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掌控: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

 昵称39731072 2017-01-09

编辑推荐

推荐一:斯坦福大学受欢迎的人生管理课程,Youtube视频网站点击过亿
《掌控: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的二位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受欢迎的老师之一:贝南塔布里兹是美国总统顾问,曾协助成千上万的总裁及领导者实施转型计划、提升组织能力,帮助他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迈克尔特雷尔除了教授的身份外,还是特雷尔领导力公司的老板——这家公司专职帮助硅谷中的高管培养自我意识、提升领导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对拥有掌控力。他们在斯坦福大学开设的这门管理课是斯坦福大学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每堂课都座无虚席,前来听课的除了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外,还有硅谷的企业高管以及一些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府智囊、高端精英,他们的课程风靡全世界,他们的“掌控方法”已经用在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大人物”身上,既有财富500强领袖,政府公务员,非营利机构的管理者,也有大学生运动员,全职父母和教育家。
推荐二:《掌控》是基于个人人生经验和多种前沿学科结合的实践方法。

内容简介

《掌控: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是一本教你通过改变认知,控制自我,规划生活和未来,从而实现个人成功的书。本书开始和结束于理解自己,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能掌控自己、领导他人。基于名为KNOW-BE-LEAD的三个改变过程,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框架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进而掌控自己的命运。
贝南和迈克尔讲授的人生管理课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里 课程之一,在这门课上,他们教给学生如何通过改变认识,控制自我,提高情商和沟通能力,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大有裨益。

海报:

名人推荐

贝南的《掌控》犹如一股新鲜空气,他认为21世纪的领导者应该能够“超越金钱”。“伟大的领导者即本星球的顶级奢侈品”这一论断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得到证实。若想做这样的领导者,您得仔细阅读本书,并身体力行贝南的观点。《掌控》将成为本世纪全球领导人关注的焦点,它是一本领导力“红宝书”。
—— 丹·沃尔克,苹果公司前首席人才官

贝南的书通过帮您认知自己来提升您的掌控能力——让您知道自己为何许人也,这样您就可以拥有一种更高效、更顺利的生活。只有首先成为自己的掌控者,您方能够领导他人——在这个时刻变化着的世界上,这是成为优秀领导者的关键。贝南给我们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建议,真的会使您获益匪浅。
——克雷格·纽马克,美国最大分类网站Craigslist的创始人

我们都在运动队中看到过这样的事情,我也曾在送机器人上火星的工作团队中亲眼目睹了它——优秀的领导可以使一支过去屡战屡败的队伍获得成功。《掌控》一书会引领您深入自己内心,去发掘您真正的领导潜力。这是一套令人耳目一新的掌控力养成法。此书是一本使用手册,而不仅仅是一本读物——它更像一本练习册。我强烈推荐这本书!
──费罗茨·纳达利博士,美国火星探测计划项目负责人,现任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太阳系探测项目主任

去听塔布里兹教授的课,这是我在斯坦福大学求学时代最具颠覆性的一段经历,因为从中我第一次认识到提升掌控力的真谛并非是模仿其他人,而是要遵循自己的内心意愿去过真正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这门课还告诉我,只有在认识了“我是谁”“我的原则是什么”“驱使我活下去的最大动力是什么”之后,我们方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优势。
——大卫·德卡斯特罗,匹兹堡钢人队2012NFL选秀冠军

《掌控》犹如一位体育教练,他训育您,帮您超越自己最狂野的理想。好好使用本书中的知识吧,它会改变您的人生!
——克里斯托弗·沙利文,福克斯体育评论员,美国前国家足球队队员

媒体推荐

非常好看……本书的两位作者花费了很多心血将许多尖端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与心理行为学结合在一起,阐述了如何由内到外掌控自己,领导他人。这是一本改变你生活历程的书。
—— 《纽约时报》

改变自我,赢在“立规矩”。控制自我的最好办法就是给自己定下规矩,然后遵守它。
——《商业周刊》

贝南和迈克尔创办的人生管理课是斯坦福商业研究所里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在这门课上,他们教给学生如何通过改变认识,控制自我,提高情商和沟通能力,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大有裨益,有助于他们在将来成为一名领导者。
——《福布斯》

作者简介

贝南·塔布里兹: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全球领先的商业顾问,畅销书作家,国际公认的企业及领导力转变专家和研究者。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总统顾问,曾协助成千上万的总裁及领导者实施转型计划、提升组织能力,帮助他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塔布里兹博士与麦肯锡工作合作研究的“全球超100家企业加速转型”项目曾以“先驱杰作”为名,被刊登在《福布斯》《芝加哥论坛报》《华盛顿邮报》。

迈克尔·特雷尔:个人转型领域的创始者和领导者,专职帮助硅谷的高管培养自我意识、提升领导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对企业文化、公司收入、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产生良性影响。他创办的人生管理课是斯坦福商业研究所里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在这门课上,他教给学生如何提升自我意识和沟通能力,如何培养情商,这些都会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大有裨益,帮助他们将来成为一个高水平管理者。

目录

前言掌控的意义:活出真我,从此不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
序言为什么掌控必须由内到外?
STEP ONE 了解我:我是谁?难道我一辈子就这样被人盲目地操纵着生活吗?
01 我不是谁?
02 我是谁?
03 我可以成为谁?
STEP TWO 活出真我:谁是真我?现在的我是我真正想要的我吗?
04 微调OR大修:我到底想要什么?
05 定位: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06 改进:赢在“立规矩”
STEP THREE 引导我:活出真我。如何掌控全局,有效地领导、影响他人?
07 引导自己,改变他人
STEP FOUR 前面的路
08 一场不懈的旅行
致谢
注释

序言

前言:为什么掌控必须由内到外?

内特的生活经历其实简单和顺畅得令人难以置信,但是他却很不满,不开心,而且变得越来越无用。他的故事可不是凭空编造的,而是我们大家都曾听说过的寻常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这个故事中发现与自己的经历相似的某一点。
2009年有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仅有45%的美国人对自己的工作满意。虽然有些人会认为这一低满意率是由2008年的经济危机造成的,但是,这几十年来一直在做这项研究的统计学家却宣布,近20年来,职员的满意度和快乐感一直在下降,而2009年的统计只是这一潮流中的一个最新统计数字罢了。而且,近年来,不光是职场上的幸福感在下跌,自从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人的抑郁率已经增长了10倍以上。酗酒、自杀和滥用药物的概率也都有所增长。这一切与我们国家的日益繁荣强大是同时发生的。在过去的30年里,经过调整通货膨胀,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倍多。且通胀调整后,我国的平均家庭收入也大幅提升。我们并非个别现象。随着物质和经济的繁荣,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关注这场危机的发生及其所造成的后果,欧洲国家是最早注意到这一点的。在一些国家,尽管在过去20年里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但是调查显示人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却下降了。现在,人类的预期寿命比以前增长了,可是很多人仍不满意。就算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未遇到内特那样的情况,但是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金钱骤增、物质丰富、寿命延长,可是自己心里仍充满了不幸福和不满意。
抛开事实和数据不谈,如果站在人性化的立场上去看,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有过内特的感觉——缺乏满足感和幸福感。
当然,有时候,这种感觉是因艰难困苦的遭遇而产生的,这种情况比较容易理解,也很合情合理。因为生活有时就是会令人悲伤失望的,譬如说我们会遭遇失业、家庭破产、亲人辞世……但是,有时这种低迷情绪却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神不知鬼不觉地慢慢产生,最终成为我们生活中最顽强的讨厌荆棘。这种情绪伴随挫折产生,趁着我们情况糟糕、貌似再也无法东山再起的时候悄然来临,破坏掉我们生活中的欢乐好时光。还有一种更常见的情况,消极情绪往往是由于我们感到未来茫然无知、不可预测而产生的。
这种感觉除了破坏我们的好心情以外,还会影响到我们的言行举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把这种消极的情绪带出来。失望和悲观的情绪会导致我们影响生活中的其他人。一个百无聊赖的工程师,做起事情来当然会比他充满激情、认真工作的同事慢得多。一个心灰意冷、消极沮丧的销售人员的业绩肯定也会比他活力四射的同事差。就如内特的经历一样,这种空虚感会影响我们的领导能力,会影响我们的家庭关系,甚至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危害。
无论您是因为正在遭遇人生中的某一艰难时刻,还是仅仅想要提升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增加充实感,这本书都会非常适合您。在这本书里,您会学习到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使之更有意义,也使自己做得更好。在后面的篇章中,我们会帮您发掘出您的最大潜力。我们将帮助您开辟新途径,以便您找到工作的意义、增强工作能力并拥有和谐家庭。我们帮您找到的方法是禁得住时间考验、可行性强的。尽管我们并不反对富有戏剧感的突破性变化,但是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会给您提出例如“立马辞掉工作,变卖家产,到地球另一面去生活”这样的建议。有一种说法认为,冲动、彻底的改变是打开您对当下不满和无能为力局面的金钥匙,我们可不同意这种观点。毕竟,我们的社会经验告诉我们,猛冲进一个全新的环境并不会给我们带来满足感。
如今,“买座新房子,另觅新欢,换工作”成了我们的口头禅,这种想法似乎已经浸入了我们的文化。但这并不能提升我们的满足感。就如内特所意识到的,“接下来还会有什么”这个问题已经无法再给他快乐了,它只会起反作用。事实上,更大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满足感源于我们的内心,真正能够使我们感到满足的根源是我们自我认识和个人评价的改变。一旦我们做出了这一改变,我们就会由衷地感到心满意足。

■由内而外效应

我们经常会让身外之物主导我们的生活——有时会因地位高、长得好而去追求一些东西,人或者工作,有时则是因为听从了我们的父母啦、朋友啦,或者同事和咨询顾问的意见。我们制定了许多浮夸的目标,然后用尽心思去实现它们。但是仔细一想,我们就会发现,每当面对生活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特别善于回答两个问题:“要什么?”“怎么要?”但问题是,我们并不晓得我们“为什么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作祟,导致我们看待生活的角度有失偏颇,最终令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轨迹充满了强烈的不满。
我们这种被身外之物牵着鼻子走的生活方式,就会引起我们心怀怨怼、表现不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做出彻头彻尾的改变,让自己的内心意愿主导生活。开始做一件事之前,我们必须要首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在我们真正做事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忽视外界的阻力,专心做事。等我们培养出了自我意识,我们就能做出更正确的抉择了。我们之所以会做某一件事,或者选择某一个方向,都是因为遵循了内心的旨意,而这对我们实现真正自我具有重大意义。我们的判断会更果断,目标感会更强,内心会更满足,对待工作和人际关系也会更加得心应手。这样,当我们的生活从被外物主导转变成听从自己内心的旨意时,我们将更上一层楼,获得新的满足感、新的能量和我们想要的承诺。
在本书中,我们会给您一张地图,引导着您一步步实现“内心主导生活”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给您一些秘籍,让您晓得当面对生活中的失望与停滞时该怎么做,学会了这些,您当然就会表现得更好、满足感更强啦!我们可以给“内心主导法”起个名字,就叫
“了解我,活出真我,引导我”,它令我们专心地、从内至外地彻底改变自己(见图1)。这一方法中包含了提升自我意识、确立核心价值观、设定有意义的目标、培养新的生活习惯和引领自己和他人改进自己的方法。
我们都是领导,领导着自己的生活,给自己做决定。所谓“领导”,绝非仅指有一群人天天跟您早请示晚汇报,而是指您可以自主控制、支配自己的行为。虽说我们有时会躲避责任,但是属于您的责任早晚会降临到您的生活中,令您非担当起来不可。再者,我们谈谈“领导”一词的传统定义。我们都是某一领域里的领导。无论我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一点,事实上,我们都有自己的影响力,我们都在时刻对他人产生影响。也因此,我们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让他们做事更加有效率、更有满足感,这样就会将他们的生活引上一条更
有意义的道路。别忘了这一点哦!我们深信,通过学习“了解我,活出真我,引导我”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是领导”!
正如我们在前言里所说,“了解我,活出真我,引导我”的方法是长期研究的成果。我们与数百位客户、管理者、运动员、咨询师、教育者和一线教练合作,同时也吸取了我们两位作者生活经验中的精华。我们的“方法”已经在我们自己身上和以上这些合作者身上都验证过了,效果非凡。所以,现在能够以此方法福荫于您,我们深感欣慰。我们承诺:只要您能够坚持学习这本书,您一定会慢慢进步,拥有更多的人生目标,拥有更快乐的世界,表现得更加出色,更好地引导自己,也能给予身边人引领和积极影响。

■了解我:活出真我;引导我:活出真我

“了解我,活出真我,引导我”方法是由三个基本问题支撑起来的:
1.从最本质上来说,我知道我自己是谁吗?
2.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究竟是谁?
3.我真的能够引领我身边的人吗?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您将得到一些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您可以切切实实地反省自己,勇敢地改进自己,更加有效地引领自己和他人。
“了解我,活出真我,引导我”这一基本理念已经出现了多年,这是一件好事情——毕竟几百年前的人比我们有智慧多了。这一理念跨越了时间、文化、学术领域和意识形态,最终成为您的专属理念,给您以启迪,这也使得这套理念可以代代相传。这套理念中的每一条都效力非凡,每一个细节都自成体系,都可以引领我们达到某一方面的最佳状态(有的“最佳状态”只能维持一会儿,有的则可以维持一辈子)。我们将使用“了解我,活出真我,引导我”这套理论帮您活出真我。我们很乐意帮您活出真我,这样您久藏心底的个人愿望就会被唤醒——譬如说对度假的渴望。我们针对您个人使用这套理念,帮您释放出在您内心深处澎湃的原始激情。如果您可以活出真我,那么您就已经过上了更有意义也更有成就感的日子——因为您是按照自己的心愿去生活的。您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了,而且,也许是第一次,您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最终,“活出真我”就意味着“为自己而活”,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私生活中,这种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是最能够体现真实的您的。“由内而外效应”真正发挥了它的效力。
“您究竟是谁?”——即使不用“超级多愁善感”来形容这句话,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话说得有点沉重。但事实上,如果想要过上有意义且有成就的生活,那么最真实客观的自我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由内至外的改进”和“与他人合作,引领他人”而言,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认清自己究竟是谁”,这句话颇有分量——毕竟,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人,尤其是那些工作压力大的人,由于情绪消耗得太厉害,往往喜欢只看表面,而且还要笑话那些试图打破显而易见的表面现象、进行深度自我探索的人。我们敢肯定,只要稍微一想,您会很容易就想到这样的人,譬如兄弟姐妹啦,叔叔婶婶啦,朋友同学啦,同事或熟人啦……天晓得,也许您自己也是这种笑话别人的人呢,也许您也认为用真诚和能量来寻找这么沉重的生命问题的答案,实在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倘若您真是这样,那也没关系!我们并没有奢望每个人都会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去探索自我。
我们真心相信,无论您是什么人,您都会希望变成一个更幸福、更满足、表现更出色的人。我们正是本着这种精神,来要求您开阔思维、保持好奇心,去探索这个您尚未涉足过的难题。我们有信心,您一定会改变您的人生的!

■为什么这很重要呢?证据如下:

当您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您就能顺应内心的意旨,活出真我了。这样,改变自我就变得容易了。一旦您将您的行为和您对“我是谁”的认知统一起来了,您就会创造出一条畅通无阻的个人前进之路——之所以畅通无阻,是因为您会下意识地让外在的东西去迎合您的内心,从而达到内耗最小化。这时,改进自我就更加容易起来。哈佛大学研究院泰勒·本-沙哈尔曾在他的著作《幸福的方法》中援引了心理学家Amy Wrzesniewski的学术观点:“如果一个人的工作是他真正想做的,那么他就活出了真我。”Amy Wrzesniewski 曾对一些热爱工作的专业人士做了研究并得到以上结论。薪水和升职固然重要,但是对这些人而言,他们之所以工作就是因为他们喜欢工作。因为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份工作,所以他们做得很有劲儿,且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这样他们就达到了自我和谐的目标。 凭借其乐观和积极,这些人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旨过日子,工作是他们的强心剂。那些在私生活中能够如其所愿的人也有这份强心剂,因此,例如“建立怎样的人际关系,追求什么兴趣爱好,如何养小孩,怎么解决所遇困难”这样的难题全部迎刃而解,毫不费力。
在您学习“了解我,活出真我,引导我”方法的过程中,您会慢慢体会到什么是“由内而外效力”,它不仅仅会使您做事变得更容易,还会令您做得更好。在过去的五年中,在积极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中有大量掷地有声的爆炸性研究成果破土而出,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当您满怀使命感、幸福感和发自内心的积极性去追求事业时—即做自己内心真正愿意做的工作——您会表现得分外出色。事实上,有研究表明,那些对工作满怀热情、目标明确的人,做起事情来会更加具有创造性、效率更高,工作的质量也好得多。当然,从长远来看,他们自然赚钱也更多。 乐观热情的销售人员,其销售额比那些悲观消极的家伙高了37%。 那些认为自己被老板看好、把自己工作当回事儿的员工,他们的生产力会提高31%。 那些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也做得很开心的员工,他们的创造力是其他同事的三倍。 肖恩·阿科尔是一位从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家,他说:“在过去的十年里,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具有革命性的发现,即幸福感是成功的先行者,而不仅仅只是成功后的一种感受。事实上,每一单生意的收入增加,都是在生意人满怀积极情绪的时候,而不是他充满消极情绪,或啥感觉没有,或压力巨大的时候。”
这一结论也体现在一些小事上。譬如,如果您花时间去做特别喜欢的事情,您会感到浑身是劲儿、精神振奋,且花多少时间也在所不惜——肯定比那些不喜欢做此事的人用的时间多。而且,您花在这事上的时间越多,您就做得越好越熟练。以上说法是显而易见的,且有据可查。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曾经观察过那些花时间去提高专业能力的运动员、教师、艺术家、作家及来自其他许多专业领域的技术人士,这才得出了上述结论。 在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书《异类》中也对这样的案例有所引用。他在书中谈到,花多少时间去做一个项目或练习一门技术,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能力大小,“肯花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他鞭辟入里地用“只要肯花一万个小时练习,就可以在任何领域内成为大师”这一例子将上述观点论述得清清楚楚。 多好的事儿啊!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的热情会使我们对工作更加精通,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我们会因此拥有更大的表现能力。如果我们确实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我们会成为技术最高超的员工。因此,我们要开始“活出真我”之旅了——您要开始把您的人生规划成您最喜欢的那种——这样,您不仅会体验到满足、幸福和积极向上,还会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好!

■这真正有用

别误解,我们并没有说,在您努力提高自我意识、开始追求您真正想要的东西的过程中,您不会遇到挑战,也不需要克服困难。想要达到“活出真我”、迎合自己内心的境界,真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尤其是初始阶段,真的是很难的。这是因为,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成功地“活出真我”意味着改变自我。请您面对现实吧,改变自我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人们都不愿意改变。”当政府、某个组织或个人进行改变而失败了时,我们的社会总会用这句最常见的谚语解释一切。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例子来佐证这句话——去年失败的新年决议,或者昨天晚上被糟蹋了的饼干。“活出真我”显然就是这些困难的改变中的一个。您必须得对自己诚实,真诚地想要做这件事。您必须是真愿意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和人生经历——这就需要您常常把自己抛入前景未知,甚至有时是令您不爽的境地,去寻找所谓的“真我”。大多数时候,这事儿需要勇气。您得有勇气承认自己需要改变。然后,还要有“一卡车一卡车的勇气”去帮您实现这种改变。
尽管改变自己这件事情充满了困难,但其中也闪烁着几道希望之光。首先,一旦您开始逐步响应自己内心的意愿,您的改变将渐渐获得新的动力。记住,您在慢慢克服内心的纠结,开始去追随内心的意旨了,您当然要坚持下去。最终,当您付出了足够的时间,投入了足够的精力之后,为“活出真我”而做的自我改变不仅变得容易了,且变得更加有意义。这时再给您一颗定心丸——“活出真我”并不意味着您需要彻头彻尾地改变您的生活。接受我们帮助的大多数人,都在没有辞职、没有离婚也没有搬家的情况下,寻找到了更具意义和满足感的人生。(就如我们前面所讲,本书可不是那种鼓动您辞掉工作、移居喜马拉雅山上的修道院的书。)再给您最后一颗定心丸吧——我们会一路与您相伴。本书剩下的章节中的内容,不仅给您搭建了一个框架,教会您如何“活出真我”,也能够保证您一定会成功!毕竟,就算您可以读懂并理解“了解我,活出真我,引导我”大法,如果不去照做的话,您也会失败的。我们希望您能够成功,比任何人都要迫切。我们希望我们的理论可以改变您的生活。
展望未来,我们一定要记住,“了解我,活出真我,引导我”法既非速战速决的魔法,也非一粒奇迹药丸,这一点很重要!它不是灵丹妙药——我们都是凡人,就算是学会了这套理论,也把它用于生活中了,我们的人生还是跌宕起伏的。但是,只要肯花时间,努力学习,我们一定能够做到“了解我,活出真我,引导我”,也一定会有扎扎实实的改进。这样,在我们的“跌宕起伏”中,我们将上升得更高,保持巅峰状态的时间也更长;而我们的低谷阶段则会比较短暂,且也不是特别糟糕。所以,当我们开始了“了解我,活出真我,引导我”的旅程,可以从一个操作性更强的角度切入去改进自己,我们就会开始一段更有意义、表现更出色、满足感更强的崭新人生了。

■我们要求您:要有发展型心态

在开始“了解我,活出真我,引导我”旅程之时,我们要问您上面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事实上,在您阅读这本书的整个过程中,在您努力听从内心旨意前进的路上,我们希望您心里都装着这个问题。我们要求您努力培养出一种发展型心态。
“发展型心态”是一种自我描述,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洛·德怀克提出的。 德怀克的研究领域是动机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她按照不同心态将人分成最基本的两类:发展型心态人群和固定思维人群。拥有发展型心态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他们直面挑战,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屈不挠地坚持,从批评中学习,将“努力”视作通向成功之路。而固定思维人群则与之相反,他们认为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后天无法培养,因此他们回避挑战,遇到困难时很容易就放弃了,只要是消极评价,哪怕是有用的也一概忽视,且认为努力了也没用。

人们总要经历失败后方能够成功。——米奇·鲁尼

因为这些固定思维的人认为他们的能力是不可改变的——从很多方面来说,这种想法倒也有点道理——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总会逃避。对固定思维人群而言,尝试做点难事儿却失败了,这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在他们看来,“失败”是永远会贴在他们技术水平和行为方式上的耻辱红字。这也是他们对他们人格的永恒侮辱。但是,拥有发展型心态的人则持相反观点。对他们而言,艰苦的挑战是一个学习和发展的机遇,他们将学习、改进和变化看做一个逐步上升的过剩,乐于为其花些时间,也愿意坚持下去。他们认为由此带来的挫折无涉人格。下面有一段内心对话,描述了发展型心态人群与固定思维人群在面临挑战时的不同心态:

固定思维人群:您确定您能干这事儿啊?估计您也没这水平。
发展型心态人群:虽然现在我不敢说我能做这件事,但是我认为我会花时间精力去学习它。
固定思维人群:万一半截儿失败了呢?您可就是个失败的家伙了。
发展型心态人群:绝大部分成功人士都曾遭遇过失败啊。就算跌倒了,我也会爬起来的。
固定思维人群:还是这样比较好吧——不要去尝试了,这样可以保护自己哦,还可以维持自己的尊严。
发展型心态人群:如果我连尝试都不敢的话,我就已经败给了自己。那我还能有什么尊严啊?

现在您可以看到了吧,发展型心态是一种坚韧的、给了自己无限机会的心态。这种心态的人看事情的角度,不是从“成败”出发的,而是怀着开放性心态,把自己送上改变和进步的旅程。当然,即使拥有发展型心态,我们还是免不了计较输赢,但是我们最终会提高觉悟,去看“我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了什么?”“我还可以怎么提升自己?”
如果您要走这条改进之路,您必须有发展型心态。因为,在您开始遵从内心意旨活出真我的时候,这种心态会使您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坚忍不拔。就算这事儿不容易做到,您也一定要试试看,培养出一个愿意学习的自我。在学习“了解我,活出真我,引导我”法的过程中,您会遇到新的挑战和机遇,这时您一定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哦。不要腹诽,不要妄下判断,也不要过于自尊。您要承认,失败也是学习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跌倒了,您一定要能够爬起来。我们为您列了一张表,在这儿您可以看到发展型心态人群和固定思维人群的不同特点(见图2)。您随时可以翻回来看看这张图。当您在学习的过程中,您也许会产生固定思维人群的那些想法,请看看这张表,以便于帮助您及时摒弃那些消极想法。您还可以用这张表来加固您的发展型心态,同理,您也可以用这种积极心态把您的固定思维模式打败掉。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用这张表提醒您,改进是可能的。


■我们的目标

我们有好多目标。我们执著于那种能够透视自己、不仅反映外表也能反映出内心所想的问题:我对自己过的日子满意吗?没有拐弯抹角,也没有偏颇。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您直面这些经常潜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问题,例如: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现是发挥了自己最好水平吗?我是一直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了吗?我事业上的成果是不是都是牺牲个人幸福换来的呢?我的行为方式给身边人带来的是积极影响吗?我真正能够影响和引领他人吗?好消息是,我们对您抱着很大希望,希望您能够获得满足感和成功的能力。之所以对您满怀希望,是因为我们有信心。无论您需要对您目前的生活方式做大修大补还是做四两拨千斤的微调,我们都深知,只要您学习“了解我,活出真我,引导我”法,遵从自己内心意旨活出真我,您就会拥有积极的心态,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心满意足。通过努力发挥“由内而外效应”,我们都需要来一个能量爆炸的过程,将生活中的平庸之处变得充满力能量、目标感十足。我们将跨越所有的障碍——我们冲动的情绪、不集中的注意力、心理的波动起伏、每周八卦新闻及我们千变万化的欲望——去发现,当我们的真实自我在生活中体现出自己的核心价值时,我们所产生的能量、自由感和满足感。这就如我们曾讨论过的,当您这样做的时候,您的表现力和领导力会激增。

如果一个鸡蛋的蛋壳从外面裂开来,它的生命就结束了。但是,如果一个鸡蛋的蛋壳从内部裂开来,则意味着新的生命破壳而出。伟大的事物都是由内而外产生的。——佚名

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我们要开始系统学习“了解我,活出真我,引导我”法了,同时,我们会越来越多地引起“由内而外效应”。如何“了解我”?我们会培养起您的自我意识感,帮您定位您的核心价值,定义您自己的成功。或者,就如同内特所说,按照自己的愿望“达到成功”。如何“活出真我”?我们会带着您越过重重障碍,不断努力,最终实现成功的自我改进。在您开始遵循内心意旨,走上活出真我的旅程时,我们会帮助您预测您将遇到的困难,并协助您克服它们。最后一步,如何“引导我”?我们会让您知道,您的真正领导能力是如何改变您引导他人的方式的——无论是领导下属还是带领家庭。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们会和您分享一些强心剂般的故事和谚语,这些故事和谚语广受名人和普通人的喜爱。在神经科学领域有一个概念——“醒脑咒”,我们将为您打开一个获得“醒脑咒”的通道。我们会给您方法,让您在目前的工作和生活中大幅度改进自己。不管您多大年纪,现状如何,我们都会让您知道如何对自己做出可行且有意义的改进。如果您愿意尽最大努力,让自己拥有发展型心态——也就是说,您承诺愿意做一个积极、肯付出、心态开放、诚实、勇敢的人——我们会给您一套学习系统,让您在您的生活中表现更好、满足感更强。咱们开始吧!

后记

如果不是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这本书绝无写成的可能。
首先,我们二位作者想要感谢几个真正从头到尾帮我们完成这本书的人。谢谢阿瓦提卡·加瓦尔的巨大帮助,她帮我们做了本书的设计工作。她永不厌倦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眼睛,最终做出了令我们自豪的设计。谢谢安德鲁·贝雷和他给我们作品提的意见,他从一个读者的角度给我们反馈,很感谢这一路有他的精妙观点相伴。
谢谢汤米·米娜,多米尼克·弗雷德里格,威尔·西顿,安德鲁·特雷尔,陈宝妮,本·赫雷提格,黄东尼,泽齐特尔·瓦茨,大卫·科科伦,他们认真阅读了本书,然后提出意见帮助我们做了写作上的改进。你们指出了我们工作的盲点,若无你们的帮助,我们绝对做不到如此精密准确。
还要感谢那些所有无数次参加我们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谈论会的人。我们特别要感谢莱斯利·克劳威尔,在本书的初创阶段,她曾花了很多时间帮助我们列提纲打草稿,还把她自己的九型人格分析结果作为例子提供给我们当创作资料。莱斯利周到体贴的帮助令我们受益匪浅。还有格伦·特雷尔,杰克·德尔·卡斯蒂略,希拉·塔布里兹,南赞尼·塔布里兹和沙欣·塔布里兹,很感谢你们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予的帮助,
还有在我们迟疑挣扎想要放弃的时候,你们也给了我们激励。我们的作
品能够出版,你们功不可没。
我们还要感谢梅丽娜昂卡菲尔,她是斯坦福大学记忆实验室的研究助理,她曾花大量时间与我们分享她的知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写出了“醒脑咒”这部分的内容。她的见解和观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写作起点。
贝南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公司改进课程,很感谢听他课的那些学生,你们不仅给了我们俩一段美好的共处时光,也在我们的作品中留下了身影。特别要感谢亚历克斯·艾利,安德鲁·拉法格,大卫·德卡斯特罗,哈里森·沃德,帕特里克·海耶斯,萨莫拉·耶林,迪伦·科尔迪奇,安德鲁·陈,本书中的名人故事都是他们编写的。
我们也对那些与我们分享自己的故事的人充满了感激之心,推己及人,我们也把这些故事分享给读者们。谢谢莱纳德·雷恩和他的孙子亚历山大·托德·哈森,一接到我们的通知,他们祖孙就争分夺秒地把莱纳德的故事整理出来交给我们了。谢谢杰夫史密斯和克里斯法瑞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故事。
向我们的家人和密友致谢,感谢你们长期的厚爱和支持,是你们的深情厚谊相伴我们一路走来。
最后,感谢亲爱的读者,您赐予我们与您分享生活中重大时刻的机会。希望您能够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找到一种提升自我的方式,让我们一起携手迈向将来吧!




文摘


如果我们根本没想改进自己,那改进就并不是难事。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内心,那改进就会难如登天。我们不知道自己头脑中藏着很多隐患和焦虑。有很多时候,我们逻辑上知道应该要这个,可是感情上下意识地想要那个。还有很多时候,我们承诺了一些事情,其实却真心不想遵守承诺。类似的例子您一定也能想起来好多。一言以蔽之,我们的头脑和情感其实是很矛盾的。
我们还举前面那个“夏季减肥”的例子。在5月中旬,您收到一份泳装目录的邮件,然后您想:噢,对了,夏天就要来了,我得减肥啦。这样,夏天的时候我就可以舒舒服服地穿那些漂亮的泳装了。您一激动,就买了一件邮件里推荐的泳衣。因为订货量太大(这时您已经选好一件美丽惊人的时尚泳衣了),泳装公司通知您,您的交易正在后台进行,不过您要到仲夏方能收到泳衣。最初听到这消息时,您有点不开心,不过很快您又开始往好的一面想了:迟到的泳衣会给您更多时间恢复体形。买泳装的次日您就开始节食了。您超级疯狂地节食——一点甜食也不碰,过去常吃的糖果也不吃了。4周后,您瘦了9磅,您觉得自己苗条健康多了。您心说:大海,沙滩,我来了!但是紧接着,食物的诱惑使您再也忍不住了。6月末,您家附近的市场里开始出现桃子甜品。这些甜美多汁、肉质结实的水果是您的大爱。而且您还特别会做蜜桃馅饼和桃子冰激凌,于是您和您令人垂涎的甜品在朋友圈里名声大振。您对自己说:我真心没办法不让自己品尝品尝美味的桃子甜品啊!您又想了想,最后决定:我给家人和朋友做桃子馅饼,然后我只吃一点点……唉唉,这您哪儿做得到呀?连吃3周桃子馅饼后,您复胖6磅。6月中旬,早被您忘到脑后的泳衣送到了,可是您的体重却差不多已经回到原点。就这么着吧,您跟自己说,还有明年夏天嘛。这么想着,您把新泳衣直接扔到衣柜深处,连标签都没剪掉。
无论您是否有过类似的“泳衣减肥大战”,但您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想要改进自己的决心被自己打败了。在过去30年中,行为心理学家做了广泛的“理智与情感”的研究,发现我们的心理都是矛盾的——这一结论来自无数有趣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发现、描述和类比。我们最喜欢的一个理论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他在自己的著作《幸福假说》中介绍,一部分人的情感犹如一只巨大的、走路咚咚响的大象,可是理智部分虽然小得多,却是一个驾驭者——骑象的人1(如图15)。
每当骑象的人想要走某一条路时,他得先哄哄大象,然后引导着它往那条路上走。事实上,骑象人对大象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一旦大象不肯听话,骑象人就半点法子也没有了。所以骑象人要竭尽全力地驾驭大象,就算人象都筋疲力尽也没有关系,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最终让大象拖着疲惫的脚走上他想要的那条路。但是这样的骑象人是不合格的。不过,如果骑象人和大象想要走同一条路,那么骑象人就轻松啦,他只要抓住缰绳,做些小小微调使大象行进的方向更加精准就可以了——这样多简单、有力、有效啊!
我们喜欢举骑象人的例子,是因为它可以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我们改进自己所要做什么努力。当我们试图改进自己时,我们必须让理智的骑象人和情感大象——那个强大有力的家伙——一致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够成功。反之,如果我们的骑象人和大象不想走同一条路,我们的内心就会纠结,最终取得胜利的一定是情感大象而非理智。承认这一点很不容易,不过我们的自控力——我们理智骑象人对情感大象的抗争——肯定是屡战屡败的。
许多心理学研究和许多人的亲身经历都已经证实了上述事实。比如,在工作中,即使您的理智骑象人已经发誓,以后一定要对下属更加耐心、更加体谅,但是每到了工作强度特大的时候,您的情感大象还是会作祟,令您对下属冷嘲热讽,还一个劲儿地开会。再比如,您计划在4个星期中戒烟,但是因为在最近五个星期中您的夫妻关系比较紧张,所以您屈服了
情感大象,跑到7-11去买烟抽了。还有之前的那个桃子馅饼的例子也是如此,您的情感大象一看到漂亮的桃子就立即改变了方向,另走他路,令您的减肥计划失败了。
上面这些例子都证明了在我们内心中,理智与情感的交战永远是情感一方胜利——在这一点上,我们与4岁幼童无异。在1970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带领他的团队做了一个实验——现在被昵称为“斯坦福棉花糖实验”。2在这一实验中,研究人员将一个学龄前儿童(4~6岁不等)带进一个小房间,先让他们玩一会儿玩具,然后研究人员会给孩子一份小甜点(通常是棉花糖)。然后研究者告诉孩子,他会留下一块棉花糖,然后出去一下。在他不在的这段时间,孩子想什么时候吃掉那块糖都可以,不过如果孩子能坚持到研究者回来都不吃那块糖,那么等他回来,这孩子就可以得到两块棉花糖。这一实验的结果蛮可爱蛮搞笑的,不过——也颇具说服力——有超过600名儿童参与了米歇尔的实验,
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坚持了不到3分钟就吃掉了那块棉花糖。就算是那些极少数坚持到研究人员返回并得到了两块糖的孩子,也都是焦虑地蠕动着,饥渴地盼望着研究人员赶紧回来。当然,大部分“小骑象人”还很难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他们都等不到研究者回来,所以立刻就把唯一的那块棉花糖吃掉了。
所以您看,我们所有人都面临理智与情感的交锋——从孩童时期就出现了,长大成人后更是与我们时时相伴。不过讨论这个对我们的自我改进有何意义呢?意义在于,我们要知道,若想成功改变自己,我们就必须正视自己的骑象人和大象。
如果我们是刚才那个实验里的孩子,我们必须理智地把自己的目标定为“获得两块棉花糖”,然后再从情感角度告诉自己,如果有两块糖,我们就可以享受双倍的美味。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让自己的内心意愿与我们在外部世界中的期待保持一致,我们的智慧、情绪、热情、环境和人生方向,这些都要是一致的,这样我们才可以成功地实现个人的转变。
正如本书开头所言,您一定要按照自己内心意愿活着,这样才能够实现“由内而外”效应——无论是事业上还是个人生活上——您才能“活出真我”。想要做到这一点,您得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真实自我,并且按照核心价值观和真实自我给您的方向去生活。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您内心的纠结,让您把精力都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活得有意义,活得心满意足,活得很幸福。
对我们而言,好消息是:尽管我们还没有认真地在本书中讨论人类大脑中的理智骑象人与情感大象的分歧,我们却已经为自己做好了成功改进自己的准备。帮助您在生活中切实改进自己,这是我们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为您打下了成功改进自己的坚实基础。通过寻找“最能够鼓舞我们,最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事物,我们已经瞄准了真正符合我们内心意愿的自我改进的正确目标——可不是那种外在的假象目标。我们已经草拟了C-V描述——无论是我们的情感还是理智都对此描述很认可。我们也预期并克服掉了一些与我们的改进目标相关的大心理障碍——让我们自己从内心的恐惧中解放出来,让我们自己充满希望。减少内在阻力其实就是我们改变的第一步——现在我们就要迈出这一步了。到了改进自己的时候了!

我们的转变媒介:立规矩

自从开始学习自我转变课程之后,我们通过努力,增强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及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这些自我提升的事情我们至今每天仍都在做。
我们已经形成习惯了。比如我们每日早晚刷牙(至少,但愿您有这个习惯),每天早上开车上班,在公司里主持团队会议,吃早饭时读报纸,每晚临睡前沐浴一样,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习惯的一部分。科学家把这些习惯归为一类——下意识的行为方式——不用想,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做。
下意识习惯性行为不需要想,只要一遍遍地做就好了,这种行为指令可能每天在我们的大脑中运行几千次。这种习惯行为很有用,可以帮助我们搞定复杂繁忙的生活,但它也是成功改变自我的最大障碍之一。这是因为,这种自然而然的想法和行为方式,是符合我们“情感大象”的需求的。因此,它们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做起来毫不费力。一旦我们决定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我们就不得不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并且花大量精力去形成一种新的习惯。我们得拼命努力去走新路,可是老路是可以毫不费力地去走的。于是压力来了。如果我们事先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下定决心拼命努力也要战胜旧习惯,那么我们的骑象人也许会突然倒戈,赶着大象走上老路。为了避免与旧习惯做殊死搏斗(也为了避免最终弹尽粮绝的失败),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应该尽量使自我改变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因不习惯而带来的长期压力。
乍看之下,这似乎不可能做到,因为毕竟成功的自我改变就是要打碎旧习惯,形成新习惯。我们常常对我们的客户说,最好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方法,最好的活出真我的方式,就是根据自己的目标,学着来一次“为自我改进而立规矩”。所谓立规矩,对我们而言,标志着我们设计了一种谨慎的、令人信服的、值得成为生活一部分的习惯性行为。与一次性彻底变化或定义模糊的渐进式改进相比,我们的那种改进方式需要不断地积极思考和自我控制,我们为自己立的规矩可以督促我们前行。立规矩之所以可以起到督促我们的作用,因为他们具体且引人注目,而且具有可重复性。
除此之外,立规矩能够督促我们,还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成功时,这些“规矩”就成了“习惯”,成为下意识的行为,无论情感大象还是理智骑象人都可以接受这种行为了。
通过立规矩,我们可以将目标分解成小块——不管它们是大修目标还是微调目标都可以分解——这样会更好操作,且这样我们的目标会变得更加引人注目和有意义。我们不断重复实现这些“目标碎块”,逐渐让它们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行为。然后我们就要进入下一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不断接近自己的目标,也越来越能够活得符合自己内心的
意愿了。现在,我们就告诉您如何“立规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