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清酒,韩国烧酒,都是20度左右,为啥偏偏中国白酒是52度?” 对此回答是:首先,它们不是同一种酒类,所以不能这样横向比较度数的;其次,中国白酒度数范围很宽的,从30几度到70几度都有,只不过世面上以52°稍微多见,让你产生了“白酒都是52°”的错觉而已。 为什么呢? 首先,拿酱香型白酒的代表——茅台酒举例,茅台酒经过发酵蒸馏得出的原浆。大约是55~59°这个范围,但传统酱香酒酿造出来之后,并不适合直接饮用,需要陈放三年以上。 原浆经过陈放之后,会出现“水解” 和“挥发” 的现象,因此度数也会降低,待到出品的时酒精度数,基本也就降为52°、53°。加上茅台酒的名气大,所以52°酱香白酒的印象就传遍五湖四海了。 其次,比如浓香型白酒代表五粮液。 在解放前,五粮液酒的度数非常高,度数高达60多度接近70°,基本是属于原浆,也就是蒸馏出来的高度酒,经过稍微的处理就拿出去卖了,这也成就了五粮液酒独特的香气和丰富的口感。但毕竟度数太高,不能接受的消费者也大有人在(比如以上两个老外喝了中国白酒之后...),加上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倡导生产“低度”白酒、“健康”酒,所以五粮液渐渐的也开始“降低度数 ”。 而所谓降度,不是随便加水进去降低浓度就可以了。 笼统来说是“原浆+纯净水+调味酒”,跟普洱茶的“拼配”概念有点像,需要不断的优化实践。 为了延续“高度”酒的优秀香气及丰富口感,根据兑酒大师们尽心尝试后,最终将度数定在了52°~54°,因为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缔合最好的度数,就是在52°~54°,此时酒的口味最醇和的。 之后以五粮液为代表的浓香型白酒的度数大多也维持在了52°上下,加上五粮液名气大,52°的度数又开始传遍五湖四海了(咦?为什么又要说又?),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白酒都在遵从52°这个标准,只是较为出名的几类恰好是这个度数,给人52°的印象罢了。 而且一般来说,白酒的度数再低也“不会低到30°以下 ”。因为白酒的魅力,就在于它丰富的香气和独特的口感,这些是白酒里的内涵物质所带来的。 度数过低,内涵物质是不容易保留的,特别是白酒中的脂香成分,这也是有些人说“韩国烧酒不好喝,没味道,不来劲”的原因。 烧酒其实也算不严格意义上的白酒,但它度数低,香气口感各方面的呈现相较白酒就“差”很多。当然小编也不是说韩国烧酒不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啦! 那么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兼香型白酒到底有什么区别? 1.首先,中国白酒的香型是有其物质基础和标准依据的,并不是厂家设定的概念。 2.中国白酒的香型种类。中国白酒香型可谓丰富多彩,但目前有国家标准的香型除了题主说的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兼香型(确切来说应该叫浓酱兼香型)白酒外,还有6种,分别为米香型、凤香型、豉香型、特香型、芝麻香型、老白干香型白酒。另外还有董香型、小曲清香型虽然没有国标只有地方标准,但行业内也一直比较认可,成为与其它香型并行的香型。还有馥郁香型,执行的是企业标准,但现在行业内对馥郁香型也比较认可。 3.中国白酒各香型的风格特点(感官特征)。各香型看起来、闻起来、喝起来都是什么感觉,不同香型标准中具有描述,至于主要成份的不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国标,这里不做赘述: 4.中国白酒各香型的典型代表 。 如果说感官描述过于抽象,那么每种香型都有自己的典型代表,可谓实物样品,喝酒的时候相互对照,比较不同。不过购买是还是要看清其执行的是那个香型的标准,因为目前有的酒厂会出好几个香型的酒。对比饮用,应该有个直观的认识。 5.中国白酒香型不同的原因。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a.所用接种剂不同,如茅台用高温曲,泸州老窖五粮液用中温曲,汾酒用低温曲等。 b.发酵容器不同,如茅台用石窖泥低,泸州老窖五粮液用泥窖,汾酒用地缸等。 c.酿造工艺的不同,如茅台讲究四高一长,汾酒讲究一清到底。 d.加上各个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就造成了酿酒微生物的不同,以及相同微生物代谢的差异。 e.综合起来就形成了风格特异的不同香型白酒。 6.中国白酒各香型之间的关系。各香型的白酒之间是不是就相互独立没有联系呢,也不是,赖先生有篇文章对不同香型之间酒的关系总结的很到位,并做了张关系图如下: 7.中国白酒香型的由来。中国白酒的香型应该是不同地域酿酒技艺多样化发展的历史产物,并形成了各自的代表酒;建国后,国家开始对各个不同种类的名酒进行研究,并找出了其各自本质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陆续确立了各个白酒的香型,换句话说,白酒的香型是在对酿酒工艺、酒体特点等的总结上的出来了,并加以定义的。从这方面说,题主所说的“设定概念”还是有一定道理。 8.香型的确立。当前香型的确立正如琦小麦,爱坐飞机的地理系吃货所说的,大体需要以下条件: a、具有本香型产品的独特风格和特征性的香味成分及其主要香味成分的量比关系。 b、具有独特的生产工艺、生产历史较长。 c、有广阔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国内有数家厂生产,产品覆盖面较广,年销售量在五万吨以上。 d、符合国家酒娄类发展政策,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本香型代表厂的产品,年产量在万吨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在2万元以上,资金利税率在50%以上,人均利税率在一万元以上。 e、具有制定标准的科学依据和法定单位的检测分析报告。 f、符合国家酒类卫生标准。
9、香型源自勾兑。白酒里,酒精和水占了98%,剩下的2%就是那些微量物质,它们正是白酒风味物质的来源。它们含量和比例的不同,带来了浓香、酱香、清香等香型的区分,也带来了酸、甜、苦、辣等不同的口感。 然后我们继续回到茅台。茅台的技术大牛里,有一个叫李兴发的人。他生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国前在荣和烧坊(茅台前身)当烧酒工,建国后进了茅台酒厂,被祖师级酿酒大师郑义兴收为徒弟。在中央组织的研究茅台的工作组里,李兴发主要负责研究勾兑。 勾兑一直都是茅台一道关键工艺。在酿酒时,酒师们发现,把不同的酒调和一下,味道更好,于是开始研究怎么勾兑。勾兑就像是烹饪,原料、调料一起合理搭配,做出一道美味。传统的勾兑是酒兑酒,不同的酒之间组合搭配,大坛酒勾小坛酒、老酒勾新酒,勾的好坏基本靠酒师手艺,有时候还看酒师心情… 这样靠感觉的事并不靠谱,也无法保证大批量生产的质量稳定。所以李兴发觉得应该把不同的酒按照轮次、年份、味道进行区分鉴别,然后进行勾兑,最终得到一个恰到好处的成品。在尝了200多种酒样、做了无数次实验后,他确定了三种香气比较典型的酒样,把它们命名为“酱香”、“醇甜”、“窖底”,这三种兑在一起就是茅台。其中又以酱香味最为突出,也最独特,于是以茅台为代表的一类酒就是“酱香型白酒”。 那么为什么叫酱香?据李兴发的徒弟徐强说:“他(李兴发)没得文化的,他每天就把生产出来的酒坐起慢慢研究品尝,为啥子有一种叫酱香呢?空杯香就是一个酱油味,他就取个酱香。” 对,就是这么来的,白酒的酱香味就是酱油味,酱这东西真是中华饮食文化里最博大精深的一笔。 10.香型的未来。香型是以历史产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促进了中国白酒产业的发展,但现阶段,很多人认为香型的划分已经限制了白酒的创新和发展,所以很多人认为应该“淡化香型”或“香型融合”。我个人也认为,现阶段应该“淡化白酒的香型”。 当然,酒无论清香也罢,浓香也好,只要让消费者欣然接受即可,作为消费者也不必太在意什么香型,自己喜欢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