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话红楼第一回:闺女失踪爹出家,穷酸书生初做官

 江山携手 2017-01-19

白话红楼第一回:闺女失踪爹出家,穷酸书生初做官

故事

清朝,江南一个叫十里街的小镇上有户人家,是当地望族,但家中人丁不旺。这个叫甄士隐的乡绅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名叫甄英莲,视若掌上明珠。一家人日子过的其乐融融,直到有一天镇上来了两个和尚。

这天镇上正热闹,甄士隐抱着女儿出去玩,想求个上上签,结果却触了霉头,迎头碰到了两个和尚。这两个和尚口中念念有词,甄士隐没听太懂,但最后一句听懂了,和尚伸手要把他女儿抱走。这让老年得女的甄士隐如何接受得了?想抢我女儿,门都没有。他骂了一通“神经病”把两个和尚赶跑了,两个和尚叽里呱啦地说了几句,转眼就消失了。甄士隐觉着可能是人贩子,转眼就忘了这事,他竟然没有想起来去报警,因为打死他也想不到,后来这俩和尚又杀了个回马枪。

甄家旁边是一个寺庙,寺庙里住着一个穷书生,叫贾雨村。因是读书人,且有几分抱负,为爱才的甄士隐所赏识,两人常来常往,成了朋友。这其间,贾雨村注意上了甄府上的一个丫鬟,但碍于读书人的身份,并未言明,但心里已然懂了欲念,却因自身落魄,无钱无权,即便是一个丫鬟,他除了想想,并未有进一步的动作。

白话红楼第一回:闺女失踪爹出家,穷酸书生初做官

甄士隐知道大凡读书之人,即便是落魄书生,都有几分傲骨,一直想资助贾雨村进京赶考,但怕这样会有些唐突,让书生觉得自己人格尊严受到了侮辱,就没有表示。其实贾雨村心里巴不得说,快来侮辱我吧,使劲地侮辱我。但他一样碍于情面,没有提过金钱之事,直到这年的中秋节。你看,但凡重大节日,一定有重要事情发生,这是名著的规律。

人喝多了难免说出平时严守的一些心里话,贾雨村喝到了七八成,就把囊中羞涩的事实说了出来,或者他本就没有醉,不过是借酒表意罢了。郎有情妾有意,双方一拍即合。甄士隐赠了银两,贾雨村连夜就进京了,我想他那么着急,一定不会是因为赶考,可能是怕甄士隐后悔。都说好人好报,这话大多时候也就骗骗读书人。甄士隐做了好事,但家里却接连出了大事。

白话红楼第一回:闺女失踪爹出家,穷酸书生初做官

先是一个叫霍起的下人因为要去小解,把甄士隐的女儿英莲放在门槛上玩耍,一泡尿的工夫,回来人就不见了,这简直就是一泡尿引发的人口失踪案,不过细想,这也是甄士隐自己的疏忽,疏忽一在于自己视若掌上明珠的女儿怎么能让一个下人带着出去玩呢,难道你忘了那两个要抢你女儿的和尚了吗?疏忽二是你让下人带也就罢了,为什么偏偏是一个叫“霍起”的人呢,祸起祸起,不出事才怪,而且是个男性下人,这在男女大防的古代,让一个男下人带小姐,有违礼法吧?那么多丫鬟为什么不使唤?

言归正传,女儿失踪后,接着是甄府失火,这个镇上的名门望族一夜之间成为一堆瓦砾。甄士隐带着妻子和几个丫鬟投靠了老丈人封肃,但老丈人势利眼,见甄府落败,没有好脸色。甄士隐出身书香门第,自然不问柴米油盐,日子越过越糟,身体也越来越坏,连走路都开始拄起拐杖来。眼看就要不久于人世,直到他再次碰到那两个和尚。

白话红楼第一回:闺女失踪爹出家,穷酸书生初做官

有一天他在街上散心,无意间碰到两个疯疯癫癫的人,抬头一看,正是那两个和尚,嘴里依然不停地念叨着什么。甄士隐早已对生活无望,听到两个和尚哼唱的曲子,一下子顿悟,就跟着两个和尚云游去了,再没有回来。留下他妻子带着几个贴身丫鬟艰难地生活。这里我有点疑问,他女儿失踪,以他的聪明才智,应该会想到这两个之前问他要女儿的和尚,何至于第二次见面提也不提这事儿呢?甄士隐应该拖着和尚大腿不让走啊,你还我女儿,你还我女儿……英莲到底是怎么失踪的呢?

一天,封氏的一个丫鬟上街买东西,冷不丁看到一队人马敲锣打鼓地走来,原来是新任的官老爷到任了。这个丫鬟怎么看那个官老爷都有些面熟,就觉得在哪里见过,可一时就想不起来。回到家,衙役即来传话,说大老爷要问话。吓得甄士隐的老丈人封肃两腿发软,差点吓尿。这就是小人嘴脸,欺软怕硬。大老爷究竟是谁?为什么传话?英莲去了哪里?下回咱们接着说。

白话红楼第一回:闺女失踪爹出家,穷酸书生初做官

点评

红楼梦第一回,是开篇,说了神瑛侍者和绛珠草前世的姻缘,说了女娲补天余下的那块已通灵的顽石的遭遇,这些都为后文宝黛相遇埋下了伏笔,这是木石前盟的起源。

甄士隐的意思就是“真事隐”,贾雨村的意思是“假语存”,意思就是将真事隐去,让假语存下来。这是曹公自己设置的一个迷魂阵,实际上,他在借贾雨村说真实的故事。“甄英莲”的意思就是“真应怜”,那个把英莲弄丢的下人的名字叫“霍起”,意为“祸起”。像大荒山、无稽崖等,意为谎言、无稽之谈。像十里街、仁清巷,意为势利、人情。这些词语的谐音在后文中也会多次出现,这也是红楼的一大特色,借人名、地名隐事。

万事开头难,许多人红楼读不下去的主要原因在于,红楼一开始就牵起了许多线头,这也是脂砚斋所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因由,即前面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后面都有会有相呼应的地方,都会体现他的作用,却不会多一笔少一笔,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生僻字词,间杂复杂的人物关系,有些难懂的诗词,于是很多人就放弃了,这也是我选择白话红楼的主要原因。

按照文本所言,甄士隐随两个和尚归去,是因为他们在尘世的一切情缘已了,要到警幻仙子处去销号。他在此之前已在梦中梦到这些,是为他后来的结局埋了伏笔的。第一回中所发生的一些事,个人以为是作者的欲扬先抑,顾左右而言他。在正文开始前,先从江南一个小镇上的一件小事说起,以小带大,慢慢引出红楼梦的四大家族,这样的开篇比直接言大更让我们充满期待,且心理已有了对比。

因为后三十回未完,所以前八十回,尤其是前面的几回,几乎是全书脉络的关键,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很值得玩味,值得反复咀嚼。

这里说明一下,既然是白话红楼,我自然不可能一字一句去翻译原稿文本,我是按照自己对于红楼的理解做了取舍,进行了再创作,我想看此文的读者一定都是深爱红楼之人,有些我在文中没有谈及的事,你应该都知道,甚至你比我更熟悉红楼的每一回。如今我重读红楼,是以一个第一次读红楼的读者身份来写作白话红楼的,所以,每一回都不会剧透下一回,也不会用全局的眼光去分析每一回。这样才能每次重读都有新的想法出来,也才更有趣味性。

诗词

1、无材可与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寄去作神传?

这首诗应该是曹公一生的写照。

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首诗应该是在曹公对红楼有了一个整体的谋篇布局或写作完成差不多之后发出的感慨。

3、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首诗是两个和尚对甄士隐不愿交出女儿英莲的劝诫或提醒,暗示了英莲的命运结局。

4、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首诗是太虚幻境大门两边的对联,与太虚幻境遥相呼应,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有时候互相依托互相转化,实难分得清。这也是此书的主旨所在,你要想弄清真假,最后会白忙一场。

5、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盘。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是有些抱负的贾雨村中秋之夜所吟之诗,好像不只是表面意思那么简单,至于具体想表达什么,就见仁见智了。

6、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夫妻日日说恩情,夫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好了歌》唱出了一个人的一生,名利富贵,妻子儿女,今天看来仍然适用。

7、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自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冷,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与上面的《好了歌》意思想通,说的是人一生的命运起伏,但读起来比《好了歌》更铿锵有力,更文雅顺口,喜欢的可以背下来,我把它理解成是一篇劝人向善,劝人入空门的公益广告。

最后:以后,如没有大的变化,我将按照故事、点评、诗词这样的格式行文,分别进行故事重述,回目点评,诗词解析。自然有许多浅见和不到之处,我接受所有好的建议和意见,但拒绝无端地攻击和指责,更不接受“你应该这么写”“你应该那么写”之类的越俎代庖,我自己的平台,我就乐意这么写。我更无法接受“你这样不对”“你那样不对”这类简单粗暴到没有智商的是非判断。

我不保证每天都能更新,太难了,但我尽量每周至少更新三篇,满足大家对于白话红楼的好奇心。即便你看过无数遍红楼,但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好奇,是一个单纯的人最快乐的源泉。

谢谢你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