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气化论》精选

 山水知音7 2017-02-07
一、中医气的概念
1、气的概念源于古代哲学,气是万物始生之源,世界万物皆由元气形成。气是物质的同义词。元气即元阴元阳之气,阴阳二气。
2、人身之气是多种活性物质的统称,不是最小的单一的物质粒子。
3、“有形”精血津液等阴气是物质,“无形”动气和少火之气等阳气也是物质。
4、功能或能量的本质都是物质,功能是人体活性物质存在的体现,能量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状态和方式。

二、中医气的分类
(一)按性质分
1、正气----属广义之气,常简称为气。
1、1、阴气----精血津液之气。它们具有濡养,凉润作用,主降、入、敛、合、纳、静、藏,潜等作用。
1、2、阳气----动气(狭义之气,也简称叫气)、少火之气。它们具有推动,温煦作用,主升、出、散、开、宣、动、化等作用。
2、邪气----六淫,滞气,逆气,瘀血,痰饮等。
(二)按“部位”分
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三焦之气,官窍之气等,它们各自由所在“部位”的阴阳之气组成。 三、中医气化
中医气化的定义:气化是阴阳之气运行、化生、温煦凉润等功能及其对邪气发生反应等作用的高度概括。此即广义的阴阳气化。狭义的气化则单指阳气的气化。
气化作用的方式:
1、调畅气机——升降、出入、敛散、开合、纳宣、动静、藏化等,气机和利为常。
2、温化与凉润。
3、阴阳互根,阴阳相济,生生不息。
4、阴平阳秘,抗御邪气。
四、气化论辨证程序步骤规范
气化论辨证就是正气虚或/和邪气实辨证。它可以统领中医全部辨证,使各种辨证方法得到统一。
气化论辨证程序步骤规范如下:
1、病证是正气虚或/和邪气实?
正气虚者属阴虚、阳虚、气虚(动气虚)、血虚(血气虚)、精少、营虚、津亏?
邪气实者属风、寒、热(火、温、暑、燥、戾气)、水湿、痰饮、瘀血、滞气、逆气?邪气来自外感或内生,或内外合邪?
2、虚实在何处?在表里、在六经、在营卫、在三焦、在经络、在脏腑或在某个局部。
3、正气和邪气的胜负和真假,正邪二者谁强谁弱,何多何少?哪方是主要的?虚实谁真谁假,哪个是本质的,是“至虚有盛候”,还是“大实有羸状”?
任何病证,只要按照上述三个程序步骤,进行辨证分析,一一作出回答,定能得出全面完整准确的辨证证型。由上可见,虚实才是辨证的真正总纲,中医的所有辨证都无外是气化论辨证。
五、中医治疗总则
“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这就是泻其邪气之实,补其正气之虚,令真气得安,邪气消亡,从而使阴阳失调重归平衡,阴平阳秘,气化和利,恢复健康。
张景岳称泻其邪气,安其正气的一切治法均为“调气”,他说:“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如邪气在表,散即调也;邪气在里,行即调也;实邪壅滞,泻即调也;虚羸困惫,补即调也。由是类推,则凡寒之、热之、温之、清之、升之、降之……正者正之,假者反之,必清必净,各安其气,则无病不除,是皆调气之大法也”。总之临床施治的基本法则,就是泻其邪气之实,补其正气之虚等调气之法,这就是中医气化论的治疗总则。

六、结论
中医生理在于,气化和利,阴平阳秘。病理在于,气化失和,阴阳不调。辨证在于正气虚或/和邪气实。治则在于“调气”,泻其邪气之实,补其正气之虚,令真气得安,邪气消亡,从而使阴阳失调,重归平衡,阴平阳秘,气化和利。
由此可以结论:中医理论体系是论述【正气和邪气相争的广义阴阳气化论】,这是中医理论的本质核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