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写书评?详解书评写作的升级之路

 sunyiymu 2017-01-31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读书”专题的关注人数已超过33万人,在简书所有专题中排名第一。在这个专题所发表的三万多篇文章里,大多以书评为主。之所以“读书”专题如此受追捧,原因之一在于,书评文,和其它类型的文章相比,门槛相对较低,只要是能识字,会下笔的,基本上都能倒腾出一篇来。


图片来自于网络

在简书看过的书评,已经不下百篇;自己写的,大约也有几十篇了。在此,谈一谈对个人对书评的理解。在我看来,写书评,如果非要分个等级的话,大约可以从下至上地分为这么几个层次。


第一层:酱油级

这类书评,总体来说,表现得很“随性”,想到哪写到哪,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具体来说,有几种类型。

第一种,像生活随笔,会东拉西扯一些和作品关系不大的的事情。比如花了多少天看了这本书啊,今天天气怎么样啊,看书的同时还泡了杯茶,拍了张美美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啊,等等。

第二种,像小学生日记。记得小时候的日记里,很多时候都会以“今天玩得好开心,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做结尾。在这类书评里,同样会有大量的直接的、简单的心理描写。比如“看完了这本书,觉得真心好看,强烈推荐”、“作者的这番表达,让我不禁会心一笑”、“读得很压抑,有想哭的感觉”、“我捧着书,45度角仰望天空,泪流满面”……等等。

第三种,像给作者写家谱。曾经看过一篇写张爱玲小说的书评,书本身没写多少,倒是把张爱玲的个人身世从头到尾撸了一遍。而且撸得很直白,就好像把百科上的内容复述了一遍一样。

第四种,像是好词好句摘录本。几个月前在简书上看过一篇热文,几万的阅读量,通篇都是各本书里的好句子,没有原创的内容,竟然也能拿到几千个赞。但不管赞的数量有多少,也只是酱油级。


第二层:入门级

这一层的书评文,至少从表面上看,已经是有模有样的了。

首先,文章里出现了结构,学院派的总分总结构,或是用小数字分段的结构,仅从视觉效果上来看,已经没什么随性的特点了。

其次,感想不再是整体的模糊而笼统的情绪表达,而可以基于书的内容,更为精准地推导出来。比如书的那部分指向了压抑,哪部分情绪转折,又显露出了积极。

再次,对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并总结出来,并表达自己的感想,能对作者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和表层思想做一些点评。

这一层级的书评,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介绍原文的部分在书评中所占篇幅较大。有的书评洋洋洒洒数千字,看下来的感觉,是从头到尾被剧透一脸。而作者本身的思考寥寥。我个人是拒绝剧透的,不过并不反对这种类型的书评。只是觉得,如果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介绍,让没读过这书的同学能产生兴趣,去把这书买来,分享一下自己读书时的快感的话,可以参考出版社和各大网站的书籍介绍的写法,那些“安利”文,是很好的范本。但个人认为,这样的书评,商业味太重,立场也不客观,并无多少参考意义。

第二,归纳总结的简单而直接,像是高中课堂上的概括段落大意。这种类型的书评在工具类、致用类书中很泛滥,作者只是纯粹的文字搬运工而已,并不产生附加价值。

第三,套路化过于明显。我见过一些点赞数和粉丝数都不低的作者,基本上书评都是七八个小段,每段写一部分原文的概要,再加上自己零散的一些感想,标粗。其实感想如果浮于表面,书评如果需要靠套路来支撑,那不管标得再粗,也价值不大。

对于来简书写作的大部分作者来说,跨越第一层,进入第二层,并不是什么难事。但第二层像是个魅惑的泥沼,一踩进来,就容易陷在里面,驻足不前。尤其是当收获到诸多吃瓜群众的点赞和正面评价后,更会沉浸自己的沾沾自喜里,舒服地不想出来。甚至觉得,自己这一套,就是书评应有的模样。


第三层:进阶级

这一层的书评文,已不再拘泥于表面,而开始专注于挖掘内容的深度。

经典的传世之作,和一般的畅销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常常把读者的智商估计地很低,这些书会用最简单、直白、容易理解的方式,把要表达的内容掰开揉碎了呈现出来。当然,基于“畅销”的属性本身,这样的写法无可厚非。但名垂青史的那些名作家们,他们是不屑于卑躬屈膝地求得大众读者的认可的,对他们而言,有两种摆弄文字的方式,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过:

一种是把精华藏在文字的深处,如果读者们只是浮光掠影地一瞥,或者是领悟力不够,便就会错过深埋地下的宝藏,为表面的浮华,或欣喜,或失望。另一种是把精华藏在文字所辐射出的无数幻影之中。读者们只要有心观察,总能让幻影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具象,但却完全无法分辨,这个具象究竟是作者造出来想要迷惑或误导读者的,还是隐藏在其中想要真心表达的。

这个层级的书评,需要有能力把作者以深埋或伪装的方式,隐藏起来的深意,或多或少地挖掘出来。

比如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如果只读到带颜色的性爱,或是不羁的爱情、孤独和自由;比如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庄园》,如果只读出对群众们麻木不仁的怒其不争,和对专制制度的劣根性的批判;比如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如果只读出脑洞大开的幻象和隐喻,而没有解读;比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如果只看到出轨、轻重、责任、媚俗的政治;再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如果只看到魔幻主义写法,和孤独的主题……这样的点评都显得浅尝辄止,还在意义的外围徘徊。书评者需要的,是揭开表面的这层浮光掠影,用自己的思考,深入到文字的内核中去。

对于这些名家们作品的解读,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有深度的解读,和肤浅的解读,还是会一目了然的。至于怎么能做到深度解读,个人认为没有捷径可循。一次读不出来,再读一遍;一本书读不出来,再读一本。就好像佛家的开悟一样,一切水到渠成。当然,如果你的兴趣,只在工具类书籍或致用类书籍,那么很遗憾,可能这辈子都无法体会到经典作品内在的魅力了。


第四层:纵横捭阖级

第三层虽然有深度,但缺的是广度。对第四层而言,书评将不再只针对于单本的书。有几个方向的维度扩展:

一是作者本身作品的维度。比如作者一生大约有多少作品,在不同年龄段发表的作品,从写作手法、技巧、风格、思想方面有着什么样的变化和发展。作者本人的生平经历,对他的作品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

二是其它作者作品的维度。这个方向就很广了,几乎是无限的。既可以是同类型、同风格、同主题的作品,也可以是同时代、同流派、同师承的作品。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算得上是经典之作;在这些作品之间,有哪些高低优劣;不同作家之间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之间,会产生怎样的碰撞;作家的水平,是否可以分为三六九等;写作的流派和相应的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怎样的进化过程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讨论和玩味的,书评里的高阶话题。

其它的角度,还包括外国文学作品,有哪些不同的译本,译本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翻译水平如何,选择哪一个版本的译本最合适,有哪些靠谱的翻译作者,或是哪些靠谱的出版社,等等。这些对于读者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信息。

当然,如果书评想要达到这个层级,则需要有海量的阅读量作为基础。我自认还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只能以此为目标继续努力。在简书上,这个层级的大神寥寥,但并未绝迹,比如@唐瞬,他的书评就是这个层级的典型代表。


书评的两大原则

最后,表达一下自己对写书评的两大原则。

第一,没有读过的书,不要写书评。如果对着别人的书评,来杜撰、复制粘贴、或是以洗文的方式组装出一篇自己的书评,毫无意义。书,一定要自己读。

第二,写的书评,要实事求是。一味的吹捧、叫好,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不好的书,该吐槽就要吐槽。尤其是一些畅销书,当他人纷纷叫好时,不要怕做“异类”,在书评里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最为重要。当然,不要因为“看不懂”而批评,批评要有理有据,是否能看懂,不仅是原书作者的问题,也很有可能是书评者的水平问题。

之前看到有人说,写书评的一个好处,是能免费看书,原因在于某些出版社会为了推广新书,来向书评者约稿。

这样的书评,我是拒绝的。“拿人手短”,你拿了别人的免费书,就没办法站在客观的角度写出书评来。豆瓣上有个叫“独立阅读”的小组,他们的规矩就是不收出版社寄来的书。在我看来,这是所有书评人,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操守。

- 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