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错改了王安石一首诗,被王安石“贬”到了黄州

 风过竹笑 2017-01-31

在苏轼的仕途中,王安石算是一个灾星。但是两人的私交却一直很不错,同样名列唐宋八大家,两人在文字上经常会切磋一番。苏轼的官远没有王安石显赫,但是论起文采,苏轼却丝毫不落下风。

说到苏轼,“乌台诗案”肯定是要说的。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个文学家,喜欢发挥。结果在公文上一发挥就出现了问题。“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对朝廷有些暗讽的句子很快就成为了变法派手中的把柄。在主张变法的宋神宗的支持之下,变法派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倒苏之声极高。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并押解到了京师。

苏轼错改了王安石一首诗,被王安石“贬”到了黄州

因为苏轼的文采自幼出名,因此他当时在文人之间的名气非常之大,影响力也非常大。各方人士都挺身而出,全力解救他出狱。变法的主持者王安石上疏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另外宋太祖赵匡胤曾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苏轼才躲过一劫。

出狱之后,该把苏轼往哪里安排,基本上就是王安石说了算。虽然王安石是变法的主持者,虽然苏轼不同意变法,但是这个时候苏轼还必须要去拜访王安石。

苏轼错改了王安石一首诗,被王安石“贬”到了黄州

那天,苏轼去拜见王安石,在书房等待时,苏东坡偶然看见砚台底下压着一首没有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看了一眼,就看出了毛病。

按照常理,秋冬时节才刮西风,菊花开在秋天,老了也只是枯萎,并不会落花瓣的,怎么能满地金呢?苏轼是一个文思非常敏捷的人。按照前面的韵律,他很快就在后面跟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诗已经补完了,王安石却还没有来,苏轼放下笔便走了。王安石回来后看到苏轼续的诗后,笑了笑便写起了奏章,并特地建议皇上让苏东坡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去。王安石这样建议,皇帝很痛快的便同意了。

苏轼错改了王安石一首诗,被王安石“贬”到了黄州

不久苏轼要调任到黄州时,王安石亲自送苏东坡上路,并出了三个句子让苏东坡对。第一句“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因为那年恰好闰了个八月,而且正月和腊月都有立春,所以是“两度春秋”。第二句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苏州金阊门外至虎丘这一段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中间有个叫半塘的地方。东坡不久前曾路过此地,所以王安石出此句。第三句为:“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润州(今江苏镇江)古名铁瓮城,有金山、银山、玉山,山上有佛殿僧房,当时苏东坡也恰好刚游览过,王安石便出了这一题。

这三句苏轼当时候并没有对出来,称到了黄州之后继续对。

有了这三句,苏轼再也不敢再小看王安石了。后来苏轼用“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对出了“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其余的两句一直都没有对上。

在黄州的时候,有一年秋,大风刮了一夜之后,菊花瓣落了一地。苏轼看到满地黄花之后,惊讶不已,半晌说不出话来。此时苏东坡才明白王安石让他到黄州任职的真意,原来是让他来看菊花的。后来苏轼和王安石再聚的时候,专门因为错改诗歌事道歉, 王安石笑着说:“你没看见过菊花落瓣,不怪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