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盟主的责任问题 【原文】宋人弑1昭公,赵宣子请师于灵公以伐宋。公曰:“非晋国之急也。”对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明训也。今宋人弑其君,是反天地而逆民则也,天必诛焉。晋为盟主,而不修天罚,将惧及焉?”公许之。乃发令于太庙,召军吏而戒乐正,令三军之钟鼓必备。赵同曰:“国有大役,不镇抚民而备钟鼓,何也?”宣子曰:“大罪伐之,小罪惮之。袭侵之事,陵也。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2、丁宁,儆3其民也。袭侵密声,为斩足事也。今宋人弑其君,罪莫大焉,明声之,犹恐其不闻也。吾备钟鼓,为君故也。”乃使旁告于诸侯,治兵振旅,鸣钟鼓,以至于宋。 【译文】宋国人杀了宋昭公,赵宣子向晋灵公请求派军队讨伐宋国。晋灵公说:“这不是晋国的急务。”回答说:“最大的是天地,其次是君臣,这是用来显明教训的。如今宋国人杀死了君主,这是违反天地,背离人民的法则的,上天一定要诛罚他们。晋国是盟主,却不按天的意志进行惩罚,恐怕有灾祸降临。”晋灵公同意了。于是在太庙发布命令,召集军官,告诫乐官,要三军必须预备钟鼓。赵同说:“国家有征伐的大事,不安抚人民,却准备钟鼓,什么原因?”赵宣子说:“大罪征伐他,小罪恐吓他。偷袭,乘其不备入侵,是以大陵小。所以征伐准备钟鼓,是声讨敌人的罪恶的。战斗时用錞于、丁宁,是用来向人民发警报的。偷袭和入侵不发出声响,因为那是突发事件,不让敌人有所防备。如今宋国人杀了他们的君主,没有比这更大的罪了。公开地增大音量地声讨宋国人,还恐怕别人听不见。我准备钟鼓,是为了尊敬国君的缘故。”于是派使者遍告诸侯,整顿军队,振奋士气,敲钟击鼓,直到宋国。 【说明】本节记录的是赵宣子打算征伐宋国前的故事,宋国人杀死他们的君主,作为诸侯盟国的霸主,晋国有责任声讨,并帮助宋国理清国政,如果放任不管,那么就会使宋国局势越来越乱。 —————————————————— 【注释】1.弑:(shi式)《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左传·宣公十八年》:“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论语·公冶长》:“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论语·先进》:“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礼记·明堂位》:“君臣未尝相弑也。”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2.錞:(chún淳)古代乐器名。青铜制,形如圆筒,上大下小,顶上多为虎形钮,可悬挂,以物击之而鸣。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盛行于东周至汉代。《周礼·鼓人》:“以金錞和鼓。”《淮南子·兵略》:“鼓錞相望。” 3.儆:(jǐng警)《书·伊训》:“制官刑,儆于有位。”《管子·制分》:“兵不呼儆,不苟聚,不妄行,不强进。”《左传·宣公十二年》:“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国语·鲁语》:“夜儆百工。”《战国策·韩策》:“乃儆公仲之行。”《孔子家语·五仪》:“所以儆人臣也。”这里用为告诫、警告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