一个症状特点,药味就少,用量就轻,

上面讲的,表里同治,三焦分治以及寒热并治是张仲景在治疗热性病方面一些特点

三个方面的特点实际上都非常重要,

特别是这种寒热并治的特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后世医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面创立了很多著名的处方:


比如说银翘散,银翘散中有一个荆芥和薄荷的这样的一个相反的药对;


荆防败毒散里面,有一个荆芥和柴胡的寒热配伍;


参苏饮里面,有苏叶和葛根的寒热配伍;


黄龙汤里面有当归和大黄的寒热配伍;


温痹汤里面有附子和大黄的寒热配伍;


蒿芩清胆汤有半夏和竹茹,这个和温胆汤也是一样的;


逍遥散里面有当归和芍药;


白术芍药散里面的白术和芍药;


四妙永安汤里面金银花和当归;


左金丸里面的黄连和吴茱萸;


香连丸里面的黄连和木香;


虎潜丸里面的黄柏和锁阳;


牡蛎散里面的牡蛎和黄芪;


越鞠丸里面川穹和栀子;


橘皮竹茹汤里面的桔皮和竹茹;


丹参饮里面丹参和檀香;


健脾丸里面的肉蔻和黄连;


二妙散里面黄柏和苍术等等。

这些经典的名方里面,都能够显示出寒热配伍的这样的一些特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后世的临床,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里面需要提出来的是孙思邈也有这种寒热配伍,或者说补和泻的配伍。


但是孙思邈的这种配伍有另外一种思路,这个是他自己的方法,叫做反激逆从。

反是相反的方法,激就是,激动动的激,逆从,这个大家能明白,

那么反激逆从,这是孙思邈在药物配伍上面非常著名的特点。


他的这个特点和张仲景的寒热配伍,还不太一样。

值得我们去学习和重视这种反激逆从的配伍的方法,

实际上类似于反佐但它不等同于反佐,

比如说,在玉屏风这样一个方子里面,我们用黄芪用白术这些的药物来补气扶正

但是同时用了一个防风,防风很显然它是一个散的药那么就是这种,

一种相反的作用恰恰促进了他这种扶正的作用,加强了扶正的力量。


所以这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反激逆从的配伍的方法,这个特点啊,我在这里只是提出来供大家做进一步的研讨。

   


我在这里讲了一些关于伤寒论论治热病的一些规律和特点,那么我讲的这些内容首先他不一定很全面,只是利用这么一个比较短的时间把我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一些勾勒出来,其次呢,有些观点也未必是正确的,那个有不到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PS:1月7-8日,刘志龙教授将携手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伤寒男神郝万山教授亲临第八期大师讲经典授课。

亲粉们,还在等什么?赶快报名吧!

报名热线:13041111011


此文连载结束

请大家持续关注【华医世界】


相关文章

第八期【大师讲经典】1月7日在天津开讲

刘志龙教授:伤寒论辨治热病漫谈(一)

刘志龙教授:伤寒论辨治热病漫谈(二)

刘志龙教授:伤寒论辨治热病漫谈(三)

刘志龙教授:用经方如何辨证

扫码关注

免费领取

价值巨大的电子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