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新华医院一站式紧密型急诊管理模式经验分享

 hghhphf 2017-01-2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医疗需求的增加、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人口老龄化等各种原因,导致急危重症患者日益增多,构成比不断升高。现代医学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的提高,而急危重症患者的处理结果也是衡量一个三级综合性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标志之一。2009年原卫生部印发了《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提出要加强对急诊科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严格管理,逐步建立规范化的急诊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对急诊管理与持续改进提出了具体的评审标准。本文通过总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以下简称“上海新华医院”)近年的工作实践,指出改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提升急诊诊疗服务效率与质量的重要途径。

图文无关

传统松散型管理模式存在的薄弱环节分析

       国内大部分综合医院的急诊管理采用松散型管理,急诊科医生以内科专业为主,普外科、骨科等专业轮流安排值班人员,部分科室如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等以急会诊等支援形式存在,没有固定的专业急救队伍,尤其是急诊外科、创伤急救力量薄弱。部分支援形式存在的科室其医疗场所往往离急诊部有一定的距离,以至危重患者抢救及诊治过程中易发生意外,不利于患者救治。急诊就诊处置流程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见图1。

实践探索

建立一站式急救医学中心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学科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急诊就医人群的特殊性,往往多种系统的疾病交叉存在于一个患者,依靠单一专科医生往往无能为力,依靠多个医生会诊往往无法使患者得到及时就诊,有时还会产生推诿患者的情况。为了体现三级综合医院以人为本的现代急救理念,建立“高效、快捷、安全”的急救体系,上海新华医院开展了一站式紧密型急诊管理模式的探索,从以往以科为中心的传统急诊科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的一站式急救医学中心。

加强专业急救医护团队建设

       急诊医学是一个综合学科,疾病谱广泛,涵盖的医学知识非常丰富,又需要有经验的积累,因此专业化的急诊医护队伍一方面能够解决急诊科医护人员知识单一、综合能力差、抢救水平低下等问题。另一方面医院通过设立急诊心血管病及复苏亚专业、急性脑卒中与脑保护亚专业、急诊交通伤亚专业、脏器支持亚专业、危重症感染亚专业等,由急诊专业和相关专科学科骨干联合建立亚专业团队,体现了多学科联合团队(MDT)诊疗的优越性。急诊亚学科的发展和医护队伍的亚专业化建设提高了急诊就诊水平,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急诊科医护人员通过多专业的轮转及出国进修等多种途径使诊疗水平进一步提高,也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建立一站式急诊服务模式

       急诊一站式服务从预检分诊、挂号、抢救、标本采集、检查、办理入院手续、护送入院等程序均由急诊医学中心组织完成,各个环节环环紧扣,无缝隙连接,缩短诊治时间,给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顺畅后续收治流程

        将经过救治的危重患者合理、有效分流到各个病房进行规范化专科治疗是急诊医学中心的重要职能。以往由于住院床位紧张,部分应从急诊入院进行专科治疗的患者持续滞留,增加了急诊抢救室的工作负担,延误了其专科诊治时机。通过协调整合各科室医疗资源,建立各科室与急诊医学中心间亚学科协作,加大了相关科室的收治力度,减少急诊患者的滞留时间。同时,与下级医院建立系统、顺畅的“双向转诊”制度,向下级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支持和远程会诊,为三级医院合理分流患者提供了便利途径,使一些需要长期康复治疗和对症治疗的患者,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治疗。

建设智能化预检分诊体系

        急诊布局调整为急救绿色通道区和普通急诊区,重新进行功能定位。运用信息化手段的智能化预检分诊体系能够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的优先原则和急诊资源的合理应用对急诊患者进行快速分类以确定治疗或进一步处理的优先次序过程,筛选出真正的急诊高危患者。通过智能化预检分诊模式,使急救绿色通道区的急救功能更加凸现。不仅对危重患者至关重要,也大大减少了急诊患者的等候时间,合理科学地分配有限的医疗资源和医疗空间,改善患者的救治效果。

加大宣传,引导有序就医

        通过电视、宣传册、海报等多途径、全方位加强宣传力度,让患者了解急诊病情分诊标准,遵守按病情轻重决定就诊秩序,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文明就医,让真正危重患者能够尽早得到救治。


详见《中国医院》杂志2017年1期《上海新华医院一站式紧密型急诊管理模式实践与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杨炯 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