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悸证辨治初探

 乐山有大佛 2017-01-15

“悸”指跳动之谓,是临床较常见的病证。《伤寒论》所论的悸证,是以自觉体内悸动为特征的病证,有“心悸”、“心下悸”、“脐下悸”、“心中悸”、“心动悸”之不同,不可混同。张仲景对悸的论述散见于各经病中,且有概念不清甚至自相矛盾之处,后世学者每易混淆。但《伤寒论》论治悸证,总能以六经为纲,从病因病机入手辨证遣方用药,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冀通过对《伤寒论》原义的疏理,结合临床实践,以期达到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系统探讨之目的。

 

1 病因病机

 

1.1 气阴损耗,心肾阳虚

 

其病因有三: 一是误汗或发汗太过,气阴损耗,心阳亏虚。如64条: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搜者。”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82条: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265条: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二是表证误下,营血亏乏。如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三是误用吐下,损气耗液。如264条:“少引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1.2 水饮内停,寒气乘心

 

水停心下,乘及心火,火畏水乘,必心下悸。病因也有三: 一是饮水过多而胃阳不充,即使小便利,亦必水停中焦而为心悸,如 127 条: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二是三焦为决渎之官,是水道通行之路,若三焦发生病变,正常功能失调,水道通行失司,水停于胸则心悸,如96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心下悸。”三是阴寒在里,里寒则胃气不行,水液失布,停蓄心下,心阳失御,如356条: “依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 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1.3 中阳不足,水气上冲

 

由于“肾主水,其气通于阴,若吐下则三焦五脏不和,故脾气亦虚不能制水,水不下宣,与气俱上乘心其状起脐下 ”而至脐筑动,如386条“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理中汤) 去术加桂四两; ……悸者,加茯苓二两”。

 

1.4 阳气内郁,气机不宣

 

由于肝气郁结,阳郁于里,不能通达四肢,所以逆冷,饮邪侮心则悸,如318条: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

 

1.5 阴阳两虚

 

由于阳气虚则心悸,阴血虚则心烦,故出现悸烦证状,如102条: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6阴血亏虚,真气不续

 

由于疾病后期,阳气虚衰,阴血亏耗,势必导致血虚气弱局面,气血虚弱,精力不继则脉结代,心动悸,如177条: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这类心动悸,病情较深重,须防阴阳离决之虞。



 

2 治法方药

 

2.1 补益心阳法

 

适用于误汗或发汗过多,心阳受损的心下悸,如方用桂枝甘草汤。方中桂枝配甘草,其作用取其入心益阳,补虚益气,然桂枝用量倍于甘草,则桂枝温而不热,所以能益阳而不致发汗。辛甘合用,阳气乃生,心阳得复而心下悸则平。笔者临床常在原方基础上加入黄芪,补虚益气更显。若病人自觉脐下动悸,并有上冲心胸的趋势,为心阴虚,水邪上逆,可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益心阳,安肾气,培中土。心阳复,肾水平,脐下悸自止,奔豚断无可乘之机。

 

2.2 温阳化水法

 

此法对于水饮内停,阳气被遏的四肢厥冷,而又心下悸动者,用茯苓甘草汤以化水通阳,水饮宣化,则胸阳得布,厥悸自能迎刃而解。若由于过汗损伤肾阳,水气上逆,心下悸振振欲擗地,头眩,身闰动的病人,属阳虚水气内动病机,证情比前条较重,茯苓甘草汤难达病所,故宜用壮肾阳散水气的真武汤才能获阳复水化。笔者临床验证,对脑血管硬化症病人,若现水气上冲,清阳不升,头眩重眼花征象,循原方倍量白芍,每每能获得较好疗效。

 

2.3 温中化饮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之脐上筑(悸) ,肾气动之证,方用理中汤重振中焦,并“去白术之升补,加桂温肾行水,以平降冲逆”。对水饮上欺之心下悸者,“加茯苓二两”,意即“心下悸,停水也,加茯苓导水也”。

 

2.4 和解法

 

适用于少阳病中的三焦病变,水停于胸心下悸,可用疏利三焦,使水气通调,方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茯苓,引水饮从小便出路。若因病人四肢逆冷,或咳嗽,或心下悸动,或小便不畅利,或腹中疼痛,或泄泻有里急后重者,这是阳气内郁,饮邪侮心病机,可用四逆散加桂枝方。但必须指出,临床应注意与阴盛阳虚的少阴病鉴别。

 

2.5 益气补血法

 

本治法可分为: 一是适用于阴阳两虚的心悸,可用温补和营,先补其里虚,方如小建中汤。二是患伤寒病,脉结代并见,心筑筑然悸动,可用通阳复脉,滋阴益气的炙甘草汤。



 

3 讨论

 

3.1 仲景论悸证之成因

 

3.1.1 误汗、吐、下引致之变证: 如49条: “误下而致里气虚-心悸; 64条:“误汗太过,损伤心阳-心下悸; ”65条: “汗后心阳虚,肾水上逆-脐下悸; ”82条: “过汗阳虚,水气内动-心下悸; ”264条: “误吐下变证-惊而悸;”265条: “误下变证-烦而悸。”386条: “中阳不足,水气上冲-脐上筑者”。

 

3.1.2 水饮失于宣化证: 如96条: “三焦决渎失司,水停于胸-心下悸; ”127条: “饮水过多,心下悸。”

 

3.1.3 里气虚弱,阴血损耗证: 如102条: “阴阳两虚-心中悸; ”177条:“阴血虚弱,精力不继-心动悸; ”此外如318条属于阳郁不伸,水气凌心-心下悸。”以上仲景对悸证成因的论述,足供后世仿学和借鉴。

 

3.2 仲景论悸证之病机

 

仲景所论的悸证,因悸之发作部位不同,而有心悸、心下悸、脐上筑、脐下悸之分,各自有别,不宜混同。然四者均以心脾肾虚或气机不利为本,饮停气逆为标,病机上具有必然的共性和联系。



 

3.3 仲景论悸证之治法

 

总以六经为辩证纲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由于病机上的共性,不同部位悸证也体现出了补虚、理气、化饮、降逆等共同法则。若表里同病,里虚先治的原则。如发汗太过损伤心阳,用补心阳的桂枝甘草汤; 若肾水上逆脐下悸,用益心阳,安肾气,培中土的茯苓桂枝大枣汤; 中阳不足,水气上冲的理中汤去术加桂;若损伤肾,水气上逆心下悸,用温阳化水的真武汤。如肝胃不如,阳郁于里,用宣郁通阳四逆散;阳虚水停致厥,用行水通阳茯苓甘草汤; 三焦病变,决渎失司,用和解少阳小些胡汤。阴阳两虚,用温中和营小建中汤; 若阴血水虚,真气不续用通阳复脉的炙甘草汤。


以上是笔者对《伤寒论》悸证辩治的肤浅认识,旨在通过疏理《伤寒论》各类悸证之因机、区别和联系,探究仲师对悸证的辨治规律,并联系临床实践进行了粗浅分析探讨。但限于水平有限,认识肤浅,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本文来源:王义相.《伤寒论》悸证辨治初探[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8):28-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