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通阳法初探

 乐山有大佛 2017-01-15

中医历来重视人本阳气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行,独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上而卫外者也”,阳气贵夫通。通阳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重要的治疗疾病的方法。通,有通透、通达之意。通阳,就是通达阳气。但“通阳不同于温阳,最大的区别在于通阳的应用有时不体现于‘温’,通阳的施治有时不针对阳虚”。所谓通阳法,就是治疗各种因素导致阳郁不通引起疾病的治疗方法,具体而言,就是运用各种方法,以驱除影响阳气运行的各种病理因素为手段,通其道而去其邪,使阳气运行复常,通达上下内外,从而达到宣通阳气治疗疾病的目的。六淫七情、气血痰食、饮食劳倦、正气虚馁等,凡是能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者,均可使阳气郁遏而成阳郁证。张仲景十分重视阳气的作用,在治疗上尤其重视通阳法。本文试就《伤寒论》中通阳法的运用及其意义,分述如下。

 

1 发表通阳

 

《伤寒论》以六经分证,其中表证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六经皆有表证。表证的主要特征是“恶风寒”,且“恶风寒”往往与“发热”并见,这是由于风寒袭表,腠理被风寒之邪闭郁,卫阳被遏,郁而不伸,功能失常所致。方有执云:“寒为阴,阴不热,以其著人而客于人之阳经,郁而与阳争,争则蒸而为热”,柯韵伯也认为:“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郁于内,故喘。太阳为开,立麻黄汤以开之”,由此可见,伤寒表证的主要病机是卫阳郁遏。所谓解表法就是祛除在表之寒邪,使卫阳通达,敷布于外,从而恢复其正常功能的方法。因此,解表即可通阳。这里发表祛邪是手段,通达卫阳才是目的。发表通阳法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方法,张仲景常用一些辛温发散之品,祛寒散邪,通达卫阳,恢复卫阳的功能,如麻黄汤类、桂枝汤类均是发表通阳的代表方剂。其中麻黄细辛附子汤最能说明问题,该方为少阴表证而设,少阴里阳不足,寒邪郁闭卫阳,故以附子温补少阴之阳,麻黄辛温发表通阳,尤其配伍细辛,气味雄烈,走窜表里,通达内外,更能体现通阳之旨。



 

2 理气通阳

 

《伤寒论》中理气通阳法主要用于各种气机逆乱引起的阳郁证。气畅则阳通,气滞则阳郁,因此调理气机是通阳的重要手段。《伤寒论》中理气通阳之法主要体现在少阳与厥阴二经。这是因为少阳为枢,主半表半里,启枢而运阳。厥阴为肝,与少阳互为表里,主疏泄而条达一身之气。《伤寒论》中最能体现理气通阳之法的是柴胡剂,如大小柴胡汤、四逆散等。其中四逆散最为典型。《伤寒论》原文第138条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该条主治的“四逆”,即阳郁所致之四肢逆冷。剂型用散剂,具有宣散通达阳气的意味。治疗阳郁之四逆的关键,在于通而不在于温,通的关键,在于气而不在于阳。因为气畅则阳通,阳通则厥回,故此方仅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四味,除甘草稍具温性之外,余药不仅不温,且均为寒凉。但柴胡之疏达,枳实之破滞,芍药之苦泄,正应了气滞阳郁不宣、四肢不温之病机,从而取得了理气通阳、阳通厥回的治疗效果。



 

3 利水通阳

 

《伤寒论》的通阳法还用于水气证的治疗,常用方剂如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等。水饮为体内产生的病理产物,属阴邪,不仅易损阳气,更易阻遏阳气。另一方面,阳气又为水饮气化之动力,故水饮与阳郁在发病上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常常并存。此时病机的关键在于水饮,故仲景主张“先治其水”,水饮得散,阳气自通。如《伤寒论》第335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 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此条之“厥”,即为水饮阻遏阳气,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所致。故用茯苓甘草汤治其水,水饮祛阳气得以敷布四末,不治厥而厥自愈。仲景为了强调这个问题,还用了反证法,即设用四逆汤“却治其厥”,出现“水渍入胃,必作利”的后果。茯苓甘草汤中虽用桂枝,却非温阳治厥,而是属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后世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可谓深得仲景利水通阳之旨。



 

4 祛痰通阳

 

《伤寒论》祛痰通阳法主要用于痰饮阻于胸膈、胸阳痹阻之症。痰与水饮相似,属于有形之阴邪,易阻滞气机,形成胸阳郁遏之证。轻则胸中痞硬,气冲咽喉(166条);重则四肢逆冷,形成厥逆证(355 条)。此时之胸中痞硬与四肢厥逆皆因于阳郁,阳郁皆因于痰结,所以祛痰开结是此时治疗的关键。《伤寒论》第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手足厥冷”,有实有虚,有寒有热。此条仲景讲的很明确,是“邪结在胸”,故显然是痰结在胸中,阻碍了胸阳,胸阳郁闭,不得宣发所致。因病位在上,故张仲景遵《内经》“在上者引而越之 ”之旨 ,以瓜蒂散涌吐痰邪,痰祛结开,气机通畅,胸中郁阳得以宣畅,气畅阳通,其痞硬与厥逆自然痊愈,正如《金匮要略论注》所云,“阳无取乎补,宣而通之,即阳气畅,畅则阳盛矣”。



 

5 祛湿通阳

 

祛湿通阳也称宣痹通阳法,《伤寒论》论述的多是湿邪与寒邪相结,致阳气闭遏的肢体关节疼痛、手足寒等证。湿邪与水、痰、饮一样,也属于有形之阴邪,因湿性黏腻重浊的特性,更易阻滞气机,郁遏阳气。仲景之祛湿通阳法,是通过调补、振奋、宣通阳气来实现的,故常用温药。这是因为无阳则湿无以化,无阳寒也无以散,而寒湿凝滞则使阳气遏阻益甚。《伤寒论》中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就体现了祛湿通阳的治法。在附子汤中,除了附子温经散寒,通阳除痹外,关键在于重用白术、茯苓祛湿通阳。正合寒湿痹阻,阳气不通之病机。此法为后世治疗痹症理论基础。朱良春教授尤其善于运用祛湿通阳法治疗痹症,还提出了“补肾通督脉”的方法,认为肾为“元阳之本”,督脉为“阳脉之海”,阳气行则痹自通。



 

6 透热通阳

 

《伤寒论》透热通阳法,主要用于邪热郁结在里,不能透达于外的热结证。阳气运行正常,通达表里内外,才能发挥正常功能。若阳热闭结于内,难以通达于外,轻则表“无大热”,“微恶风寒”,重则出现手足不温的“厥”证,而且是“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此时病机的关键在于“热结在里”,非寒则内热无以除,非辛则内结不能散,如此辛寒并用,内清外透,方能使内结之邪热消散,阳气运行复常。如《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时时恶风”与“背恶寒”(168、169 条),以及白虎汤证的“脉滑而厥”(350条)就体现了这种透热通阳的治法。白虎汤重用石膏,辛寒为君,寒以清热,辛以透热,如此热清结散而阳通,不温阳而寒证自祛,不治“厥”而厥逆自愈。

 

综上所述,通阳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从某种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说《伤寒论》奠定了中医通阳法的临床基础,后世的诸多通阳之法,都可从《伤寒论》中找到根源。总的来看,仲景通阳之法重在祛邪,并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表郁者,发而通之;气郁者,疏而达之;水饮者,利而通之;痰结者,涌而通之;湿郁者,祛而通之;热郁者,透而通之。通阳法业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黄仰模等认为仲景通阳法在治疗痹症时有“微发汗、补正气、祛风、散寒、除湿”等各种功效。通阳法是以“阳贵健运”的学术思想为基础的,强调了阳气运行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补阳、温阳的不足。总之,《伤寒论》的通阳法,有待更深入地研究,更广泛地应用。

 

【本文来源:刘庆申.《伤寒论》通阳法初探[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8):159-160,16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