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父性当道的时代,唤醒母性的力量!

 行动23 2017-01-21


关于本文


2016年8月28日起,每周日

魏晨曦老师---

《妈妈的心灵课》

最新翻译版本的译者

亲自带领十次线上读书会

一起深入品读

英国精神分析家

温尼科特的这部经典作品

此后,在众多读者中挑选出

五篇优秀的心得和体会

再次回味读书会的精彩


本文作者:陈鼎  

上海职业心理咨询师


精神分析大师荣格和以他名字命名的一派喜欢用一些意象来表达人类世界中的种种现象。比如“父性”,就是用来表达人类社会中,“你应该如此、不应该那样”诸如此类威严、庄重、代表规则的一面。这很像传统意义上对于“父亲”这个意象的理解,所以称呼其为“父性”。“母性”则与其相对,是“不管你做的怎样,我都一样爱你”这样温柔、慈爱的一面,就像天下大多数母亲一样。


如果从这个视角望去,这可以说是一个父性当道的时代仅从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少家长在想方设法给孩子做规矩、竭尽所能教会孩子这个、那个。学校的老师,也在想尽办法给孩子确立各种规则,并以规则履行的程度来判定孩子的优劣。老师们做规矩还做到了家里,许多家长被老师派活,担任了孩子在家中的监督员,每天签字落实,微信群汇报。


不仅仅是家庭教育,我们对于成年人的要求,也是“父性”的。君不见,这些年我们的管理方式,多了很多的“规条”,多了很多“监督者”来监督这些“规条”有没有被好好执行,一旦稍有逾越,便得到规制,以至于有时候恪守规则到了啼笑皆非的地步,比如正常的吃顿饭就要挨批评等等。如果你要走上一条自我实现之路,要时不时接受一条隐形规条的规制,那就是:你必须得做的很好很好,仅仅一方面好还是不够的,仅仅一时间好也是不够的,当你松懈的时候,做的不那么好的时候,那些躲在一边注视你的人,便会跳出来指责“你看这个人之前都是假的吧”、“也不过如此嘛”。微信微博里到处指点江山的人们,都在这几句话中。对人对事,我们渐渐都戴上了一副“父性”的眼镜,那是一种很自然的评判的眼光。


在一定程度上,“父性”还成为了国际风潮。从国际政治学角度考察,近年来国际人物更迭令人大跌眼镜,当我们还在为女性当政鼓与呼的时候,“父性”象征意味的政治人物陆续粉墨登场了。美国选出了特朗普,便是最新的例子,要知道这背后也是社会心理的投射。(虽然很讽刺的是,现代社会中,很多家庭,“父亲”的角色却是缺失的。)


然而,扪心自问,在这个用“规矩”、“惩罚”、“标准”来对待人的“父性”时代,我看到的是,人们过的并不开心,并不满足,并没有他们赖以遵守的规则所希望呈现的那么“好”。甚至,因为“父性”的超然存在,很多人的生活充满焦虑,也时常恐惧。如果只有高不可攀且没有温情的“规矩”和“标准”来约束自己和管控自己,又怎能让人心生舒坦?


而我们所渴望拥有的“母性”对待,却在“父性”的统治下,成为软弱、不负责任、虚伪的代名词。所以,我们想要“母性”,可是却不被允许获得,甚至本来“母性”的提供者,也羞于提供。在家庭教育中,这点尤为突出,那些本应发挥“母性”之爱的母亲都转而成了“父性”的代言人,让孩子同时拥有肉体和精神上两个父亲的严加管教,“腹背受敌”。


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抬出一尊大佛:温尼科特。温尼科特是英国的儿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这个一辈子没有有过自己孩子的男人,却比很多妈妈更懂得孩子,更懂得母亲。他写了一本书《妈妈的心灵课》,说了一句话“做足够好的母亲”,把一切育儿书背后“父性”的一面(你要做到这些才可以)都消解掉了。他认为母亲天然的有照顾好孩子的能力,他称为“母性养育能力”,他也认为孩子都有“发展的潜能”


这些观点不仅在他生活的年代是非常新颖的,而且在此刻的中国,被“父性”养育方式包围的环境里,显得尤其具有特殊意义。简而言之,温尼科特是非常推崇“母性”力量的,他的这本书其实就是关于如何唤醒你本有的“母性”以及如何发挥这种“母性”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母性”的能量,不是女性独有的专利,男性也是可以具备和提供的。只要跟着温尼科特学习,依然可以拥有。


在跟随北京魏晨曦老师(也是本书最新版本译者)带领的线上分享课的同时,我也把他所阐释和温尼科特这本书的精华分享给身边的妈妈,还有少数几个略显焦虑的爸爸。比起怎么教他们如何养孩子,我倒是觉得这本书最大的功能是让焦虑不安的爸爸妈妈们镇定下来。我认为,现在大多数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来源于对“父性”的反抗而无力,对“母性”的渴望而不能。而他们的父母其实也碰到了类似的问题,他们不仅在自己的生长环境里有更多的“父性”约束,而且在他们成年之后也是如此,甚至变本加厉。要求这样父母给孩子更多的“母性”,也是无能为力,你不太能奢求一个本来自己就没有多少的人给出他自己都不太搞得清的东西。


在一定程度上,一些人来找心理咨询师的目的,一方面,就是为了“借力”来对抗他自己已经无从应对的固有模式(一定程度上就是“父性”的一面,虽然这可能是自己给自己的,未必来自外部环境),因为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找不到这样够权威又能支持自己的人。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母性”的渴求,咨询师在探索阶段所运用的“共情共感”“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像极“母性”的。所以,你可以把这本书仅仅当做一本写给爸爸妈妈读的育儿心理读物,也可以看做一本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成长读物。许多咨询师其实也很焦虑,焦虑自己不能给来访者带来更多咨询师认为来访者需要的东西。为此他们奔波在全国各地上各种课程,每天转发各种微课信息,生怕自己漏了哪个,会造成什么损失。而如果温尼科特还在世,或许他会这样安抚他们,请“做一个足够好的咨询师”吧。


最近我听我朋友讲了一个故事,深深感受到了一个母亲的力量,被唤醒后的“母性”的力量。把这个故事写在结尾,送给大家。


我朋友的女儿数学成绩一直很不好,为此老师对她女儿总是很严厉,而这让女儿更是胆战心惊,成绩也没有多大起色。为此做妈妈的她也多次接受过老师的“训话”。直到有一天:老师又像寻常一样,打电话过来,下指示。并且说了一些希望家长如何具体做能够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孩子自己怎么优化学习方法提高成绩的话。


我朋友这么说的:老师,非常谢谢你,你还花了这么多心思,想了这么多办法来帮我女儿,你辛苦了。


      这个老师听了一愣,有点吃惊,态度却有所变化:哪里哪里,我也是希望孩子能变得更好呀。


      不知道是不是这通电话的缘故,此后这个老师对朋友女儿的态度有了转变,看她的时候,脸上多了些笑容,而女儿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