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史钩沉】书香世家王福庵

 独孤式 2017-02-02

与叶为铭的紫城巷宅院有一巷之隔的王定叔是王福庵的三哥,叶家十八世德征公(西楣)的长女婿,按叶家辈分算起来,叶为铭应喊他姑父。这样算,虽然王福庵小叶为铭7岁,却比他高一辈。因为这一层关系,王福庵亦同叶家来往较多,常与叶为铭、叶希明切磋艺事。


王福庵(1880—1960),初名寿祺,字维季,另有许多字号,如福盦、禔、持墨、印佣、石奴、印侣、屈瓠、锄石农、微几、罗刹江氏、福庵居士等,斋名有春住楼、麋研斋等。


王家为武林书香门第,世居仁和。王福庵的祖父王言为嘉庆戊寅举人。王福庵的父亲是清末钱塘书法、篆刻家,教育家王同伯。


王同伯(1839—1903),字同,号肖兰,晚号吕庐。为清同治丁卯举人,光绪丁丑进士,曾授刑部福建、江西司主事。后无意仕途而留心学术,辞官归养教书,以著书教育自娱,曾历主梅青、龟山、塘栖栖溪讲舍,慈湖书院,又曾任诂经精舍监院。光绪十九年(1893)任紫阳书院山长,至二十八年(1902)奉清政府令改设仁和县学堂,任学堂总理。其间,以紫阳书院教学为最久。

王同伯书法“惜食·求名”联


王同伯娴熟杭郡历史掌故,雅好罗致碑帖,所藏汉魏六朝金石文字,均系全张拓片,未经装治藉以保持原状,其收集金石文字之癖好,大有独树一帜之意,圈内影响很大。“又喜在所藏碑帖中衬纸阐明收罗经历及其精髓,既详且备,使人传颂而折服不已。”著名国学大师罗振玉有一年来杭州时慕名寻王同伯,曾一起参观杭州府学藏《南宋太学石经》及多处碑刻。据说,罗振玉形容这次杭州之行,“为平生癖金石铭刻之始”。王同伯文采兼备,著有《杭州三书院纪略》五卷、《杭郡麈谈》四册,辑有《塘栖志》20卷、《武林风俗记》。王同伯工诗文,善刻印,尤擅篆隶及文字学。他的书法崇尚汉魏,在杭州颇有名气,有“同伯体”之称。他又是一个蔼然学者,杭州西溪风木庵,是丁氏家刻书籍庋藏的地方,曾悬有王同伯的题联,文采飞扬:“儒为戏,生旦净丑外副末,呼十门脚色,同拜一堂,重道尊师大排场,看破世情都是戏;学而优,五六工尺上四合,添两字凡乙,共成七调,唱余和汝小伎俩,即论文行亦兼优。”


王同伯与丁丙为同时代人,两人相知熟稔。王同伯于清光绪八年(1882)五月至十四年(1888),协助丁丙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出力颇多。所作《文澜阁补书记》为详述丁丙护书、补抄的重要文献。文澜阁重建后,又曾任第一任书阁董事(相当于馆长),故他也是重建文澜阁的功臣之一。


王福庵的大哥王寿抟(1857—1925),字子庆,号南庵。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曾署理江西奉新县知县,民国三年署理丰城县知县。光绪十四年(1888)至十七年(1891)间曾任文澜阁书库董事。

王寿抟书法


王福庵的三哥王绮(1874—1920),原名寿保,一名绶,字定叔,号陶庵。王定叔曾做过县官,后辞官归乡为仁和县学堂总理,有志承继家学,喜欢饮酒吟诗,更是用心收藏金石碑帖,其藏之数有干蛊之誉,尤以隋唐墓志全张原拓之精之稀为世人称臣,多为市上不易求之,每种首有其藏印及原跋题记。王定叔用二间厢房专门贮藏,内置36个大木箱,皆装满碑帖及古书。著有《杭州师范学堂展览书画经眼录》、《百梅庵全韵梅花诗》等。王定叔工书,写墨梅得金农法,偶亦刻印。王定叔居紫城巷6号,叶为铭住9号,一巷之隔。


王福庵自幼随父亲在紫阳书院读书,喜爱训诂、词章、金石、书画之学,受家庭影响,耳濡目染,得王氏书法精辟,12岁起便弄翰奏刀,虽其父恐其学业“惧于荒落,每诃责之”,而王福庵“性近嗜深,未能恝置”,潜心金石文字,以书法篆刻有声于时。“十三四岁即能搜求名人刻印,至弱冠已得精而佳者数百方,拓为《福庵藏印》16卷,故所刻印章皆有师承,能兼各家之长,近益研究小学不尚时趋。”光绪晚期他进学为秀才,后习数学兼土木工程之类,任教于钱塘学堂。历多年演习,其书法功底非凡,尤精于篆隶。举凡甲骨、金文、猎碣、玉箸、秦权、诏板、汉碑额诸体无所不能,特别是小篆,结体典雅朴茂,用笔遒劲馨逸,其以小篆笔法写大篆书体,节涩不滑,刚柔相济,错落有致,笔墨雅韵,别有一番韵味。王福庵隶书取法汉碑,参以篆笔,故蚕头蓄敛,燕尾不露,苍古外观,隽秀内蕴,耐人寻味。尤其治印,切刀沉雄,豪迈劲锐,行刀似笔,婉约秀美,深得浙派精髓。其所篆《说文部目》、《麋研斋作篆通假》,向来为行家推崇。

待秋绘《王福庵肖像图》


文武之道,授学以兴。王福庵注重传授,门徒四方,如吴朴堂、顿立夫、韩登安、徐慕熙、江成之等,皆蓝于秦汉,绵延浙派的一代大家,这也是他声名远扬,有别于另外几位西泠印社创始人的显眼之处。


当丁辅之、叶为铭等人时常相聚人倚楼,雅趣名印,镌刻碑版,集印结谱的时候,弱冠之年的王福庵那时正在曲院风荷旁的泉校教书,与人倚楼相距咫尺,执教之余,便常常沿着曲院风荷小道越西泠桥在人倚楼里一起挥毫泼墨,研求书法绘事,将家藏旧印、名印携来共赏,切磋印艺。王福庵一到,人倚楼便热闹了许多,很远都能闻到欢快的笑声。


王福庵的儒雅和学识令同道羡慕,诗书画印,渐显功底,他犹如一个年少有成的“学者”,在学术和艺术上崭露头角的“小知识分子”。丁辅之有诗称赞他:“运笔专研十四篇,莫将微技消前贤。好奇更有王都尉,中稳多从小印传。”

王福庵书法作品


王福庵做事沉稳,不事张扬,以印中取乐。所以他的字号中,一是多取用“福”、“祺”、“禔”字,取意顺利、吉祥、平安。“禔”是古老汉字,《说文》:“禔,安也。”“禔福”就是福安之意。“禔”或许是“平安福”的源头,《易》曰:“禔既平”;从前清朝各大对外府衙的大门多悬挂“中外禔福”的匾额,用意很明了。王福庵以“禔”作字号,看得出,求安求顺是他为人处事的追求。二是多以印佣、石奴、印侣、锄石农自称,表明了他与金石篆刻为伍的刻骨铭心的信念。


“印奴”王福庵因为自幼喜爱篆刻,幼学便寻访名家刻印,弱冠便活跃在印人文化圈,家学渊源使他获得良好的基础教育,而常聚的印人文化圈又让他在篆刻艺术上获益匪浅。在那些相聚的时光里,人倚楼在他眼里,雅趣名印,镌刻碑版,集印结谱,不啻是无限美好的精神享受。








责任编辑:朱小雨、易晔







您的转发与点赞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