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阴阳思想是对联之渊源贵州周易玄

 感通天下 2017-01-07
《周易》阴阳思想是对联之渊源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贵州 <wbr> <wbr> <wbr> <wbr>周易玄
《周易》阴阳思想是对联之渊源
    易玄幼年尝喜对对联。不过自娱而已。并未深究。年稍长,为求对联之渊薮,而探求汉字之意蕴原理。盖天下之事,不问不知,一探方知其间乾坤广大。夫中国之文字,尤为奇特,与世界各国之语言文字相较,其丰富实是无与伦比之极。音形象神,圆融完满之至,由此及彼,意味悠长,意蕴深远,多元而统一,非外国单一之论调可与匹配。时至今岁,汉字历经岁月染指,愈显堂奥,乃齐集艺术、哲学、文学、声学、金石学诸学于一身,神光迷彩,引人入胜。
    吾国之易学卦符者何?言乎象也。主审者理、明理者象、对待者数、流行者气也。此乃吾国易学之核心。汉字之化生,乃为堪与语言相结合、且可书写语言之名称、表现具体名称对象事理之符号。故,汉字非仅记录语言之文字耳,且为负载古代知识文化观念之全息标志。吾国之汉字,近人研究得出,同形同宗,同音意同,字形字音皆为象。形乃象之阳道,音乃象之阴道,字与字间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互为其根、分层扩展,乃为八卦次序图之结构模型。  
     是乎。易学理论乃吾国传统理论之基石。汉字受易学思维调控,故能道器浑一、阴阳合一、五常统一、形意象一、象数归一、表意表音也。
     吾国之文字,始乎象形。而象之范畴,源乎《易》也。《系辞上传》云: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易理出,而汉字始。故汉字之魂,乃《易》之灵神也。今,尤可从汉字各面探察易理之奥妙。汉字通身上下无不尽显《易》之精韵。汉字尤将《易》之阴阳论说引而申之,运用于文字,故对联之一文艺格调由是生矣。乃其势必然之故也。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之阴阳矛盾而统一,故衍生万物。此宇宙万物运动之性也。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而成。此“两仪”者,阴阳也。此思想影响至吾国古代文化之各体,是故对偶形式之文句生矣。无论《诗经》、《尚书》、《老子》、《淮南子》……皆屡见对仗鲜明之佳句而不鲜。以至两汉后之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之骈体文学,直至唐宋格律诗词,对偶类精美之修辞格式,渐而发展为古典文学之崇尚。甚或《周易》之经传文字亦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上下无常,刚柔相依”;“损以远害,益以兴利”;“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之载。此乃早期对偶型句式。刘勰于《文心雕龙·丽辞》篇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所言即为客观事物存在之对偶状态,体现于文体,即为对偶句也。
        由是而观之,对偶句式之理念,形成之年代以及其于古汉语中所具之特殊价值,乃为对联形成之基。再经历史不断之理性化、标准化、系统化加以改进、发展,终成程式化之独立文体。
        近人萧启宏君于《汉字通易经》书明示曰:汉字易符学之理论亦极为简单,即每一汉字皆为其具体之象,象以明理,一分阴阳,象为阳,理为阴,推象敲理。二分阴阳,形为阳,音为阴,看形明理,听音通意。三分阴阳,形有阴阳,音有阴阳。形阳为象形,形阴为象意……汉字笔画结构字形之分,乃左阳右阴,下阴上阳是也,每一汉字均为阴阳结合之产物。据此法则而探求对联之几大要素甚有意义也。
        初观对联之形体结构,若以上联(出句)为阳,下联(对句)则为阴,按“阴阳论”法则之要求,上、下联之结构关系便为既能相互对立,亦能相互依存,互为其根之关系。有上联者,势必当有以相应之下联,方能合为一副完整有用之对联。此乃一出一入,天地之道之故。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之谓。故单句不成联也。
       复以对联之理意而析,上下之联,其理念当相联或相关也。此亦符阴阳法则。乃对联之本讲究对仗之故,而对仗之本则要求于出句及对句中,将同类型概念或相关相对之概念放在两句相对应之位。故而对“合掌”之解,则不可从简归之为“内容重复”,而是其在理意上,破坏对立统一之辩证法则,遂为撰联的大忌,必须从根本上予以否定。故无论多优秀之“诗钟”作品,亦非可名对联,因之由另一侧面割断上下联理义上之内在关系也。刘勰论对仗之方式曾云:“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反对尤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之客观存在,且能表现作者之辩证思维,揭示事物之本质。故一副完整之对联乃为一具体之象,其象形则为阳,象意则为阴,达此阴阳平和故能构成“达标”之联也。
        再以音律究其阴阳关系。近人常秉义《周易与汉字》云:汉字有阴阳五行之理存焉,语音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四声变化关系也。如元音与辅音即为阴阳,以平上声为阳,以去、入声为阴。也就平声为阳,仄声为阴,故对联之格律亦为易学思维之产物也。上、下联末句结尾字音弗能相同,必须一阴一阳,上联以仄声结尾,下联必以平声结局。仄声短促、低回,有余意未尽之感,平声高昂宏亮,有升华震撼之势,此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美故能存焉;再以联意之气概论之,上联属起、承,下联属转、合;下联常比上联高、大、厚、重、深、远,方愈益衬托、承载上联。此客观上之阴阳自然法则不能违背,亦不能颠倒。其次乃联句中字与字、音节与音节(节点上的字音)亦符“阴阳论”之“离合关系”与互根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换,必为平仄交替、阴阳转换之排列。通例七言句,尝为仄平平仄仄平仄,或乎平平仄仄平平仄之类也,此亦充分体现“重阳必阴,重阴必阳”之法则。对句之平仄必与出句相反,方符易学思维之原理。其余几种平仄交换格式依此类推。倘有特例,遇“拗句”须“补救”时,亦要利用“阴阳相互消长”之原理加以处理,方能达至阴阳平衡。
          是故,易学思维阴阳论之四大基点,于对联格之形成及至规范确立,得以充分体现。阴阳论既为对联音律产生之理论基础,亦为对联实践之标准。此自然法则及自身规律,乃客观存在,非人之意志所能转移也。故,易玄以为今人讨论“改革联律”当持十分慎重之态度,不可单以“实用主义”出发而损害原有之自然法则。
  《周易》乃中华文化之元典,由此引出庞大之易学思维体系,进而形成并奠基了吾华夏五千年传统文化之方方面面,莅临于今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之新时代,必如红日之光,大放异彩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