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道丨篆刻,最爱铿锵刀下,那股浓浓金石味

 秦岭之尖 2017-01-17

篆刻艺术,是书法和镌刻结合,用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所谓“书从印入”,其中一种含义,便是指篆刻中的书法,应以篆刻艺术的特点入手。

赵之谦篆刻

因篆刻印面较小,仅在方寸之间,其印面外形或方或圆,或长或自然形,必须在有限范围,展开无限的变化,以求生机勃勃。



赵之谦篆刻

而“印从书出”,主要是指印章中的文字线条,应有书法中用笔用墨的特点,有书法家的个性。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赵之谦篆刻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

邓石如篆刻

起用刀有轻有重,有冲有切,有正有偏,有刚有柔。笔处有方有圆,有藏有露,运笔有迟有速,转折有方有圆,收笔有钝有锐。



邓石如篆刻

这种用笔用刀的结合,表现出丰富而熟练的笔意。篆书的结构美和笔法变化之情,刀与石、书与刻的结合之趣,构成了篆刻艺术的独特之美。

篆刻印章的工艺过程大体包括,准备过程(包括打磨印石)、印稿设计、操刀治印、修改调整、钤印、刻边款、拓边款等。



邓石如篆刻

根据印上所起的稿子,先统刻一遍,把握每个字的造型和气势,称为初刻。



齐白石篆刻

初刻后,要用拓色蘸墨将印文上墨,使印文清晰可辨,根据要求进一步加工细刻,成为精刻,精刻是一方印成败的关键,必须精心弄刀。



齐白石篆刻

最后是艺术加工,对印文和印边进行处理,这是篆刻中最后一道工序。一方印的艺术价值高低,篆刻家的艺术修养水平,都能从这艺术加工中体现出来。

印款的章法与形式,要考虑与印面搭配的效果,使其相得益彰。印款可用文字,以记事、记兴、记时,也可发表艺术体会与见解,但文句要清雅有味。

拈笔古心生篆刻,引觞侠气上云空。



齐白石篆刻

篆刻艺术用材,以石质材料为主。因石质印材,柔、脆、腻、坚适中,易于受刀,并带有特别的金石韵味,故明清以来多为印人所喜用,同时也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吴昌硕篆刻

印石产地很多,质地也各有差别,其中以寿山石、青田石等为好,这两种石细腻、温润、不硬不燥,易于镌刻,为印材中之佳品。



吴昌硕篆刻

直观上看,篆刻印章的形式美,就是把书法、章法、刀法加上气韵完美有机地概括于区区方寸之间,是书法、绘画与雕刻等艺术的缩写,旨在表现活泼自然的情趣和气韵生动的金石韵味,可称为书法的姊妹艺术。



吴昌硕篆刻

篆刻起初是为了实用,是达官贵人权力的象征及人们日常交往的凭信。



吴熙载篆刻

秦汉时期,作为信物的印章已普遍使用,为古代印章艺术发展史的高峰,被历代篆刻家们所推崇并奉为典范。“印宗秦汉”即为此意。



吴熙载篆刻

后来由于历代文人墨客的介入,元、明、清篆刻家的继承与发展,逐渐使篆刻与书画的发展相结合,篆刻同书画相映成辉,因此,明清流派印为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第二个艺术高峰。



吴熙载篆刻

古人有“精心作篆,大胆落刀,细心收拾”之说。篆刻家都把篆放在首位,素来篆占十之七八,刻占十之二三。



吴熙载篆刻

篆刻表现的“刀味”“石趣”就如同书法上看到的“笔味”“情趣”一样,其印面犹如纸画,要使刀锋得笔锋之情趣——既表现出铿锵刀痕,又不失书法之笔味。

因此,印人必须有扎实的书法基础,才能“运刀如笔”,卓然成家。



张大千钱松岩篆刻合璧山水诗文印章

宽可驰马,密不容针,立异避同,多姿善变,以达到顾盼有情、生动活泼的艺术境界。



陈巨来篆刻

篆刻艺术形成了独特的主题和设计意境,以其篆法、刀法、章法、风格等,有如弦之音、舞之态、书之意、画之形、诗之韵,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