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首诊低血小板患者的处理过程,最后居然是疟原虫

 广州平淡 2017-01-19


李英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


【前言】


随着检验科各岗位的细化,我们工作人员基本不直接接触病人,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弊端。对于病人,我们接到的仅仅是贴着条码的标本,那么面对首诊病人血小板低,我们应当怎样才能及时作出处理,给临床一份准确的报告。


【案例描述】


2016年3月3日,患者何某,男,年龄46岁,门诊挂号血液肿瘤科,医生诊断为ITP,在我院查血常规结果如下图1,仪器使用的sysmex-xs1000i,具体sysmex-xs1000i电脑系统的研究如图2;


图1

 

图2

 

【案例分析】


中年男人,血小板低。白细胞散点图异常,仪器电脑系统的研究显示E%为30.8%,符合我科室复片准则。处理如下:检查标本无凝块,将血常规标本混匀,取一小滴血按照科室标准操作规程制作血涂片,染色后镜检,镜下未见血小板聚集,且每油镜下确实可见血小板少。由于白细胞没有分类,我对细胞形态特别留意一下,发现大量疟原虫滋养体,环状体,这也许就是白细胞散点图异常的原因[1],由于疟原虫散点图位置跟嗜酸性粒细胞靠近,所以不难解释仪器电脑系统的研究显示E%为30.8%。


正当我欣喜之时,患者找到我,自述对于结果有些着急,仔细询问情况,该患者畏寒发热3天,在下级医院查血常规血小板低,用抗生素治疗无效,遂来我院,追问患者2015年6月曾到云南缅甸出差。我将患者情况及这血涂片所见请教我的上级,确定为疟原虫感染。遂出报告如下图3,之后追踪该患者,患者血涂片被送去疾控中心分型为间日疟原虫,按间日疟原虫治疗后,患者退烧,不久后复查无疟原虫,准予出院。


图3

 

【总结】


据有关文献[2]介绍,疟疾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占90%,多为恶性疟。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和恶性疟,以云南和海南等地相对严重。这正与该患者出差地点相符,随着国际化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出差,笔者认为当遇到反复发热,并伴血小板降低,白细胞散点图异常的患者,或者嗜酸性粒细胞高的患者,常规用药无效,可以怀疑疟疾可能,不要以我们不是疫情区为由就忽略疟疾可能。当然,更体现了制定实验室复片准则及显微镜镜检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高晓玲.黄琪富.杨美兰 . XE-2100血液分析仪筛选检出疟原虫感染一例[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3).5500-5501. 

[2]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说明:本文为中华检验医学网、检验医学微信公众平台全网首发,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检验医学·中华检验医学网

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检验医学新媒体平台

因为专业所以权威丨投稿联系:12557057@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