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泉青瓷:哥窑篇

 闲情偶的 2017-02-05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之一,龙泉哥窑烧制年代的上限时间为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哥窑与弟窑在龙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大窑、溪口等地窑址周边的村民则更直截了当称哥窑为“铁骨”或“官窑器”,中国陶瓷考古之父陈万里先生则形象的称其为“夹心饼干”。龙泉哥窑的胎色有黑褐、深灰、青灰等,深浅不一,釉色粉青、天青、青灰、青褐等多姿多彩,纹片纯自然千姿百态,使人对大自然的美感浮想联翩。紫口铁足,有的是铁口铁足,更有的是紫口紫足。龙泉哥窑主要用垫饼支烧,亦有少量用支钉支烧。
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记载:“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瓷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此外,清乾隆皇帝曾写下十首赞颂哥窑瓷器的诗篇,其中《粉青葵瓣口盘》一诗中曰:“色暗纹彰质未经,哥窑因此得称名。”另一首《曝书亭集砚铭》赞道:“从台澄泥邺官瓦,未若哥窑古而雅。绿如春波停不泻,以石为之出其下。”因此,哥窑制品历来受到皇室、官宦、文人雅客、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


哥窑窑址分布于大窑(琉田)村的杉树连、岙口亭后、大塆、瓦窑坑、大墓林、水筒头、山头埕、乌窑、学堂后、新亭、叶坞底,溪口村的瓦窑垟、傀儡塆、大磨坑边,上墩(墩头)村的棉田、金罐,泉坑村的乌窑岭、茶塆,梅三村的瓦窑路等地。

大窑龙泉窑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起步较早,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陈万里先生,曾先后8次对龙泉窑遗址进行了调查,著有《调查龙泉青瓷报告》、《龙泉青瓷的初步调查》、《瓷器与浙江》等,成为中国古陶瓷考古的先驱者。正式的考古发掘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龙泉窑调查发掘组,对龙泉南区古代瓷窑进行了调查,并对大窑和金村两个地方数处窑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和试掘,通过地层叠压关系初步了解了龙泉窑主要的发展脉络,基本理清了龙泉窑自宋至元的历史流变过程。
2010~201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溪口瓦窑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表明,瓦窑垟遗址实际上有两处窑址构成,其中一处窑址仅在南宋时期烧造,虽然信息不全,但至少是可以说兼烧黑胎青瓷;另一处窑址元代的两条叠压窑炉打破了南宋的两条叠压窑炉,并在南宋的窑炉中找到了足以断代的黑胎青瓷。同年11月,对小梅瓦窑路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瓦窑路窑址则是目前发现唯一专烧黑胎产品的窑址,为哥窑找到了生产地。

2012年11月8-9日,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泉青瓷博物馆主办的“2012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在龙泉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是在龙泉窑2010年以来溪口瓦窑垟、小梅瓦窑路等生产黑胎产品窑址的考古发掘以及大窑调查取得重大成果基础上召开的。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福建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泉青瓷博物馆等的20多位专家参加了本次论证。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听取了龙泉窑址考古队针对近几年来龙泉黑胎产品调查发掘情况的汇报,实地考察瓦窑垟、瓦窑路、大窑等窑址的考古现场并观摩了考古出土及馆藏的龙泉窑黑胎青瓷标本精品。围绕龙泉窑的黑胎青瓷产品年代、宋代哥窑产地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证。经过两天的分析论证,专家们达成以下共识:

一是龙泉黑胎青瓷考古取得重大成果。经过近几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初步查明生产黑胎青瓷的窑址除溪口、大窑地区外,又发现了几乎纯烧黑胎产品的瓦窑路窑址,这是一个全新的地点,生产包括尊、觚、簋等在内的礼器类产品,清理了包括窑炉、灰坑在内的重要遗迹。无论是溪口还是小梅等地的产品,其基本特征为:时代基本集中在宋代,黑胎、紫口铁足、胎骨厚薄不一;青色釉,深浅不一,开片纹,片纹亦大小不一,粉青釉器物数量较少,质量明显更佳。二是文献记载的哥窑在龙泉。关于哥窑产地,绝大多数文献都是围绕着龙泉展开的:如《春风堂随笔》“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景德镇陶录》“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仅个别文献认为“官、哥二窑,宋时烧之凤凰山下”。龙泉地区有大量哥窑的传说,包括社戏的表演、庙宇的祭祀等;近现代多数古陶瓷研究专家包括科技界也赞同宋代哥窑在龙泉的观点。综合明清两代的主要文献,凡明确指出哥窑年代的文献均指向宋代。有关考古发现的龙泉黑胎青瓷产品特征:黑胎、紫口铁足、胎骨厚薄不一;青色釉,深浅不一,开片呈浅白断纹。经过专家的认真讨论,初步认定这些特征与文献记载的哥窑作品相吻合。

“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的成功召开,解开了“哥窑”谜团,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对哥窑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大维德基金会所藏龙泉瓷器

历代龙泉窑瓷器赏析

雅玩 | 龙泉窑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龙泉旅游(龙泉市文化旅游委员会旗下)如涉及到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同行转载请署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