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弼易学周易略例详解:明象

 唯心独醉88 2017-01-19

王弼易学周易略例详解:明象

【王弼易学】周易略例详解系列文章:

明彖篇

〈明爻通变〉与〈明卦适变通爻〉

明象篇

〈辩位〉

谈到王弼易学,大家联想到的无非就是“义理易”,直觉王弼是完全舍弃“象”(卦象)而只谈义理。而〈明象〉篇也似乎是这个观点的最佳注解。

〈明象〉篇的主旨在于阐释“得意忘象”的治学方法,“象”具体而言就是汉易喜欢谈的象数之象。该篇对于汉易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但也因此最为后世汉易及象数派支持者所诟病。

“得意忘象”的说法大致如此:经文的意思(意)是透过卦象(象)来表现,然后再以经文(言)来传达。所以认识经文本意的方式,是透过解读经文(言)来了解卦象(象),再借由卦象来理解意思(意)。既然目的是要了解经文的本意(得意),在“得意”之后,作为理解之媒介的卦象和经文,也都可以忘记或忽略,不用太斤斤计较。反之,如果我们一直斤斤计较于经文和卦象而走不出来,那就是还没理解到经文的本意。

严格来说,一般评论认为王弼舍弃或扫除“象”是不正确的。

因为“忘”并不等于舍弃、不要。忘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境界,在达到此境界之前还是必需先得到象,先得到言。王弼的正确意思应该是要学者弄清楚学易的目的,是要了解经文本意,这才是“根本”,不要拘执末节的“象”上,迷路而不知返。

这也是王弼《老子指略》一文中所提出的“崇本息末”观念,〈明象〉一文显然充份利用了这样的思维方法,以意为象之本,象为意之末。象又是言之本,言为象之末。在“象”、“言”上走不出来就是王弼老学中所说的舍本逐末。

事实上王弼学中也讲“象”。如果王弼真的有舍弃“象”,舍弃的也只是汉易那种琐碎而旁杂不经的象,所谓“案文责卦,有马无干,则伪说滋漫”以及“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这样的卦象。至于王弼所讲的“象”,则是他认为比较具条理与逻辑的爻象。

广义的卦象包括了六画卦(六十四卦)、三画卦(八卦),以及阴阳爻象。从《左传》、《国语》,以及十翼等古籍来看,古代在解释卦象的方法主要有上下二体、互体,这些取象法主要是采取了八卦的卦象。其次则是在十翼中也使用爻象,爻象是以阴阳及爻位来解释吉凶。

从《清华简.筮法》清楚可见,爻象自古有之。而且在十翼中,从《彖传》、《象传》,以及《系辞传》都可见到爻象解经的传统。

虽然王弼舍弃互体、卦变等等汉易方法,甚至连二体卦象也几乎不用,这样的做法有矫枉过正的偏差。但是他在爻象上所建立的逻辑与明析的义理,在易学上却是空前的,而汉象数所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条理与逻辑。

王弼易学另一个受到批评的则是以老庄思想注解《易经》,这一点也让某些保守的儒者很感冒。

除了老学中所提出的“崇本息末”,〈明象〉甚至把《庄子》中“忘”的修养功夫也拿来做为治学方法,强调必需忘言才能得象,忘言之后还得进一步忘象才能得意,也就是要“忘而又忘”才能得到经文之本意。

得兔忘蹄,得鱼忘筌更是直接引述自《庄子》外物篇。进一步来说,王弼易之所以能够为爻象建立起清楚的逻辑,就是使用到崇本息末,以及“忘”的方法学。

【明象篇导读】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卦象是用以呈现意思,而言则是用以阐明卦象。

此段阐述卦象只是呈现经文本意的媒介,而语言只是阐明卦象这个媒介的媒介。学者的终极目标是要了解易经经文的本意。

象,一卦所显示出的“象”,也就是卦象,广义的卦象也包括了爻象。

言,即经文。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要充份表达出意思非卦象不可,要充份说明卦象则非言语不可。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言语是由卦象所产生,所以可以寻找言语的脉络来细察卦象。卦象是由意思所产生,所以可以寻找卦象的脉络来细察经文意思。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意思的内涵可以卦象来完全表现,而卦象也可以言语来表达清楚。

所以言语是为了阐明卦象,了解卦象之后可以忘记言语。而卦象是用以蕴藏意思,明了意思之后可以忘记卦象。

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就好比使用蹄网原本是为了抓兔子,抓到兔子之后就可以忘了蹄网。

筌是为了要捕鱼,捕到鱼之后就可以忘记筌了。

王弼此文立论源自于《庄子.外物篇》:“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筌有两种解释,一是鱼笱,以竹所编制,用来捕鱼。二是作草字头的荃,假借为荪,是一种诱鱼的香草。

蹄,兔脚。此指一种会绑住兔脚的捕兽网。

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

语言好比是卦象的蹄,卦象好比是意思的筌。

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以此来看,紧抓语言不放的,就是未能了解卦象。紧抓卦象不放的,就是未能明白意思。

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

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卦象源自于意思却紧抱卦象,所紧抱的就不是指涉到本意的卦象。

语言源自于卦象却紧抱语言,所紧抱的就不是指涉到真象的语言。

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反过来说,忘记卦象才是真的了解意思,而忘记语言才是真的了解卦象。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要了解意思就必需忘记卦象,要了解卦象就必需忘记语言。

所以建立卦象是为了完整表达意思,卦象当然是可以忘记的。

重叠卦画以完整传达真情,所以卦画是可以忘记的。

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

所以接触它的类别那么就可为它建立卦象,归纳它的义理就可为其建立特征。

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干乃为马?

义理若是在于刚健,为什么一定要用马来比喻?品类若是在柔顺,为什么一定要用牛来取象?爻象若是符合柔顺,为什么一定要用坤卦来当作牛的卦象?义理若是在呼应刚健,为什么一定要用干来当作马的卦象?

这是王弼对象数易的批评。

汉代象数易以为《周易》乃是依照卦象而撰写,因此要为经文的一字一句找出相对应的卦象。

依《说卦传》,干为马,坤为牛,震为龙。但是《周易》乾卦以龙为喻,根本没有马。坤卦卦辞“利牝马之贞”而没有牛,反而是在离卦说“畜牝牛吉”,而《左传》庄叔筮穆子筮例中也是以离为牛。

为了要以这些取象来解释经文,于是汉易发展出许多复杂的方法学。结果是在卦象中绕圈子走不出来,专门探索牛马龙的,让人因此忘记了所要追求的是经文本义。

而或者定马于干,案文责卦,有马无干,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

有人将马的卦象定为乾卦,依照经文来求取卦象,最后只谈了马却完全忘记乾卦的存在,如此一来虚伪的说法滋生漫延,结果是难以找到头绪。

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从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

使用互体还不够,只好再使用卦变。卦变还是不够用,推理到五行。一旦失去义理的源头,奇巧的方法使用就越来越泛滥。就算有时候不小心猜中了,对于义理来说也是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这是因为只守着卦象而忘记了意思的由来了。

关于卦变的详细说明,可再参考〈爻象全攻略:卦变〉。

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忘记卦象以求得它的意思,如此才能够见到义理。本文盗贴自易学网。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