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房里的磨人“小妖精”

 大白爱大白 2021-11-18

大家好!

我是玩味山房的紫金,欢迎大家阅读这一期的文章。

今天给大家推荐《书法修为:人磨墨 , 墨磨人 ?》,喜欢砚台和研墨的可以联系我aidushuxuexi,我天天研墨,人称墨墨无闻。

开始吧!

书房里的磨人“小妖精”

墨条

上小学的时候每天午睡课之后有一节15分钟的写字课。除了一二年级的学生是钢笔书写,其他都是写毛笔字。我猜想设置这门课的初衷大概是让学生在把字写好的同时也能感受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然而要在短短一刻钟的时间内让一个刚从午休中醒来的孩子揉开睡眼,研好墨铺好纸静下心来写完一页的毛笔字,难度系数似乎比孙杨在里约的泳池里夺金也小不了多少。

渐渐地墨条和砚台就失宠了,取而代之的是墨汁。

墨条带出的墨色从浓到淡,从润到枯变化大的多.墨汁则逊色得多,尤其是润的部分不够柔和。相比之下墨汁除了方便别无优点。当然咯,好墨得配好砚才是绝配。

对于专业人士和狂热的书写爱好者来说,研墨具有一种仪式感。下笔之前往往需要构思一番,研墨的过程正好可以用来思考。

看着墨在一圈圈的研磨中逐渐散开,慢慢融进水中,从砚台的中间到边缘,可能寒食帖、兰亭集序这些名作都是在研墨的过程中想好如何下笔的,谁知道呢?仿佛每一根墨条里面都藏了无数的才华与灵感,需要写字的人用一种神奇的仪式才能把它们都请到纸上,与世人分享。

为何这小小的墨条中藏了这么多的秘密呢?要从它的制作过程说起,作为书写时候的一个工具,它的功能作用简单到极致。

作为一个产品,它的制作过程却是极为繁琐和考究。以至于制墨的工艺流传到现在已经成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墨条的制作步骤

采烟

采烟的过程是将含有油脂的材料进行燃烧,利用其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墨烟,用容器收集。这个过程称之为采烟。

墨烟可分为油烟和松烟,油烟以植物种子油为主,松烟是松枝燃烧产生的烟。不同的原料又有不同的燃烧和收集方法。不同的方法烧出来的烟颗粒大小有较大区别,而烟的优劣还取决于空气供给、原料好坏等各种条件的配合。采好的烟需要经过筛选之后存储备用。

熬胶

熬胶是制墨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中国古代多用动物源胶,比较常见的有鹿胶、牛胶和鳔胶等,现代的制胶过程中也会用到一些植物来源的胶,但好墨仍以动物胶为佳,因动物胶胶性较强且耐久。胶的黏稠度、均匀度的掌控都是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掌控的。墨条的软硬程度就由胶来决定。

和墨

和墨的技法与各种粉末状物体加水搅拌的方法相似,要点在于匀、紧二字。古法制墨有“十万杵”的说法,由此可见需要将烟粉和墨胶搅拌均匀需要花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现代多以机器代替人力来进行搅拌,因此均匀程度上比较容易掌控。要做到“紧”这一点却需要掌握好各种原料的配比,若是水加多了,任“百万杵”也是枉然。

成型

这一步是将和好的墨灌入模具中压制成想要的形状,再将墨条从模中取出。这个步骤对于墨条的品质影响较小,只是为了防止脱模的过程可能会对墨条形状造成的破坏,有时会在模具内壁涂上一层油脂或黑漆,所以在购买的时候需观察墨条本身的色泽,不要呗黑亮的外表迷惑。

晾干

晾干是制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因过程比较漫长,需要长时间的稳定环境,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墨条断裂、龟裂。越小的墨干的越快,一般一两的墨条大概需要六个月才能彻底干透,二两的就需要八个月时间。

修饰

这一步主要是对外表进行美化,去除模具的毛边,描金和一些包装的工作,经历这些繁琐的步骤以后,才能做出一根合格的墨条。此外还有诸如气候、季节等影响因素,导致好墨难求,才有了“一两黄金一两墨”的说法。好墨多产于徽州,徽墨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种种好处需书写之人长久使用细细品味。

人磨墨,墨磨人。从研墨到书写,将一根根墨条化作纸上的一缕烟云,是一个凝神静气、修身养性的过程。

我们的前人为了追逐极致的书写体验,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我们为了便利又发明了墨汁。随后又发现想要在书写上达到一个新的层次,还是得回归传统。

这个探索的过程,与我们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缩影多么的相似,我们为了快、为了便利抛弃了多少传统的工艺、技法、器物。抛弃这些精工细作就是抛弃了品质,放弃了对更高更好的追求。在享受过便利之后发现品质什么时候突然就消失了。于是又回过头来重新拾起被我们抛弃的经典,当写字不再是为了交差,让书写回归书写。

煮一壶茶,点一枝香,研一方墨,写一幅字。

汇编文章部分文字資料來自:google 图片来自:互联网交流社区。引用文字和图片版权归属为原网站及作者所有。原创文字归编撰者所有。

✎本文由以下FOD工具控病友会成员汇编。加入病友会推编好文,关注FOD微信公共账号,喊我有病即获得病历申请表。

闲话文房四宝 | 落纸如漆,万载存真——墨 

大家好!

我是玩味山房的紫金,欢迎大家阅读这一期的文章。

今天给大家推荐《书法修为:人磨墨 , 墨磨人 ?》,喜欢砚台和研墨的可以联系我aidushuxuexi,我天天研墨,人称墨墨无闻。

开始吧!

文 / 合肥海关 张朝晖

墨在中国书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至今我们还将书画作品尊称为“墨”宝,

将知识分子称为“文人墨客”,

将书写绘画称为“泼墨挥毫”。

追溯墨的起源,可分为天然墨盒人工墨两类。天然墨指的是天然的黑色氧化物和用过的炊具如鼎、鬲腹下的墨烟,即碳黑。汉代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道:“墨者黑也,从土从黑。”指的就是天然墨。

而人工墨,一般来说普遍认为是从西周时期出现的。《述古书法纂》中提到,在周宣王时期,刑夷始制墨。“刑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这是我们现在能找到的古人造墨最早的文字记录。至今在安徽歙县、休宁一代,也就是我国著名的徽墨的故乡,还流传着刑夷制墨的传说。

墨的成型与墨的材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古代的墨首先是来自黑色土粉,没有任何形状,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书写的需要逐渐改变了最初的形式,从粉末状到被粘合成丸、梃,直至后来的锭。并且制作工艺也从简单的手搓团揉发展到后来的利用墨模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型状,这也就是墨型沿革的重要体现。

汉代制墨已经初具规模,开始出现专业墨工这一独特的匠人群体。《汉书》中提到“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隃麋墨作为当时一定级别的官员可按月领到的办公用品,足见隃麋(今陕西千阳)墨已经相当有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书法艺术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时松烟墨的生产已全面成熟。对松烟墨改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家、制墨家韦诞。韦诞,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他制墨除了胶以外,鸡蛋、珍珠、麝香等都成了制墨的原料。以后中国的造墨法中常见珍贵药物作配方,都是从韦诞的创造开始的。

隋唐五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书画艺术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制墨业的发展。唐朝前期,北方墨一直是宫廷的御用品,几乎垄断了整个墨业市场。但随着唐末战乱加剧,大量人口从不安宁的北方迁徙到南方,随之国家的经济中心也向南转移,徽墨的诞生恰恰就得益于这次大范围的人口流动。

徽墨生产始于五代南唐,但其创始人却要追溯到唐代末期奚超、奚廷珪父子。奚氏一家原居河北易水(今易县),本为制墨名匠,由于后晋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北方异族,为了逃避异族的统治,故举家南迁。途径皖南,发现当地松烟品质超群,尤其适合做墨,便留在歙州,最终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退,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画,召奚廷珪担任墨务官并赐国姓,所制墨也被称为“李墨”,“廷珪墨”和“歙州李廷珪墨”等,民间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说法。易水墨工的超凡制墨技艺和歙州丰富的松木资源,使歙州墨业空前繁荣起来,以至于“徽人家传户习”,形成新的制墨中心。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更名徽州,辖歙、黟、休宁、绩溪、祁门、婺源六县,徽州所产之墨统称为徽墨,沿袭至今。

清末民初,民族工业倍受外来资本经济冲击,徽墨业已经处于“风前残烛,瓦上晨霜”的衰微阶段。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支持各地墨厂墨店恢复和发展。1956年,分别在屯溪、歙县成立了徽州墨厂和歙县徽墨厂;绩溪县成立了徽墨生产合作社;泾县文化用品厂稍后也恢复生产,久负盛名的徽墨获得新生。目前,这四家墨厂不仅大量生产书画用墨,还继承明清两代的优秀传统,制作了成套的集锦墨。如“潇湘八景”“十二生肖”“宝剑”“金龟”“蝉墨”“罗汉墨”等都是足以称道的精品,既畅销国内,又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特别是屯溪徽州墨厂的超漆烟墨,系用珍贵材料制成,堪称特种工艺精品。

墨的主要成分为煤灰、胶和香料三种材料。制墨用的煤是指通过燃烧各种油脂(松脂、桐油等),从火焰上方受烟熏的物体上采集得到的黑色煤灰(化学上叫碳元素单质)。其中,从树脂燃烧中采集的煤就是有名的松烟。制墨必须借助胶的力量,使不溶于水的碳粒子固结。胶具有很强的黏性,是用动物的皮或软骨熬汁制造的,气味不佳,因此制墨需要掺香料,磨墨时的墨香就是香料带来的。古人采用天然香料制墨,由于科技的进步,人造香料已经取代了天然香料,而被广泛使用。

炼墨使得煤和胶开始融合。炼墨和酿酒一样,寒冷的天气最合适,而墨匠调制、搓揉墨团的过程必须要打赤膊的,不然会妨碍到工作的进行。寒冷的冬天打着赤膊来工作,其辛苦成度可想而知。据老匠人说,将墨团放入模型时,温度最好接近人体,否则会影响到墨的品质,故墨工便将墨团捏成条状,置于屁股下面,随时取出使用,省去了调节环境温度的大麻烦,真所谓高手在民间啊!

一块墨从诞生到完全干燥需要200-300天,在这个过程中被认为不合格的墨必须被淘汰掉,墨的品质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墨匠的判断和细心的照料。

近代,墨汁在获得广泛的应用,并且从中也诞生了像“一得阁”这样的知名品牌,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随之铜制墨盒应用而生,并催生了刻铜工艺的发展。墨盒历史并不长,解放后,随着钢笔应用的推广,毛笔不再是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日常必需使用的工具,墨盒遂渐渐消失。然而墨汁的使用则在特殊年代得到前所未有的更为广泛的应用,由于宣传的需要,盛装墨汁的器具由碗、桶替代,这种新形式,激发了人民群众的万丈豪情,墨汁使用大有到愈演愈烈之势。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政治运动虽渐渐平息,但群众性学习书法的热潮又一浪高过一浪,对墨汁的需求仍然极大。此时除“一得阁”外,“曹素功”“ 苍佩室”等老牌制墨墨庄也推出成品包装的墨汁。使用的确方便了,但如何使用还是须讲究些好。就笔者经验,画画用“一得阁”较好,写字则“曹素功”为宜。

最好的当然还是磨墨了。在古人眼里,磨墨意象万千,是清新诗意的雅事,常有书童红袖相助,但现代人极少磨墨,觉得费神又费力。不过也有人总觉得喜书画又不自己磨墨,就好像吃大闸蟹让别人剥壳,自然少了许多乐趣。倒是疫情期间宅在家时多了磨墨的时间。磨墨的时光很奢侈,此时,翻出近年淘来的墨条,细细观赏,然后拿出一条顶端青烟老墨,让墨条与清水悠然交融,如推如磨,可正可斜,既可以让心情平静下来,又可以让磨出来的墨更细腻,写出来的字墨色也更有墨韵,感觉真的不错。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

👇

闲话文房四宝 | 日用不知,功盖万世——毛笔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期编辑:欧阳高蓉

文房四宝的鉴赏与收藏

“红尘今古——林淑女艺术北京首展”在琂樂堂启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