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春节风俗
馈春盘
韩愈曾在诗中说过:“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可以看出古代人对新年的雪也带有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那你想知道古代人都怎么过新年吗? 其实除了贴春联、买年货、放爆竹这些现在仍有的传统习俗,不同朝代的古人还这样过年,年味中带着现代人想不到的美! 晋朝春节风俗 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馈春盘是立春的一种习俗,之所以把它放在春节习俗是因为,古时候的立春其实就是春节,后来才被正月初一替代的! 春盘又称五辛盘,用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制成,顺便配上屠苏酒一起食用的。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 在古代大家认为吃五辛盘能够发五藏之气,所以送礼时,大家很喜欢相互馈赠春盘。 唐朝春节风俗 饰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唐朝由于国富民强,对女性约束不是很多,所以女子们很喜欢打扮。相传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 ▼ 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霄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唐朝当时为了春节破例取消京城夜禁三天,让市民为庆佳节燃灯盏、做灯树。除了观赏,当时的放灯也有种祈福的意味。 宋朝春节风俗 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 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 ▼ 宫中赐银幡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 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宋代过年时,一般皇帝都会赐臣下金银幡胜以表嘉奖,文武百官入朝拜谢,以为莫大荣耀。《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 ▼ 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 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宋代妇女以米粉为蚕丝,书写吉言置于其中,随意抓取,以占卜新年之福。虽然这些好的兆头都是自己写下的,但是仍然不影响她们的好心情。 ▼ 馈岁 不计酒食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 馈赠虽少风淳厚,友邻情谊溢山川。 馈岁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春节送礼,但是却更有“心意”。不是那些包装精美的礼品,不是那些贵的吓人的补品。不过是朋友之间送点酒肉、野鲜,真正的不在乎价钱,礼轻情意重。 ▼ 打灰堆 除夕黎明打粪堆,一任灰尘满院飞。 但求万事如吾意,定放汝向彭泽归。 宋朝人在除夕的黎明,将钱串在竹竿末端,围着灰堆转几圈,他们认为这样能够为明年祈福。 ▼ 祭灶 时届腊月二十三,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古代什么都讲究一个神,灶王更是不得不拜的一个。祭拜灶王时,不仅要给孩子买饴糖,还要打赏街道中跳灶王的乞丐们。这个习俗在如今也有许多地方仍然留存。 ![]() 元朝春节风俗 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 明朝春节风俗 鞭春牛 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 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 明代春节期间,鞭打春牛已成为一种盛大活动,官员和百姓在田头共同参与其乐融融,官民同心,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拜年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古代也讲究拜年,不过很多时候不需要去人家家里,带上礼物,顺便吃顿饭。仅仅打发家里人送一张“贺卡”表达新年祝福就可以。这种送“贺卡”的习俗宋朝是开始兴起,在明朝时发展到鼎盛。 ▼ 走百病上城头 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 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 古时女子鲜有出门的机会,更别提抛头露面去看外面的景色了。到了明代,在过年期间,女子可成群结队登上城墙,一览城中美景,登高望远舒散心情,谓之走百病上城头。 ![]() 清朝春节风俗 猜灯谜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猜灯谜的习俗,在南宋的时候就有了,到清代过年时开始盛行,好事者甚至专门成立灯谜社。试想春节期间,帝城不夜,灯谜遍市,该是怎样一种热闹景象? ▼ 请紫姑神 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 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除猜灯谜外,清朝时人们还会迎请紫姑神。紫姑神是汉族民间传说的厕神,人们认为她有先知能力,故而多迎祀于家,代卜吉凶,并保佑来年全家平安无事。 ▼ 发压岁钱 种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笑开颜。 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便赐压岁钱。 现在人给压岁钱都是直接微信、支付宝红包,认为只要给钱就是压岁钱。但事实上不是,最早的压岁钱产生于汉朝代,当时叫“压胜钱”,这种钱不是货币,而是铸成货币样式的辟邪品。 ▼ 摸门钉 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 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明代朝的时候上城墙走百病,清朝时候新添了摸门钉治百病,尤其是已婚未孕的妇女,据说摸门钉就能“添丁”。 ![]() 古代的新年风俗到如今,除了一些实在是寻常的习俗,基本上都已经消失了。如送压岁钱、拜年、馈岁这些习俗,如今虽然仍旧存在,却早已丢失了当年的意蕴。有人说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传统文化的丢失导致年味变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