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律诗的起、承、转、合

 杏坛归客 2017-01-22


       在五律和七律中,起句就是首联,指第一、第二分句。承句就是颔联,指第三、第四分句。转句就是颈联,指第五、第六分句。合句就是尾联,指第七、第八分句。




一、起句六法:


1、 起句一般不用对偶句。但在所写内容较严肃的时候,起句可用偶句。


2 、兴起。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也。”就是说,为了要表达你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须在起句的第一分句,先说一个“他物”,这个“他物”就是“睹物而兴起”中的“物”,既然是“睹”,就是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物,没有这个物,后面的话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抒之情也纯属无病呻吟。兴起不是唯一的起句方式,但却是最常见的,对初学者而言也是最好理解、掌握和运用的。


3、 选择符合主题的物象。起句除了兴起以外,选择合理的物象,这点很重要,这就跟我们现在写议论文和散文是一个道理,所选的物象必须无条件为主题服务,比如:你的主题如果是高兴的,你就选阳光灿烂的物象;如果你的主题是不高兴的,你就选阴雨雾霾的物象。


4、 起句要用景语。我们创作律诗,或悲或喜,或是或非,最后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起句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后面的入情,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做好铺垫。如果一开始就用情语,后面就无法或者说很难递进和升华。


5、要直入主题。切忌拖泥带水、东张西望。


6、 不得负面。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是《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诗言志,诗言正,由此可见诗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体裁,诗是用来吟唱的,是一种给人美感和享受的东西,一切负面的和太过俗气的东西,都不是诗要表达的内容,比如鞭挞时弊等,就不适合写进诗中,这种东西更适合写在议论文里。所以,起句要求剔除负面的东西。 




二、承句四法:


承句,就是承上启下。对于起句的物象而言,要更深入,更突出,更引人入胜,更能把作品引向一个小高潮,这就叫承句的扩展和扩张。承句扩展和扩张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为了转句入情做准备。所以,承句还有引领转句的功能。在律诗中,承句一般应该对仗。常见的起句和承句都是景语。


1、 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2、 由动及静,或由静及动。


3 、各种感觉器官之间互换,如视觉,听觉,嗅觉等。比如前分句写了颜色,后分句就可以写声音等等,不一而足。


4 、由空间到时间,或者由时间到空间。如前分句是万里,后分句就可以写千年等。




三、转句二法:


转句的目的是递进和升华。我们知道,承句结束的时候,景语部分就已经结束了,相当于蚕已经把丝都已经抽好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答案是织布。也就是说,景语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要由客观进入主观,即是景语转向情语了。但是这个转必须有条件,必须跟着承句来,不能乱转,就像车轮一样,都是沿着一定的轨迹转。


1、 直抒心意。

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

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

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

这首诗中,“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就是直抒心意。


2 、通过写含有“比”的物,侧面烘托内心,抒发作者的意愿。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诗中“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比的就是时光和岁月的无情。


要特别说明的是,律诗中的转句必须是对偶句。要符合“对”的特征:前后两个分句在句式上是应答关系,句式的内容包括字数,平仄,词性,字义等都要符合对偶要求;符合“偶”的特征:前后两个分句在句义上关联非常紧密。




四、合句四法:


1、合句前分句(即全诗第七分句)小结前面的六个分句。


2、后分句实。起句兴起,要求的就是睹物而兴起,合句如果没有“实”,就无法扣回,就是说合句只有是实才可以跟起句的实相扣。实和虚,虚和虚是无法相扣的。


3、 后分句比。比就是升华,是全诗的主题最深层次的指向,合句如果只有实,没有比,那就跟起句的是同一个层次,没有提升,当然就无法实现作品的升华。


4、最后扣回主题和起句。合则成体,若没有扣回,整首诗就是一盘散沙,就只能称其为几个句子,而不能称其为一首诗。合句是点睛之句,是全诗重点。

郑铁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