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国亮:教育的责任是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和智慧成长

 CMlzf 2017-01-23

  1月10日,“好未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暨希望在线教育平台上线”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发布会以“教育责任,正在吾辈”为主题,探讨关于在当下企业如何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这一议题。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如何更充分更有效地释放企业公益的价值,正成为今天众多企业尤其是教育企业共有的关切。以下为演讲全文:
  傅国亮 教育部第八届国家督学、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教育思想泛化呼吁教育回到原点
  在制定2010—2020年《中国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教育部邀请了500位各方面的权威专家建言献策。讨论过程中500位专家反复提到了三个高频率的词:一个是“选择性”,认为中国教育一个很大的弊端是缺乏选择性;第二个是“办学特色”,也就是说我们的学校是千校一面,缺乏特色;第三个则是“适合的教育”,指出教育出路就是要建立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专家们用三个高频词指出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弊病——单一化和大一统,缺乏可选择的多样化的教育。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这三个词是一个意思,指出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今后的发展要转变到多样化和个性化道路上。对中国基础教育今后的发展而言,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要实现基础教育的多样化,多样化应该是今后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核心概念。只有多样化,教育才能适用于多样化的学生及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多样化的教育思想值得提倡。
  但是,事物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教育思想热”或者说“教育思想泛化”。一个局长一个教育思想,一个校长一个教育思想,有些学者对此又进行了反思甚至是批评,呼吁教育要回归到原点。
  “精神成长”是教育的原点
  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呢,教育界的共识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次反思,唤起人们对教育的本义的关注。相信大多数人对“教育的本义是促进人的发展”这一命题没有分歧。分歧在什么地方?分歧就在于促进“人的什么”的发展。这就见仁见智了。所以,问题不在于回归到教育本义、教育原点,那些都是抽象的。哲学就是追问,当认识从抽象走向具体的时候,即追问促进人的什么的发展时,分歧就产生了。
  这就得讨论什么是教育?答案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正如黑格尔早就警示过的: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往往是我们最无知的。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认同了这样的定义,这就是德国的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定义。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很多论述经常被引用,但是下面这句阐述却很少被关注,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首先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学科知识获得的过程。”这个定义抓住了教育的本质,道出了教育的要义,“精神成长”应当是教育的原点。
  教育,首先是一个德育概念。如果我们只是关注怎样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教给他,那么我们还只是把学生当做一个工具来培养而不是当做一个人来培养。如果我们的教育思想再先进一点,开始关注他的能力,我们还是把学生当做工具即先进工具而不是人在培养,因为能力还是将来从事工作的技术手段。只有了关注了学生的精神成长,我们才是真正的把学生当做人在培养而不是工具。所以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特别是只有关注到思想道德素质,也就是学生的精神成长,才触及到生命和灵魂。
  人到这个社会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所学的技能技巧有的时候差别并不是太大,但是人的发展差别在哪儿?并不在于他那个知识和技巧的掌握,而在于他的精神力量,在于他的精神世界。我们的教育理想是要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是要办成学生理想起步的地方。就是进入学校以后,学生的精神在成长;是要办成一个影响学生一生的地方,影响学生一生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成长,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面对名利,这都是精神世界的内容和选择。
  “智慧成长”是教育原点的另一重要构成
  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这个定义,或者说他揭示的教育的要义,在今天更凸显生命力,它比当年更有针对性。一个省的教育厅长曾讲述过当地省委宣传部长的真实故事:宣传部长有一次给他女儿进行励志教育,讲述当年自己当知青时如何在乡村艰苦奋斗的故事,他以为可以激发女儿向他学习,结果他女儿淡淡的回答道:“老爸,你们当年是生理之苦,我们现在是心灵之苦!考大学竞争那么激烈,上了大学以后就业那么激烈,这种精神上的压力,你们有过吗?”
  由此可见,教育的原点有两个重要构成。除精神成长之外,另外一个便是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关于教育教学的经典论述——智慧成长。在阐述这个观点前,先来看看这个事件,2010年12月在世界经合组织的初中生基本能力测试当中,上海学生获得了3个第一。时隔两年,上海学生又获得了这项测试的3个第一。当年这个消息震惊了世界上的很多国家,美国媒体惊呼这不啻当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2011年11月,中国青年报上曾报道:世界经合组织国际学生水平测试项目(PISA)创始人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在北大附中座谈时谈到:上海学生获得这3个第一,并不代表上海拥有最好的教育体系。这里便涉及到教育原点的第二个构成,也就是怀特海关于教育教学的经典论述。怀特海说:“在古代的学校 ,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标准,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各门学科的课本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请注意,怀特海用了一个刺目的词“沦落到”,表达了对现代教育追求课本知识的痛心疾首!
  从怀特海观点课窥见主张教育原点的另一个构成是智慧的成长。前面PISA事件还没有讲完,那就是世界经合组织初中生基础能力测试创始人为什么说上海不一定拥有最好的教育体系?他说,一个好的教育体系一定非常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他的意思是,对一个好的教育体系的评判标准不是你拿了几个第一,而是是否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如果上海能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并拿了3个第一,那他认为不仅是成绩的优异,而且构建了一个最好的教育体系。
  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列了一个表:聪明的孩子和智慧的孩子的十项比较,从中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按说聪明的孩子就已经很令人羡慕了,但他认为还不够,还要追求智慧的孩子。我就列举其中的几项。第一个,他认为聪明的孩子能够知道答案,而智慧的孩子能够提出问题;第三点比较,聪明的孩子能够理解别人的意思,而智慧的孩子能够概括抽象的东西,有概括能力;比较中的第五点,美国学者认为聪明的孩子能够完成作业,而智慧的孩子是寻找课题;第七点比较,聪明的孩子是吸收知识,而智慧的孩子运用知识。在他们的研究当中,区别了聪明和智慧。很显然,他们强调的是更要培养智慧的学生,或者说更要培养学生的智慧。
  什么是智慧成长?这就不得不提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观点。进行了10多年的新课程改革,究竟改什么?新课程改革要改变的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但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就是怀特海说的“智慧”。我们经常讲提高学生的智力,智力的核心是什么?智力的核心是思维。
  现在流行的“中国式的教学”是,备课的时候备知识点,上课的时候教知识点,考试的时候考知识点。诚然,知识点的学习确实十分重要,我们不否定知识的传授。这是学习的基础。但是我们要把它变成一个智慧的教学。就像怀特海讲的,学校里要传授的是智慧,而不只是学科知识。物理学家劳厄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知识,重要的发展思维能力。”他说,离开学校之后忘掉的都是知识,留下的就是素质。
  综上所述,教育的原点是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智慧成长。教育的本义亦即教育的责任。因此,可以表述为:“教育的责任”就是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智慧成长。这应当成为教育服务业是否履行“教育责任”的价值取向和评估标准。
  附:“希望在线”教育公益平台由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发起,以“用科技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为使命,为资源匮乏地区整合好未来集团及教育科技领域优质在线课程和教学产品,开放直播及学习平台,与公益组织、热心教育公益人士等共同改善资源匮乏地区等教育状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