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哥窑的新发现》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6-01

哥窑的新发现

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中,哥窑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的重视和关注,但哥窑的研究却是迷雾重重。由于缺乏宋元时期文献,且后代文献记载常是一鳞半爪,有的还相互矛盾,致使哥窑面目扑朔迷离。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据此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无法与文献记载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关于哥窑的特征一直是众说纷纭,哥窑还有了文献哥窑与传世哥窑之分。

传世哥窑瓷器数量不多,大多源自清宫旧藏,现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数量最多。传世哥窑器胎体厚薄不同,胎质又分为瓷胎和砂胎,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有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器形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质地优良,做工精细,釉面滋润,多有缩釉小坑,开有不规则的细纹片,有的或部分纹片呈黄、黑二色,俗称“金丝铁钱”,烧造时大部分在器底用支钉支烧。

追根溯源,对哥窑的认识产生如此多的分歧,在于学者对古代文献的梳理和解读各取所需、没有全面系统地分析研读,以及对传世哥窑产品特征的误读。故研究哥窑,有必要从梳理古代文献开始,以期弄清哥窑的真相。

长兴墓葬出土哥窑贯耳瓶


明清文献记载中的哥窑

尽管哥窑被归为宋五大名窑之列,但关于哥窑的记载却并不见于宋代文献,元代始有“哥哥洞窑”和“哥哥窑”之谓①,“哥窑”之称则主要见于明清文献。

有关哥窑的明清文献中,最早的是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随后是《宣德鼎彝谱》。有关哥窑记载的大量出现是在嘉靖中后期,即公元16世纪中叶前后,这与明代以后古玩商品化的大背景有关。明代晚期(约当1582年到明亡)对哥窑的认识与嘉靖年间并无大的出入。至清代,开始形成有关陶瓷方面的专著,但有关哥窑的记载多沿袭嘉万年间形成的认识而陈陈相因,变化不大。

虽然文献记载比较简单,往往只是一鳞半爪,但前人对于哥窑的时代、烧造地点、产品特征等的认识,都包含在这些文献中,是我们揭开哥窑之谜的重要参考。

……

(元)孔齐撰,庄敏、顾新点校:《至正直记》,卷之四“窑器不足珍”条“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这是明代以前涉及哥窑的唯一的文献。



2 现代学者对哥窑的认识

第一节 民国人眼中的哥窑

一、民国时期的龙泉窑研究

1.民国时期对哥窑认识的混乱

从清晚期到民国初年,古陶瓷的研究依然承袭着金石学的传统。同时,随着古玩业的日渐兴旺,开始形成了一种基于实物与古董交易的整理陶瓷器知识的方法,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些与古玩密切相关的瓷学著作,如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刘子芬的《竹园陶说》、邵蛰民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赵汝珍的《古玩指南》等等。这些著作往往受作者所见实物的影响较大,侧重于鉴赏评价,虽有偏颇之处但还是较能体现当时人的观点及看法。

……

第二节 1949年至今对哥窑的认识

1949年以后是哥窑问题的大讨论时期,争论主要集中在哥窑的产地、传世哥窑的时代等问题上。

一、窑产地问题的讨论

产地问题是有关哥窑问题中讨论最多、辩争最为激烈的,诸家自成一说,其观点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认为哥窑在龙泉;第二种观点认为哥窑不在龙泉;第三种观点认为哥窑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概念,根本不存在。

……



现代科学技术测试视野下的哥窑

关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哥窑进行的测试,始于20世纪60年代,周仁对由故宫博物院提供的被认为是传世哥窑瓷的标本与浙江龙泉黑胎青釉瓷、白胎青釉瓷以及景德镇仿哥窑瓷标本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传世哥窑’不在龙泉烧造之说是可以接受的,龙泉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正统的哥窑,这种说法也是有相当根据的”。

“传世宋哥窑在好多方面都和景德镇的同类型作品比较接近,而和龙泉黑胎青瓷则很少共同之处”,因而“传世宋哥窑很可能是宋以后景德镇所烧造的”。这里有几层意思:首先,把哥窑与传世哥窑进行了区分,哥窑在龙泉,但传世哥窑可能在景德镇;第二,哥窑根据文献记载是宋代的,而传世哥窑是宋以后的;第三,用于测试的标本虽然是由故宫博物院提供的,但是从民间购得的瓷片标本,且仅有一块;第四,这块标本是作为“传世哥窑”的代表来对待的;第五,测试数据只有一个。用这样一块本身有许多疑问的标本来判定这样一个重大事件,进而得出‘传世哥窑’不在龙泉烧造之说,似乎不是那么严谨。当然,这是受当时条件所限,不能苛求。

……



窑址考古成果

龙泉窑是中国瓷业史上最重要的窑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青瓷近千年生产达到高峰的典型代表。龙泉窑主要由龙泉南区和龙泉东区两大区块组成,南区产品主要供应宫廷和贵族,东区产品则主要流向普通民众和外销。

第一节 龙泉窑历年的考古工作

尽管龙泉窑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民国时期的盗掘活动猖獗,但除了陈万里先生等早期以踏查为主要方式进行的田野调查以外,真正科学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并不是很多,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1959-1960年对龙泉南区的考古调查与发掘。

……

第二节 20世纪龙泉黑胎青瓷的考古发现

龙泉黑胎青瓷在窑址中的最早发现,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徐渊若《哥窑与弟窑》中的记载:“溪口墩头方面之哥窑,过去无人注意。至民二十八年十月间,有江西客商章九堤、王少泉等前来采购,始认真开掘。遂知有铁骨、铁沙底、铜边、铁足等区别。据邑人吴文苑氏谈:溪口之旧窑址,上层均系普通之龙泉窑,三十年秋,更发掘而下,始发现现时之薄胎铁骨云。”②

此外,陈万里先生在1949年以前七下龙泉,他在《中国青瓷史略》中也提到黑胎青瓷的发现:“碎片以及整件遗物的发现,是在抗战期间(公元一九三九年前后),地点在龙泉大窑的坳底以及溪口乡的墩头两处。碎片约在两丈左右的深土里,黑胎骨,大抵很薄,墩头的更胜于坳底,因此以往认为有断纹的东西是笨重的,实际上并不如此。”这些龙泉黑胎青瓷“已往文献未经记载, 这是最近十余年来的新发现”。③

这些出土的龙泉黑胎青瓷,当时都被认作哥窑的产品。

……

徐渊若:《哥窑与弟窑》,百通(香港)出版社,2001年。

陈万里:《中国青瓷史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文中所提到的“坳底”即现在的底,位于大窑村北;“墩头”村现改名为下墩村,位于溪口东北,“墩头”所出黑胎青瓷即瓦窑出土。



哥窑的新发现

第一节 瓦窑垟窑址的发掘

说到龙泉黑胎青瓷,人们马上会想到瓦窑垟窑址,而在讨论龙泉黑胎青瓷或者哥窑时,也都把瓦窑垟窑址作为典型的窑址来对待。

瓦窑垟窑址位于龙泉市查田镇溪口村瓦窑垟。溪口村距龙泉市区约29千米,村西北的八宝山海拔1200米,浙江S54省道从村中穿过,瓯江上游的龙泉溪流经村北,水陆交通便利。窑址分布在村北约1.5千米的谷下坑至上墩(墩头)村西北一带,海拔275-335米。山势整体较低缓,东南较为陡峭。在狭长的山谷地带,南窖溪自西而来,流经上墩村,再经瓦窑垟、夫人殿塆流入瓯江上游的龙泉溪,故名“溪口”。

……

第二节 小梅瓦窑路窑址的新发现

除了生产龙泉黑胎青瓷的典型窑址溪口瓦窑垟窑址, 我们在小梅镇瓦窑路窑址也发现了黑胎类产品。

2011年国庆节期间小梅瓦窑路窑址的局部发掘,为龙泉窑黑胎青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在一个3米x2.5米、深仅0.4米的探方中,出土了200余件可复原的黑胎青釉瓷器,并且有较多的匣钵、支垫具、窑塞、火照等出土。

这些瓷器的胎壁很薄,釉质多玻化,釉层不厚,而且开有细碎片纹,片纹纹地多呈灰黄色或灰白色条纹状,和我们常见的开片青瓷风格相差较大。器形十分丰富,在这200余件器物中就有14类20多种器形,有“河滨遗范”葵口碗、八角碗、菱口盏、盖杯、把杯、多角折腹盘、菱口折腹盘、葵口碟、折沿洗、盖罐、鸟食罐、胆瓶、纸槌瓶、盘口瓶、鬲式炉、带盖粉盒、觚、尊等。未发现同类器形风格的白胎青瓷。

……



哥窑的新认识

第一节 传世哥窑

研究哥窑,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到“传世哥窑”。

要对哥窑做出相对合理的解释,首先需要将哥窑与传世哥窑器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待,这是解决哥窑问题的关键。1949年以后之所以对哥窑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一个重要原因是把传世哥窑混同于哥窑,将“传世哥窑”认定为“哥窑”的标准器。

……

第二节 金丝铁线不是哥窑的特征

要确定哪些是哥窑,就要看哪些器物具有哥窑特征,首先需要明确,“金丝铁线”不是哥窑的特征,而只是传世哥窑的部分特征。

……

第三节 龙泉黑胎青瓷是文献中的哥窑之考证

单一色细开片的作品才是哥窑真正的面貌,所谓“鱼子纹”“白圾碎”等名称,说的就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单一色细开片作品。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古代文献关于哥窑器物的描写,还原哥窑特征如下:

① 时代:宋

《宣德鼎彝谱》:“仿宋哥窑款式”;

《弇州四部稿・说部・宛委余编》:“宋时……故曰哥窑”;

……


书  名

哥窑的新发现

定  价(元)

88.00

著  者

沈岳明  郑建明

出版日期

2018年10月

责任编辑

谷艳雪  王媛

ISBN

978-7-5010-4501-3

文物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哥窑的新发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