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两黄金一两墨,领略中华墨之美!

 君悦2015 2017-01-20


  古人云,

  “人磨墨,墨磨人”,

  “不研磨,不成书”。


  铺一张素纸,

  研一方徽墨,

  淡淡松香,香彻肌骨,

  墨研尽而香不衰。


  在古人看来,

  从研墨到书写,

  从实物化为纸上云烟,

  这是一个凝气静心、

  修身养性的过程。


  墨一研,

  松烟的香气散开,

  精神感到极大愉悦,

  整个世界就安静下来。

  古时书房内都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不过讲究的古代人按天时地利人和,将这四宝中的极品挑出来,又称,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徽墨,即徽州墨,为墨中极品。初始不迟于唐,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一块好墨与文人的关系,正犹如名将之于宝马,美人之于胭脂。

  徽墨之美:“一两黄金一两墨”


  明朝人说过,“一两黄金一两墨。”

  徽墨配方非常讲究,动辄用上松烟、桐油烟、牛皮胶、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进行调配。如此制出的徽墨方能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


  一笔落纸,焦、浓、淡、枯、湿跃然而显,可似天上淡云,也可浓烈如野马。用各种天然材料制成的徽墨写字作画,百年之后,墨迹仍然光泽如新。

  研磨之美:“纸墨相发,一合也”


  孙过庭书谱有云,“纸墨相发,一合也。”

  说的是好墨需搭配好砚及好纸,才能让作品更出色。为了追求好的作品,古人往往不避繁琐,笔墨纸砚,乃至磨墨的技巧都有大讲究。


  研墨之必要,除了灵感构思的助益,在实际功用方面远胜于墨汁。现成墨汁胶质重,研墨较轻,因此更流畅顺手,层次感更丰富。譬如书写重要作品或小楷,非研墨不能尽畅其意。

  上好的徽墨,往往有助逸兴壮思飞。古人往往让闺秀少女从旁磨墨,红袖添香,不是没有道理的。

  制墨之工:“墨工汗水是精魂”


  古人曾说:“龙麝黄金皆不贵,墨工汗水是精魂”。

  徽墨是典型的传统手工艺制品,制作工艺极其讲究,传统的制墨程序,有配料、做墨、修墨、晾墨、描金等十一道工序。

  小小一块徽墨,“轻胶十万杵”。好墨的金贵,贵在手艺、心血和时间。浓烟的熏烤,体力的用尽,耐心的消耗,都慢慢“磨”着制墨师傅的心。


  它从“点烟”开始

  炼制烟煤的烟房密不透风,

  用灯草点燃油灯,

  每盏灯上覆一瓷碗,

  烟熏在碗里。


  然后和胶。


  将炼好的烟用细绢筛到缸中,

  倒入煎好的胶混合麝香等中草药搅拌均匀。

  这是制作过程中最神秘的环节,

  其配方至今仍在保密中。


  捶墨,

  置于铁臼里捣研、揉搓、捶打。



  直至初墨成型。


  成型后,

  制模师傅会将一大坨的墨

  按照后期制作所需要的重量

  分成一锭一锭。


  相同重量的墨锭经过充分揉搓,

  制成圆柱状,

  再放入墨模进行压制,

  模上的图案就会印在墨锭表面。



  待冷却后取出墨条,

  进行晾墨。


  晾墨房恒温恒湿,

  风不能吹,光不能晒,火不能烤,

  将成形的墨条取出,

  放到木板上摊开晾干。


  一两的墨锭需要6个月时间,

  二两的墨锭需要8个月,

  墨锭越大,需要的晾晒时间越长。


  然后修墨。



  墨锭晾至三成干时,

  就要进行锉边处理。


  然后填金。

  晾干后的墨锭在出厂前,

  工人会按照墨锭上的图案和字,

  用颜料进行描画、填彩,

  增加墨锭外观的美感。


  这是个细致的活,

  需要很大的耐心,

  所以基本全由女工来完成。


  然后经过最后的包装,

  至此,

  一块徽墨才算完成。

  徽墨传承:步履维艰


  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随着现代工序的墨汁出现、原料不足和工匠后继乏人等因素,这道传统的徽墨制作工艺已到了濒危的地步。

  2006年,徽墨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制墨工艺复杂,工作繁重劳累,没有年轻人愿意耐心学习这门手艺。


  安徽歙县胡开文墨厂是全国有名的老字号,制墨车间的工人年纪最小的也已超过50岁。他们大都子承父业,在制墨一线坚守了几十年。


  他们的后代,却无人想再拿起铁锤,继续制墨了。当这些老工人退休之后,可能就真的没人会这门手艺了。

  等到那时,我们要去哪儿闻那墨香,去哪儿寻那旧梦呢?

  责任编辑:桑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