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咨询师手记 | 来访者不听我的怎么办

 小蓝2266 2017-01-06

新手九问

文 / 应飞(心理咨询师)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对于咨询效果的期待程度,新晋咨询师远远高过经验丰富的咨询师。通常新晋咨询师会热切地盼望自己的咨询工作立即产生显而易见的效果,如果来访者并无什么变化,咨询师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失望,并产生挫败感。有时,还会隐隐衍生出一种愤怒情绪:来访者为什么就是不肯听我的呢?只要听我的,一定会变好的呀。

但随着咨询师临床经验逐渐增多,咨询能力逐步提升,这样的情绪会越来越少见,对于咨询效果的执着也会越来越淡,这并不意味着咨询效果不在咨询师的考虑范围内(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是考虑范围扩大了,容纳了其他一些重要的部分。

我们来看看在新晋咨询师的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什么。

第一,新晋咨询师会明白,自己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对于来访者来说,心理咨询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尤其是付费咨询。只有当某个问题困扰得实在让人寝食难安,并且自己想了办法,问了朋友,做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以后,仍旧没有效果,才会尝试心理咨询。所以,来访者对咨询师是抱了极大的期待的,哪怕内心其实将信将疑。这种期待本身已经带了理想化移情,来访者可能会假想咨询师是一个权威,一个救星,希望咨询马上见效。因此,一见面甚至还未见面就称呼咨询师为老师的,在个案中并不少见。这意味着,来访者实际上将咨询师视作一个专家,类似于教育专家、婚恋专家,或者视作门诊医生,只要说清楚自己的问题,专家/医生就会对症下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

站在来访者的角度,这样想是相当合理的,一是来访者可能并不了解心理咨询,二是来访者确实是有难以解决的问题才来找咨询师的,如果来访者不这么要求,反而奇怪了。

关键是,咨询师怎样看待和处理这份期待呢?比如,当来访者说:“老师,我孩子好多天没去上学了,我带过来,你和他聊聊,劝劝他,让他赶紧上学去吧。”或者:“老师,你说我应该怎么做,孩子才能听话按时做作业呢?”

咨询师如果认同了来访者对自己的身份期待,真的开始出谋划策,成为一个“智囊”的话,很可能会面临两个风险:一是你的计策或说教根本没有用,来访者很快对你失去信任;二是你真的解决了当下的问题,可是,很快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你成了家庭的“救火员”,疲于奔命,却未必次次都能如愿。

那么,咨询师到底是什么身份呢?

咨询师工作的重点,从来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通过对来访者这个人的关注,和来访者一起,探究当下呈现出的问题背后,来访者的情绪、心态、人际模式等等。简而言之,对于咨询师来说,来访者的“问题”只是一个引子,是可以从来访者身上剥离开的一个表面的“症状”,当来访者本身产生变化以后,原先的“问题”很可能不见了,或者也发生变化了。这就是教科书上常说的,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最终解决问题的是来访者自己,而不是咨询师。

所以,咨询师的身份从来就不是某某专家,当然,也许咨询师会在恰当的时候,给予一些建议和指导,但那永远不会是咨询工作的重点。

当咨询师明白这一点后,面对来访者的问题,自然不会那么急切地期望改善,而是会慢下来,慢慢地去倾听和理解。你的着眼点不同了,心态和行为自然也会不同了。

第二,新晋咨询师会明白,中立到底应该如何理解。

知易行难的事情有很多,咨询师的“中立”大概可以算一件。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带入咨询过程,谈何容易。我个人的经验,如果将“中立”的一部分概念形象化,也许更容易理解内化一些。想像地上画着两个相邻的圆圈,咨询师和来访者各自站在一个圈内,两人可以自如地交谈,但是无论来访者做什么,只要不是危险或致命行为,哪怕是咨询师擅长的、熟悉的、喜欢或厌恶的行为,咨询师都不能冲到对方的圈子里面去。这通常需要咨询师做到“尊重”和“克制”。尊重来访者在TA圈子内的主权,那是TA的世界,咨询师可以聆听、探察、建议,但是不能越权进入甚至修改。但咨询师也是人,并且通常内心情感丰富,也会随着来访者的诉说、呈现和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情绪,这时咨询师就要提醒自己,情绪产生是可以的,但不能轻易化作言语或行为,能做而选择不做,谨慎而保持克制,始终站在自己的圈子内,这是咨询师内心强大的表现,也是专业性的体现。

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尊重带给来访者力量,克制给予来访者自由。

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来访者运用自己的力量获得成长,咨询师只是暂时陪伴在来访者身后的影子,终将在某一天消失。因此,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重要性和存在感,并学会运用自己世界内的资源,甚至去开发和创造资源,是十分重要的。咨询师本身再强大,也不可以在来访者的世界内强大,那个世界的王者,只能是来访者自己。这样,来访者才能用焕发出的新力量,自由构建一个自己想要的未来。

第三,新晋咨询师会明白,什么叫作控制与反控制。

没有人愿意被控制,因为被控制,意味着自身边界被侵犯,意味着自主性的丧失,意味着成为另一个人的傀儡。所以,每个人对于被控制的反抗几乎是一种强大的本能。并且很多时候,这种反抗的本能可能连当事人自己都没意识到,却已经自然而然在做了。

这种本能的核心特点之一,是仅针对“被控制”本身,至于相关内容是否正确,是否重要,一概不在考虑范围内。有位朋友跟我抱怨,女儿吵着要学钢琴,于是买了钢琴,请了老师,女儿一开始学得非常认真,可是当朋友打算好好培养女儿考级,规定了每天的练琴时间后,女儿先是不怎么情愿听讲了,接着练琴时频频出错,再后来非得狠狠骂她才肯练琴,一边练一边哭。朋友烦恼不已,不明白当初明明是女儿自己要学琴,为什么现在会变成这样呢?

也许会有更复杂的原因,但在朋友的叙述中,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女儿喜欢的是“学琴”,不是“考级”。本来,喜欢学琴,练琴就是理所当然的,考级也是顺便,但当朋友规定了每天的练琴时间后,对于学琴这件事的控制权就已经易主了,女儿成了被控制的人,于是,反控制的力量启动,尽管练琴是对的,考级是好的,女儿还是不知不觉反抗了。

回到咨询上来,我们都知道咨询目标是要和来访者协商的,“协商”两字的背后,就暗含取消控制的意义。咨询师就算经验再丰富,也不可能百分百了解来访者的境况,也就未必能够替代来访者做出最恰当的决策,即便可以,那也未必是来访者想要的,就算是来访者想要的,如果是由咨询师提出,控制与反控制的模式恐怕就要启动了。

因此,在咨询过程中,一方面,咨询师要紧贴来访者的需求,陪伴、推动来访者去探察TA真正想要的;另一方面,咨询师也要时刻觉察有没有倚仗自己的专业能力将一些看上去正确的目标或行动建议强加于来访者身上。简言之,现在在做的,到底是来访者需要的,还是咨询师需要的?

看到这里,对于“来访者不听我的怎么办”这个问题,是不是已经不用解答了?

相信你已经明白,咨询师永远不需要来访者听自己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