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胃病

 柴桂苓 2017-01-30
1、太阳

①外邪干胃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呕逆,如第 3 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第 12 条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桂枝汤证“鼻鸣干呕”条。尤怡注“鼻鸣干呕,不特风气上壅,亦邪气暴加,里气上争之象,是宜桂枝汤助正以逐邪,抑攘外以安内也。 ” 干呕虽非桂枝汤必具症,而为桂枝汤之常兼症,故仲景于《金匮要略· 产后病篇》阳旦汤证条亦指出干呕。太阳中风之干呕,是卫阳为风邪所干,不能敷布,致气上逆而作。用桂枝汤解肌和营,营卫和外邪解,则呕自止。
本方还治胃气不和所致妊娠呕吐,在妊娠病篇亦有论述。妊娠呕吐用药过凉易伤脏,过热则动胎,故贵在阴阳并调。本方桂、甘辛甘和阳,芍 、甘酸甘调阴, 阴阳和调,胃气则安,呕吐自止。

蒲辅周医案
邹 x x,男,60 岁,1958 年 8 月 23 日初诊。形瘦体弱,素易感冒,近因疲劳受凉,头项强痛,畏风动则汗出,轻微咳嗽,消化不好已久,肠鸣,纳差,精神不振。脉左寸微浮,右寸微,两关弦虚,两尺沉弱;舌正苔薄白粘腻。由体虚卫阳不因,复感新凉之气,治宜调营卫,建中气。处方:党参二钱 桂枝一钱半 白芍二钱 炙甘草一钱半 生黄芪三钱 法半夏二钱 陈皮一钱 茯苓二钱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二剂。慢火煎两次,取 300 毫升,加饴糖一两,和匀,分 2—3 次温服。随后复诊一次,用六君合酸枣仁汤加减。
按语:患者素来体弱,脾胃两虚,卫外不固,故容易感冒。营卫生于水谷,源于脾胃,脾为营之源,胃为卫之本。近因劳逸失当,中气再受损伤,复受风邪而感冒。病者中气虚,为致病因素的主要方面,治宜扶正祛邪。先用黄芪建中汤合新加汤,甘温建中,调和营卫;继用六君合酸枣仁汤,和脾柔肝,兼滋心肾而康复。虚人感冒,尺脉沉弱者,慎不可发汗;中气虚寒而外感者,辛凉之剂亦要
慎用。

②饮邪犯胃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呕、心下逆满、心下悸。如第 40 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此干呕为表寒外束,水饮内阻,影响胃府所致。伤寒表不解之呕吐,葛根汤发之可已,水饮内阻之呕吐,五苓散化之可解。惟外寒内饮之呕,必用小青龙汤以表里双解。小青龙汤中以干姜配半夏能温化中焦水气,降
逆、和胃、止呕、化痰,散饮。另外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此心下逆满乃误用吐下伤脾胃之阳,中阳虚不能治水,水饮上冲。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中重用茯苓淡渗利水, 佐白术健脾燥湿, 复其运化。 桂枝、 甘草、辛甘化合,通阳化饮。

李斯炽医案
王 x x,男,58 岁,工人。1974 年 7 月 4 日,初诊。患者近日突发头晕眼花不思饮食, 口舌干燥, 但饮水即吐, 小便不利, 经西医确定为美尼尔氏综合症。 诊得脉象濡,舌质谈,苔白腻。窥其形体消瘦,少气懒言,结合舌脉知其素禀阳气不足。时当盛夏,暑邪更伤元气,以致中阳不振,脾气困顿,水谷难以运化。水饮停滞中焦,脾胃升降失调,故不思饮食,饮水即吐。阳气不振,气化失司,不但小便不利,津液亦不能上承而致口干。 《金匮》云: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者,此水也” ,故其头晕眼花为水饮上逆所致。再从脉濡苔腻观察,其为水湿内停似无疑义。 《伤寒论》云“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乃以五苓散通阳化气行水为主,加藿香配脾和胃以止吐,厚朴以降逆,甘草以和中。处方如下:桂木三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厚朴三钱 藿香三钱 甘草一钱7 月 6 日二诊:服上方二剂后,诸症悉减,小便通利。只在晨起时头部有如戴帽感觉,食欲尚未完全恢复,手足乏力,脉象软弱,舌苔白腻。此虽有阳伸水
化之势, 但水湿尚未尽化, 清阳不能充分达于颠顶, 故晨起头部有如裹如蒙感觉;阳气不能实于四肢,故手足乏力。仍应以通阳利湿之法,佐以补气和胃之品。处方如下
桂木三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厚朴三钱党参三钱 神曲三钱 甘草一钱
服上方二剂后,即完全康复,随访至 1976 年 1 月,未见复发。


③气机阻滞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心下痞。如第 154 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条的心下痞乃中焦有热,痞塞不通。第 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第 155 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此两条的心下痞乃治疗失序,胃气受伤,邪热内陷,滞塞中焦。泻心汤类方,乃仲景运用辛开苦降的典型,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失常,升降失司,浊气壅滞不通,痞证因此而发,选用辛开苦降法,其中辛者开散宣通,苦者沉降通泄,两者合用开散之中寓有通泄,通泄之中寓有开散,从而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调理脾胃气机则能取得显著治疗效果。

肖琢如医案
治潘某。初患头痛,往来寒热,余以小柴胡汤愈之,已逾旬矣。后复得疾, 诸医杂治益剧。延诊时云:胸中痞满,欲呕不呕,大便溏泻,腹中水奔作响。脉之紧而数,疏生姜泻心汤。一剂知,二剂愈。
生姜 9 克 法夏 9 克 黄连 3 克 黄芩 6 克 党参 12 克 干姜 6 克 甘草 3克 大枣 3 克


2、少阳
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 “通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 ”对少阳病,不应仅仅理解为胆病,更主要的是三焦病, 《金匮要略》“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凡在内的脏器,在外在皮、肉、脉、筋、骨,其中组织间隙,皆三焦通会元真之处, 而为少阳所主, 故章虚谷说 “凡表里之气莫不由三焦升降出入。 ”三焦为气、水之通道,邪入少阳,气机升降道路雍塞,必须表现阴出阳入与阴升阳降的失常。少阳位居半表半里之间,其中足少阳胆与脾胃相邻接,手少阳三焦接于肠胃。胆附于肝,内藏精汁而主疏泄,为“中精之府” 。其性疏泄通降,注于十二指肠以助胃肠腐熟消化,以通降为顺。邪入少阳,引起胆火上炎,枢机不运,经气不利,进而影响脾胃升降失常,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症。其中胆热犯胃,胃气失和,故神情默默,不欲饮食, 热郁则心烦, 胃气上逆则喜呕。 都是胆失疏泄通降, 横逆犯胃的表现。

①胆胃不和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呕,不欲饮食。如第 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本证有“喜呕” ,仲景作了自注,大意是说,邪欲入而正拒之,正邪分争。胃失和降,气上逆则作呕,盖木易克土,胆喜犯胃。胃不和则呕,故以柴、芩清少阳之邪,而以参、草、姜、夏、枣以和胃止呕。呕是柴胡剂主证之 一,仲景认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故《金匮要
略·呕吐篇》说“呕而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 《金匮要略·黄疸篇》说“诸黄,腹痛而呕,宜柴胡汤。 ” 《金匮要略·产后病篇》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另外如第 146 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柴胡桂枝汤证“微呕” 。尤怡注“伤寒邪欲入里,而正不容则呕,微呕者,邪入未多也” 。本方系太、少合病之两解剂。 《医宗金鉴 》说“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散少阳呕结之病。而不名桂枝柴胡汤者,以太阳外证虽未去,而病机已见于少阳里也,故以柴胡冠桂之上。 ”是当隶属于少阳。


杜健民医案
余××,女,48 岁.工人,已婚,武汉市硚口区人,初诊日期:1989 年 10月 20 日。症状:75 年患胃院痛,有胁下痛,尔后常发作,1978 年 8 月 14 日在××医院作胃镜、肝胆 b 超,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胆石症(多个黄豆大小结石)。就诊时主症:胃脘痛,痛连协下,脘腹膨胀,恶心吐酸,厌油腻,纳谷少进,大便干结,小便黄色,脉弦数,苔黄腻。治法:疏泻肝胆,清利湿热方药:北柴胡 10g、 淡黄芩 l0g、锦纹 l0g(另包)、法夏 10g、陈枳实 10g、川厚朴 10g、广陈皮 10g、西滑石 10g、金钱草 30g、海金沙 30g、血琥珀 5g、王不留行 20g。
随后复诊多次,经治疗二月余,胃脘痛,痛连胁下,恶心,吐酸等症状明显好转,再经治疗四月余诸症消失,胆结石数量减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