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仲景《伤寒论》之解表法治下利

 乐山有大佛 2017-01-15

《伤寒论》源自1800多年前的西汉中末年,为中医辨证论治观的理论渊源,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甚广。其虽总言六经辨证,但其所涉及的疾病论治方法仍是现代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仍是现代中医学子学习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其中很多治法非常独特,现就其所论述的运用解表法治疗兼有表证的下利谈谈个人看法。

 

《伤寒论》中多处论及下利的辨治,笔者在学习研究原文时,总结出其所提到的下利十二证,包括脾胃虚寒,下利不止之理中汤证; 久利滑脱,下焦不固之赤石脂禹余粮汤证及兼入血分之桃花汤证; 脾之转输功能失职,清浊不分而致下利不止,小便不利之五苓散证; 少阳郁火下迫阳明大肠致热泄热利,泻下急迫之黄芩汤证; 热结旁流,下利臭秽青水之大承气汤证; 脾胃虚弱,外邪内陷,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气机痞塞而见心下痞满,下利不止之泻心汤证; 厥阴热毒下利之白头翁汤证; 气滞阳郁而致泄利下重之四逆散证; 以及接下来所要探讨的兼有表证的下利五证。传统观点认为,下利属八纲辨证范围内的里证,并且仲景所提倡的辨证治疗原则为表里同病时,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治里,如44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由此可见仲景对解表的重视程度。然在论及下利病时,兼有表证则独创解表法以治之,现就原文结合临床,浅析仲景运用解表法治下利的辨证论治规律。

 

1《伤寒论》解表法治下利集萃

 

1.1 葛根汤证(风寒表实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条)

 

本证太阳表证,因方用麻黄,必为太阳伤寒表实证,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 太阳之邪内遏阳明,下走大肠,使大肠传导失职,水谷不别,发为下利。下利虽属里证,但由表证起,病偏于表,故治疗只需解表,不需治里,葛根汤主之。方用麻黄汤去杏仁合桂枝汤解表散寒,葛根解肌发表升清止泻,使表里自愈,亦属逆流挽舟之法。现代医学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属风寒为主者,可用本方治疗。



 

1.2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利……,小青龙汤主之。”(40条)

 

本证属外寒内饮证。外有风寒,则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 素有水饮内停,饮邪迫肺,肺失清肃,则咳嗽气喘,饮停中焦,上犯胃腑,胃失和降则干呕,下趋肠道,则下利,苔必白滑润泽,脉浮弦滑,以小青龙汤解表化饮,饮去则下利自愈。

 

1.3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表里俱热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条)

 

太阳中风,医者不用桂枝汤解肌散表,反误用下法,致邪气内陷,下迫大肠,故见下利,因热势急迫,谷当为暴注下迫,大便黄臭,表邪不解,故发热汗出脉促,肺与大肠相表里,邪热迫肺则气喘,证属表里俱热,治疗不宜独治表里,宜表里双解,清热止利,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1.4 桂枝人参汤证(表里俱寒证)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3条)

 

太阳表证,屡屡误用攻下,表证未去反伤脾阳,脾阳虚弱,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气机阻滞而心下痞硬,表证未除则发热,此表里俱寒证,亦须表里同治,用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两解表里寒邪。

 

1.5 桂枝汤证(里和表未解证)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条)

 

此条为霍乱证设。霍乱吐利已止,说明里已和,升降复,大病已去,身痛不休是为表邪未解,营卫不和,应酌情考虑解其表。由于霍乱吐利,正气耗伤,气阴不足,汗源不充,宜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即言服桂枝汤,则桂枝汤调护之啜热粥以资汗源自不须言。桂枝汤方既可解表,又能和中。即使吐利尚未完全控制,而表证未解; 或太阴下利,复感风寒,亦可以桂枝汤两解表里。



 

2 解表法治下利(泄泻) 的临床应用

 

2.1 下利( 泄泻) 的病因病机分析

 

《伤寒论》所记载的“下利”,《中医内科学》虽将其定义为“泄泻”( 其中伴有里急后重,下利脓血者称痢疾,因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故不作介绍) ,但其仍被后世中医临床医家所习用,两者名异而质同。关于其病机,《景岳全书·泄泻) 曰: “泄泻之本,无不由乎脾胃。”《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湿胜则濡泄。”五版《中医内科学》认为“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泄泻病位多关乎脾胃,病因关键为湿。然临床上由于外感引起泄泻者亦不少见。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若寒邪由口而入直达胃府,寒客于里,阳气不达,同气相求,易招致外邪侵犯而伴见表证,此时内外寒相兼为病发为泄泻,虽然发病之本在于胃寒,但外不解者,里气终难和,故予发汗解表以助里寒外散。其次中焦本虚者,长期大便不成形,次数多,致中焦益虚,气血化源不足,正气亏虚招致外受寒邪客犯,此时治疗当温里与解表并投,表里皆和,气机乃调,下利乃止。再则中焦脾胃无病,外感寒邪,本为太阳表证,治疗不及时或治不得法,表证未解,或循经传里或化热传里发为泄泻,治疗当解表以绝传里之源。由此可见解表法在临床临证时的重要性。



 

2.2 病案举例

 

2.2.1 病案1

 

王某,女,48岁,2013年8月28日初诊。素有胃肠不耐寒凉史。主诉: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3天,伴腹泻1天。25日夜感风寒,次日凌晨出现头痛,畏寒,发热(T38℃) ,无汗,恶风,微喘,气息稍粗,腰痛,四肢关节痠痛,下肢为甚,点滴消炎药治疗2 天效果不佳,昨日上午出现泄泻,为淡黄色稀水便,日泄20余次,头、腰及四肢疼痛加重,给予肌注' 安痛定' 后,症状略减,上半身有少许汗出,1小时后复故。就诊时见: 发热,体温38℃,恶寒,恶风,头、腰及四肢疼痛,汗出时止,泄泻,日10余次,舌苔薄白略干,脉浮数。化验血常规、小便常规均正常。诊为胃肠型感冒,病机: 风寒外犯,循经入里,寒客胃肠腑; 治法: 解表散寒,发表止泻; 方药: 葛根汤: 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4片,炙甘草6g,葛根15g,4剂,日1剂,分2次温服。二诊发热恶寒症除,恶风症状有所缓解,但仍在,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日2-3次,不成形,舌淡,苔白,脉细弱,两寸浮。以桂枝人参汤原方,7剂。三诊时诉现无明显不适,唯大便不成形,日1~2次,舌淡红,苔淡白,脉较前起。以理中丸巩固治疗3个月,回访诉至今未发。

 

按: 患者因外感风寒治疗失当,寒邪传里客于胃肠发为泄泻,若此时考虑泻下次多,恐耗气伤津而选用固涩止利之药,虽然下利暂时得到缓解,然终因表邪未解,固涩之药用之不当致闭门留寇,泄泻一症非但不得去除,反之缠绵难愈,甚至化热出现热利,故用葛根汤解表散寒,生津发表止泻,不专治泻而泻自止。后表证已衰大半,以中焦里虚寒为主,故用桂枝人参汤以温里兼以解表; 表除乃可专于温里,故用理中丸以巩固治疗。



 

2.2.2 病案2

 

李某某,女,46岁。2013年3月13日就诊。患者反复便溏3年余,近半月复发。患者自2010年逐渐出现大便不成形,甚至稀溏。胃肠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自服西药抑酸、促胃动力等药,症状可以减轻,但稍饮食肥甘生冷、外感受凉则易复发。间断服用中药治疗,方药如理中汤、半夏泻心汤等,疗效不甚明显。半月前因气候变化受凉而便溏复发伴见白色黏冻。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余年,发作则痰多清稀。刻下症见: 大便溏薄,日2-3次,时夹涕状白色黏冻,腹中肠鸣,偶有胃脘痞满,餐后益甚,平素汗出较少,口不干渴,时咳吐痰涎清稀量多。舌偏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润泽,脉浮弦滑。诊为肠功能紊乱型腹泻,病机: 本虚标实,肺脾阳气不足,水饮泛滥; 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旨。先以温化水饮,宣肺发汗为主,辅以和中消痞。方药: 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 10g,桂枝10g,干姜15g,细辛10g,白芍10g,半夏10g,炙甘草6g,厚朴15g,杏仁10g,7剂,日一剂,分两次温服。二诊便次及黏冻减少,咳痰及痞满症除,口干欲饮,汗出量较前转多,舌偏淡胖,苔白润泽,脉弦滑不任重按。以理中汤加减,10剂。三诊时诉现无明显不适,唯大便不成形,日1到2次,舌淡,苔淡白,脉滑软。以参苓白术散成药巩固治疗5个月,后回访诉至今未发。

 

按: 患者痰饮素盛,内伏于肺,发作则痰多清稀,为饮邪为主。水饮变动不居,流动走窜不定,流注大肠则大便溏薄,时夹涕状白色粘冻,腹中肠鸣,犯肺则咳吐痰涎清稀量多; 犯于皮毛则腠理开阖失司,故汗出较少甚至汗出不畅,饮停胃脘,胃气不和,则胃脘痞满,餐后益甚。临床一派水饮阻滞、流溢之象,而本虚之象则为标证所掩,隐伏不现,治疗若猛浪投以温补,势必甘满壅滞气机,饮邪壅滞难化,当温化寒饮,宣肺发汗,给饮邪以出路,后随证治之,或温阳化饮,或健脾助运,补土生金。

 

【本文来源:章美玲,胡珂.浅析仲景《伤寒论》之解表法治下利[J].江西中医药.2015,46(386):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