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参阅资料选辑

 快乐云海 2017-02-09

诗词参阅资料选辑目录


诗词鉴赏要诀

古体诗和现代诗的优劣

古诗词句子集锦

关于律诗的对仗

千古名句和流行的诗词歌赋

关于梅花的诗词

诗词鉴赏要诀丨

一、边塞诗词鉴赏要诀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

边塞诗词的创作形式大多为古风(考虑到高考命题使用长篇古风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数量较少。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题时,应掌握如下几把打开通往凯旋门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第二把钥匙是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第三把钥匙是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二、怀古诗词鉴赏要诀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因为诗涉历史,所以在鉴赏时难度较大,对于中学生而言,不掌握一定的鉴赏诀窍,回答起问题来肯定会搔首踟蹰,不知从和何说起,怎样落笔。本文就此做一点粗略的探析,以拨开疑云,启发思迪,打开解题通道。

在鉴赏时首先要懂得怀古诗词与史书和史论之间的区别。

其次,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其三要学会点比较鉴赏,这不但对领会作者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提高鉴赏能力也很有好处。

第四要掌握一点怎样区分怀古诗词艺术水准高下的要诀。

最后一点要知人明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以便感悟诗情,这对咏史诗词尤其重要。


三、写景诗词鉴赏要诀

2002年高考诗词鉴赏题考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的这首绝句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从题材的分类上看,属于'乡思'类。这类诗词明年在高考试卷中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不太大,我们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题材的诗词上。这篇文章就先结合创作方法谈一谈'写景'类诗词的鉴赏要诀,为高三迎考师生抛砖引玉。

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写景诗词时首先要缘景明情,紧紧抓住'情'这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解题,才算进入解题的大门。

但仅仅入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登堂入室。

一是要领会诗的主题,了解诗人的立意。

二是要从结构上将写景诗词看作是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

三是要学会对古人写诗填词时炼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做深入浅出的分析。

四是要领会修辞手法在写景诗词中的作用,比喻、夸张是最为常见的,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就不多谈了,较难掌握的是拟人,'看似寻常最奇崛'。

五是要弄清写景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

四、赠别诗词鉴赏要诀

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 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这一点也很重要。

领悟并背诵一些赠别诗词的名句可触类旁通,有助于深入领会同类诗词。

五、乡思诗词鉴赏要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执着而又殷切之情。就是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可车载斗量。在唐宋诗词中,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依然能激发读者强烈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愫。2002年高考诗词鉴赏问答题所考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绝句,也是属于这一类。要回答好这类诗词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也是完全适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这类诗词的特有景象。

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 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 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在梦中却很容易实现,'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杜甫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火连年不断之时,人民是多么盼望得到家中亲人的信息,因此,诗人认为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万金',这一千古名句不但抒发了杜甫对亲人的殷切思念之情,而且把国恨家愁抒发得淋漓尽致,把忧国忧之民之情表达得十分充分。

把乡思之情放在节日这一特殊日子里写,可以表达得更为强烈,这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王维有千古传诵且富有哲理的名句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自然也是身在异乡的天涯羁旅最想家的时候,王维的一个'倍'字道出了为什么诗人们喜欢把写乡思诗词的背景放在节日的奥妙。

懂得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是深入领悟乡思诗词的一大关键。那么,什么叫做'以超极表至极'呢?说简单一点,就是诗人把所要表达的感情推到了极点之后,并不就此打住,而是又往前推进了一步,超过了极点。

六、咏物诗词鉴赏要诀

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

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

其次,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

其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

其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

第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

 七、喻理诗词鉴赏要诀

中华诗词一般都以抒情为主,写景、叙事为辅,而在诗词中阐明道理往往遭人非议,宋人严羽就认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十分错误的。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也曾指出:'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不尽然',同时他还指出:'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其实,沈德潜的看法还不够完整,诗词中的说理也不全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有的诗人通过描写景物以喻理,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的诗人通过抒情来说理,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然,也可以通过议论来说理,只是诗词中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来表达的,如杜甫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判断一首诗或一联诗是否喻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与判断咏物诗词是否有寄托差不多,都要潜心思索,仔细分析,切不可穿凿附会。而使用辩证法来分析,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下面就介绍一些说理诗词鉴赏的要诀,以期提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

首先要学会判断一首或一联说理诗是否是诗。

其次要懂得诗中喻理常用的几种方法。这一问题在开篇中已经提及,再做点扼要的说明:鉴赏任何一类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对,答起题来弄不好就会砸锅,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下面就分条加以阐述:

1.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

2.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

3.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

其三是要学会'想诗'。

其四是要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运用到对哲理的分析中去。


古体诗和现代诗的优劣


应该说各有千秋古体诗

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张籍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近体诗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现代诗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特点

* 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现代诗潮的十大流派

* 现实主义

* 唯美主义

* 象征主义

* 新浪漫主义

* 意象主义

* 未来主义

* 表现主义

* 超现实主义

* 后现代主义

* 具体主义

现代诗的发展

中国现代诗也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 中国现代诗歌: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

* 中国当代诗歌: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古诗词句子集锦


,一、四季景物类

1、绘春

①春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

②春雨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宋· 徐俯《春游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③春色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唐·杜甫《登楼》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唐王驾《春晴》

④春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⑤春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⑥春物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王维《相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⑦其它带'春'字的诗句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宋·张栻《立春偶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唐·李白《月下独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唐·刘长卿《饯别五十一南渡》

2、绘秋

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唐·刘禹锡《秋风引》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 ·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宋·辛弃疾《昭君怨》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元·黄庚《江村即事》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二、花鸟虫鱼类

1、绘花

①不带'花'字的诗句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勉《墨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②带'花'字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唐·李白《月下独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唐·杜甫《登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宋·苏轼《浣溪沙》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宋·李清照《如梦令》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唐·韩翃《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唐·李白《赠孟浩然》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飞花。——唐·陆畅《惊雪》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虞美人》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杜秋娘《金缕衣》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唐·李白《清白调》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宋·苏轼《春霄》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唐·张谓《早梅》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王维《鸟鸣涧》

不是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唐·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

桃花一树鱼三尺,不醉月明船不归。——明陈继儒《春日雨霁泛舟》

桃花流水突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唐李白 《山中答问》

2、绘鸟

①不带'鸟'字的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独步江畔寻芳》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宋·徐俯《春游湖》

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宋·徐元杰《湖上》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宋·王令《送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唐·杜甫《旅夜书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一)》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跟散作九秋蓬。——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秋思》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唐·刘长卿《送上人》

独立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枝啼。——宋·叶绍翁《西溪》

②带'鸟'字的诗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唐·杜甫《望岳》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

3、绘虫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宋·乐雷发《秋日行村路》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马寅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清·黄景仁《杂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月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清·朱景素《樵夫词》

未悉前头花好否,且令蜂蝶作前驱。——宋·杨万里《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园》

南窗一枕睡初觉,蝴蝶满园如雪飞。——明·华幼武《睡起》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对酒》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都绕画檐无个事,自携团扇扑黄蜂。——宋·杨万里《登度雪台下临桃李径》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维《鸟鸣涧》

4、绘鱼

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元·宋禧《即事》

竟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清·朱凤翔《村处闲吟》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三、江河湖海类(含水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唐·韩翃《送僧归日本》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唐·钱起《饯别王十一南游》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忆江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唐·杜甫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唐·李白《送友人》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绘月类(带“月”字的诗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宋·岳飞《池州翠微亭》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唐·王维《酬张少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行人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
溪云初起月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五、咏雪类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唐·白居易《卖炭翁》
千里黄云白日曛,被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宋·卢梅坡《雪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唐·崔涂《除夜有怀》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唐·卢纶《送李端》
六、梅荷竹菊类
1、咏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勉《墨梅》
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汤·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香。——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红梅不屈服,处处立风雪。——陈毅《红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唐·张渭《早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宋·王安石《梅花》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
森林旧有高人隐,寻到梅花却系船。——明·马一龙《新丰夜泊》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和靖《梅花》
并眼看人殊草草,隔林迢递见梅花。——宋·刘克庄《岁晚书事》
诗客清晨冲雨入,梅花一夜为君开。——宋杨万里《送简寿王主薄之官临桂》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咏荷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荷叶罗群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宋·李清照《如梦令》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清·刘鹗《老残游记》
出于你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咏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名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晓。——唐·刘长卿《听琴》
竹摇清影罩幽窗,日暮倚修竹。——唐·杜甫《佳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唐·王维《山居秋暝》
道院庭宇静,苔色连深竹。——唐·柳宗元《晨清超师读禅经》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宋·苏轼《初到黄州》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宋·欧阳修《玉楼春》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唐·王维《竹里馆》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人》
荷变弄水一身香,竹里招风满扇凉。——宋·杨万里《青坐池亭》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宋·周邦彦《浣溪沙》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清·郑板桥《书竹呈包括》
4、咏菊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唐·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陈毅《秋菊》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唐·黄巢《咏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春兰兮秋菊,常务绝兮终古。——战国·屈原《离骚》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宋·王安石《残菊》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唐·黄庭坚《鹧鸪天》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
七、治国修身明志类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孟子》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战国·左丘明《左传》
合抱之木,步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论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我生也有涯,而知无涯。——庄周《庄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荀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资治通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宋苏轼《浣溪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晋·陶渊明《咏贫士七首》

关于律诗的对仗

张得良

一、什么叫对仗

格律诗要求对仗。什么叫对仗?王力先生有如下说法:'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干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 。'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

根据王力先生的这些论述可以进一步得出如下观点:律诗中的'对仗'和一般的'对偶'并不完全等同。作为修辞手段的'对偶',它在形式的要求只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其实用的范围包括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格律诗中的'对仗'则是对偶在诗词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它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即成对诗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要相等,结构要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押韵的限制,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从概念种属关系上说,'对偶'是种,'对仗'是属。对仗是特殊意义上的对偶,他主要运用于格律诗(律诗、绝句、词、小令)和对联中。格律诗中使用对仗的表现手法,不仅使诗词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而且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二、律诗中对仗的位置

广义地说,我国的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和词曲。绝句对对仗没有要求,对也可以,不对也可以。词和曲的对仗因词牌或曲牌不同而有所不同。律诗(包括五律、七律和排律)对对仗有统一的要求:即除去首联和尾联外,原则上都要求对仗。这里主要讲最常见的五律、七律的对仗结构。五律和七律,每首八句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以中间两联对仗为原则,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这就是说,颔颈两联对仗是基本的。三联对仗、四联全对仗,也是允许的。

纵观古人所认定为律诗的,颔、颈两联对仗的最多。但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的也不少。颔联、颈联、尾联三联对仗以及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对仗的也不是个别的。

除这几种情况外,也有几种特殊的情况。

一种是首联对仗而颔联不对仗。如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又如李白《挂席江山待月有怀》:'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同游。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杜甫的《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象嚬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这几首都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评论家称之为'偷春体'或'偷春格'。如宋魏庆之撰的《诗人玉屑》中说:'其法颔联虽不拘对偶,疑非声律;然破题已对矣。谓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吴乔在《围炉诗话》里也说:'律诗所谓'偷春格'者,首联对次联不对也'。

再一种是四联中只有一联对仗的。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如李白《塞下曲》(第一首):'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王维《送岐州源长史归》:'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 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 征西旧旌节,从此向河源' 。元稹《归田》:'陶君三十七,挂绶出都门。 我亦今年去,商山淅岸村。冬修方丈室,春种桔槔园。 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 。 还有贾岛的《下第》:'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 诗评家称这种首联、颌联都不用对仗,直到颈联才出现对仗的诗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见《诗人玉屑 ·'诗体下'》)。

上述各种对仗格局中,以颔、颈两联对仗为正格,其余都可以算变格。后两种唐以后比较少见。

有没有四联都不对仗的律诗呢?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指出:'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他举出三例。一是孟浩然的《舟中晓望》:'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再一是孟浩然的《洛中送奚三还扬州》:'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予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还有一首是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唐诗三百首详析》五律篇最后一首是僧浩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也是八句都不对仗。为什么这种无对仗的诗也被视为律诗呢?大概是因为它'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王琦注引明赵宧光语)。喻守真在评《寻陆鸿渐不遇》时就说:'这是一首不讲对偶的诗,但是细读它的音调仍旧合律,所以归入于律诗不入于古诗'。不过他也说:'既称律诗其中二联必须要对,偶一为之则可,否则律诗不对,未免取巧'。

三、对仗的种类

关于对仗的种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本人比较欣赏,王佐邦先生在《诗词津梁》中的分类方法。按工整程度来讲,一般分为工对与宽对。按出句与对句的关系来分,对仗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按调字遣词的方法,对仗有借对、就句对、掉字对、迭字对、双声迭韵对、隔句对、错综对和结构特殊的虚词对。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工对和宽对,流水对、错综对和比较特殊的数目对、颜色对与方位对。至于其他偏重调字遣词技巧的对仗,就从略了。

(一)工对与宽对。

关于工对与宽对的理解不尽一致。如有的资料说工对'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虚词对虚词。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也有的说'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这样的提法至少有两点模糊。第一,词类和词性的关系。说工对是同类词相对,举的例子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虚词对虚词。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这词性又是什么第二,'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是否认为宽对不包括全对的呢?这半对与全对又指的是什么呢?

工对宽对之分是按对仗的工整的程度来分的。那么工整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呢?对仗的工整程度主要表现在词类、结构、节奏以及平仄等方面。首先是对仗的词类。

王力教授认为'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关于词的分类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词性,二是门类。词性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虚词等等。门类则指同一性质的词的进一步分类。如同是名词又可再分为天文 、地理、时令 、植物、动物 等等门类。

王力的《汉语诗律学》依照传统的说法,把对仗常用的词分为十一类二十一门。第一类:天文门、时令门;第二类:地理门、宫室门;第三类:器物门、衣饰门、饮食门;第四类:文具门(包括文人用品)、文学门;第五类:草木花果门、鸟兽虫鱼门;第六类:形体门、人事门;第七类:人伦门、代名对;第八类: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干支对;第九类:人名、地名;第十类:同义词连用、反义词连用、连绵词、重叠词语;第十一类:副词、连介词、助词(包括叹词)。这种分类应当是划分工对与宽对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一般地说,工对不仅要求词性相同,而且要求门类相同。凡门类相同的词相对,且又节奏相同、结构相似、平仄适当的对仗叫做工对。门类越细的词相对就越工。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如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祖咏《七夕》) '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这两个对仗中的'向月'与'临风','穿针'与'整线','易'与'难','南檐'与'北户','纳日'与'迎风','冬天'与'夏月','暖'与 '凉'也都是同类又同门的词,而且出句对句以及各词组结构相同,平仄相反。


上面这几对儿都是非常工整的对仗,可以说是工对的典型。
相对于工对的是宽对。和工对不同的是,它比较宽松。它只要求词性相同,门类不必相同;意义基本相对,不要求逐字相对。具体说它有如下几种情况:
1、完整型的宽对。指那些上下句之间,结构相似、相对的词汇词性相同但门类不同的对仗。
这种宽对只要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就可以,不必再细分门类,虚词部分也不必再细分。如李白的:“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邕之武昌》)。杜甫的:“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遣怀》)。刘长卿的“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经漂母墓》)。欧阳修的“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答丁元珍》)。这几个对仗对句之间结构虽然相似,但“黄鹤”与“长江”,“月”与“情”,“风”与“泪”,“柳”与“笳”,“墓”与“朝”,“樵人”与“楚水”,“夜”与“病”,“雁”与“年”,“乡思”与“物华”,门类不同,词性相同,都是名词。(“西楼月”与“万里情”;“客泪”与“天风”,“断柳”与“清笳”;“古墓”与“前朝”等都是偏正词组。)这是比较普通的宽对。
在完整型的宽对与典型的工对之间,还有个邻对。
“邻对”,就是用门类相近的词相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天文与地理、地理与宫室、宫室与器物、器物与衣饰、衣饰与饮食、植物与动物、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等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例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山川”对“琴瑟”是地理对器物;“河”对“月”是地理对天文。都属于门类相近的词相对。杜甫的《客亭》:“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江”对“日”是地理对天文;“雾”对“山”是天文对地理。
工对、邻对和全对型的宽对之间的界限其实是很难分清的。很多对仗句常常是工对、邻对、宽对混在一起的。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潭影”对“山光”是工对,“人心”对“鸟性”是邻对。“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邱”(李白《金陵》之一)。“离宫”对“亡国”是邻对,“古邱”对“春草”是宽对。“松径僧寻药,沙泉鹤见鱼”(贾岛《送唐环归敷水庄》)。“松径”与“沙泉”,工对,“僧”与“鹤”,“药”与“鱼”,宽对。这样的对仗,随处可见,它们究竟是工对还是宽对,很难说,似乎也没有区分的必要。
2、不完整型的宽对。指两句之间并不逐字相对,包括个别词性不同,结构不一致等情况,但意义基本相对。允许局部不对,也就是半对半不对。
如毛泽东的《吊罗荣桓同志》的颈联:“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长征'与'战锦'对,'不是'与'方为'对,但'难堪日'与'大问题',虽同是名词,却不逐字相对。又如《和柳亚子先生》颔联“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三十一年'与'落花时节',除'年'与'节'同属时令门类,字面相对外,其余三字都不相对,但四字都属时间概念,意义相对。有人把这种上下两句中一些字虽不合对偶的条件,但是意思是对称的,叫'意对'。也可以叫做半对半不对。下面再举一些例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首联)。
“杂虏横戈数,功臣甲第高”(杜甫《收京》颈联)。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陈子昂《送魏大从军》首联)。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首联)。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颔联)。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颔联)。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颔联)。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颔联)。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杜牧《题扬州禅智寺》颔联)。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颔联)。
“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王维《送孟六归襄阳》颔联)。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王维《终南别业》颔联)。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杜甫《春宿左省》颈联)。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颈联)。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刘威《游东湖》颔联)。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杜甫《秋兴八首之八》颈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颈联)。
“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李商隐《筹笔驿》颈联)。
“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王维《敕赐百官樱桃》尾联)
“车中顾马空能数,海上逢鸥想见亲”(宋庠《寄子京》颈联)。
“平时都邑今为陋,敌国江山昔最雄”(欧阳修《夷陵岁暮书事呈元珍表臣》颈联)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颔联)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颔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尾联) 。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之一)。
这些对句中相互对仗的词和词组,或词性不同,或结构不同,但这些不同的地方,都属于局部的,不是全不对,而且上下句之间,意思是对称的。所以都是对仗。属于宽对。其中有的也可叫做流水对或错综对。错综对和流水对中的一部分也属于宽对。下面就谈一下这两种对仗。
(二)流水对和错综对。
1、流水对
流水对也是常见的一种对仗。这是按出句与对句的关系来说的。什么是流水对?它和其他对仗有什么不同呢?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普通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依原则说,他们的地位是可以互换的,即使出句换为对句,对句换为出句,意思还是一样。但是偶然有一种对仗,却是一意相承,不能颠倒,这叫做流水对。”他在《诗词格律》中又说:“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
从这两段论述中,可知:流水对不同于一般的对仗,它的相对的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出句不能独立。上面提到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既是宽对,也是流水对。那么作为流水对的出句和对句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具体怎样来判断流水对呢?《诗词格律》中没有进一步阐述。网络上有些论述,摘录几项作为参考。
“流水对又称串对。是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流水对第一要对仗,第二要一意相承,不能颠倒。”
“流水对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求形式上的严格工整,注重情感思绪的自然贯通,两句连贯而下如行云流水,所以叫做流水对。”
根据这些阐述:流水对应具有如下属性:
1、它是对仗的一种形式,具有对仗的一般特点,如字数相等、结构类似(至少部分类似)平仄大体合适等。
2、它是一种特殊的对仗。其特殊点有:
(1)、相对的两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单独一句不能独立,至少是意思不完
(2)、前后两句在意义上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不能颠倒。
(3)、对仗的形式不一定十分工整,注重情感思绪的自然贯通。
现把手头上一些被人称之为流水对的部分诗句列举如下: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佺期《杂诗》颔联)。
“呈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杜荀鹤《春宫怨》颔联)。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颔联)。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忽逢青鸟使, 邀入赤松家”。 (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鹊楼)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李白《送友人》。颔联)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颔联)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秋兴》)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杜甫:野望)
“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杜甫:《放船》
“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杜甫:《对雨》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杜甫:《江月》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贪”。(白居易《客中守岁》)
“犹悲堕汨碣,尚想卧龙图”。(陈子昂《岘山怀古》)
“龙城(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骆宾王《夕次蒲类津》)
“朝来汴口望,喜见淮上山”。梅圣俞《初见淮山》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的《遣悲怀》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
“心曾许国终平虏,命未逢时合退耕”。苏舜钦《览照》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题三义塔》)鲁迅
'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沾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和郭沫若同志》)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到韶山》

从这些对仗的结构看,前后两句在意义上都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或条件等关系,不能颠倒,相对的两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符合流水对的特殊性。这也是人们认为它们属于流水对的原因。但是否都是流水对呢?这还要看它们有没有对仗的一般属性,即是否对仗。应该说,上面这些例子绝大部分都对仗。有的对得很工整,如“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也可以说是工对。有的虽然不工整,甚至半对半不对,如“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但还是在对仗允许的范围之内,可以说是宽对。但也有的看不出哪里对仗,像“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样的句子,虽然前后句之间具有延续、承接关系,但似乎缺乏对偶形式。这样的恐怕不能算是流水对吧。
流水对是一种很好的对仗形式。它既保持了对偶的匀称性,又避免了过于追求对仗而造成的呆板性,从而使诗句“既有均齐之美,又自然而不呆板。意思联贯而下并不损害内容”(周振甫语)。
2、错综对。
这是按按调字遣词的方法来分的一种特殊的对仗。
“错综对”又叫“犄角对”、“交股对”,是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对仗时字词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或者说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前面提到过的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之一的“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就是。其中“百城”所对的应是“二江”,但二者是错位的。
下面一些都可以说是错综对。其中相对的词都错了位。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毛泽东《吊罗荣桓同志》颈联)(“大鸟”与“老鹰”)。(韵脚和平仄的需要)(如果改成“大鸟欺“或笑老鹰”都与平仄和韵脚相背。)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首联)(“君”与“我”)。(为了句顺)
“禅宫分两地 ,释子一为心”(储光羲《题虬上人房》)。(“两”与“一”)。(如果改成“为一心”。平仄不合,意思也不同。)
“上方鸣夕盘,林下一僧还”(刘禹锡:《宿北山禅寺兰若》)(“上”与 “下”)。(如果改成“方上”或“下林”则意不通)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随宫》颈联)(“萤”与“鸦”)。(这是因为“萤火”和“暮鸦”是常用词。“火萤”或“鸦暮”则不是词。不能生造词。)
苏轼的《谢人见和前篇二首》之二的尾联“台前日暖君须爱,冰下寒鱼渐可叉”。(“暖”与“寒”“日”与“鱼”)。(如果把“日暖”改成“暖日”来对“寒鱼”,虽然正好相对,但“暖日”和“日暖”所强调的重点不同。前者重在日,后者重在暖。诗人这句重在暖而不在日,下句重在鱼而不在寒。所以不能改。这是强调重点)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首联)。'六幅'与'一段','湘江'与'巫山',都错了位。如果改成“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一段巫山云”则平仄不合,句子也不美)
“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王安石)。出句之第四字“密”,对下句第七字之“疏”;出句第七字之“少”,对下句第四字之“多”。这是诗意的需要。如果把下句改成“睡起茶疏酒盏多”,诗意就变了。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之一,首联)。这是宽对。“一片”对“万点”,“花飞”对“风飘”,但错位。所以也是错综对。如果不错位,“一片花飞”应改成“花飞一片”,那样就不合平仄了。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的五律《长江二首》之一的首联)。从这一联上下句词组的性质来看,上联的'众水'应与下联的'一门'相对,'涪万'应与'瞿塘'相对;但如果把'一门'与'翟塘'的位置互易,变成'一门争瞿塘',意义就含混不清了,所以只能照现在这样安排。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首联)。此句属也可算是半对半不对。其中“夕贬”对“朝奏”,但错位。“路八千”是“八千路”的倒装。“八千路”正对 “九重天”,倒桩后“八”与“九”错位。这两处错位既与句顺、平仄有关,也使诗句灵活不呆板。
从这十几对来看,错综对一般都是在词语对仗安排与所要表达的诗意或格律发生矛盾的时候的一种补救方式。或是为了意通句顺,或是为了押韵,或是为了符合平仄要求,或兼而有之。
(三)、数目对、颜色对与方位对。
在构成对偶的词类中,有三种比较特殊的词类,它们是数目词、颜色词和方位词。这三种词各成一类。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同类相对,即数词对数词,颜色词对颜色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其中数目词包括一、二、三---百、千、万、两、爽、孤、独、数、几、半、再、群、诸、众等。颜色词包括红、黄、白--- 翠、苍、碧、朱、丹、绯、赭、金(黄)、玉(白)、银(白)、粉(白)、皓、素、彩、玄、黔、缁 等。方位词包括东、南、西、北、中、外、里、边、前、后、左、右、上、下等。
这三类词的数量都不多,但在对仗中出现的频率却比较高。据本人粗略统计,在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里,131首五律和七律中,带有数词的对仗42首,占百分之32%;带有颜色词的对仗23首,占百分之17.5%;带有方向词的对仗27首,占百分之21%。在高步瀛选注的《唐宋诗举要》里,359首五、七律中,上述三种对仗,分别占27.5%、8.9%和14.5%。有人把这三种对仗分别称之为数目词对、颜色词对和方位词对。
为什么含有这三类词的对仗出现的频率较高呢?
第一,这三类词可以和其他词(主要是名词和部分动词)结合在一起,构成词组来表示事物的存在的数量、颜色、空间和时间状态。具体事物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数量、颜色、空间和时间方式更具有普遍性。人们在描述具体事物的状态时,自然也会常常使用带有数量、颜色、方位等词组来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就对仗角度说,这三类词虽然数量都不多,但每个词可组成的词组却十分广泛。譬如数目词,在古汉语中,不仅可以和所有的可数名词组合,而且可以与量词一起同许多不可数名词组合。也能跟部分动词组成词组。尤其是每个词组的可对词组也十分广泛,因而在组织对仗时,选择的余地较大。以“雨中”这个表示处所的词为例。本人翻阅了部分唐诗,在48首使用“雨中”来组对的对仗中,发现和“雨中”对偶的词竟有34种,如“云外”“关外”“钟外”“楼上”“江上”“沙上”“窗下”“灯下”“山下” “霜后” “秋后”“烟里”“城里”“波际”“草际”“风前”“江南”等等。有些虽用同一个词来对“雨中”,但所形成的意境各不相同。 如以“灯下”相对的共三个:王维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张籍的“归使雨中发,寄书灯下封”。这种广泛性给诗人构思遣词带来方便,从而使这三类词被使用的频率也必然比较高。
第二,对仗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对和连。上下两句既相对又相连,两句中相应位置的词或词组既相对又相连。什么东西才能既相对又相连呢?那就要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点。完全相同,不行。完全不同也不行。作为对仗句组成部分的词和词组,相同点,词类相同或词性相同。不同点,词义有差别。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各属一类,每一类都有共同性,但每一类中的各个词的词义又都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如“一”与“万”,“红”与“黑”,“上”与“下”等等。因此它们彼此之间就具备了对仗的性质。由于它们绝大多数是和其他词构成词组,从而也把这种对仗性质带给了词组,使本来就有对偶性的相关词,对仗性进一步增强,使本来缺乏对偶性的某些词具有了对仗性。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中“鹂”与“鹭”同门类,“窗”与“门”同类,属工对。再与“黄”“白”“两个”“一行”等组成词组,就显得更加工整。“柳”与“天”,“雪”与“船”不同类,只同性,属宽对。但和“翠”“青”“千秋”“万里”等结成词组,就成了工对。
所以,可以说,数量词、颜色词和方位词,能使工者更工,不工而工。甚至还可说能使不对而对。杜甫的“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送远》)“哭”与“城”词性不同,本对不上,但加上“一”和“孤”,变成“一哭”和“孤城”字面成对,给“哭”与“城”以意义上的连接,“一哭”是因为“孤城”。这样“亲朋尽一哭”与“鞍马去孤城”也就成为对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顾”和“朝”词性也不同,但“三顾”和“两朝”却有对偶性,这两句也就成了对仗。
第三,由于数量词、颜色词和方位词表示的是事物的存在状态,当它们与标志某事物的词组成词或词组时,就会赋予该事物以某种特性。如“千山”、“万水”、“一叶”、“白山”“黑水”、“红颜”、“白发”、“东奔西走”、“天南海北”、“上窜下跳”等等。诗人就会利用这种特性创造对偶词或对偶句之间的特定关系:或使其相互呼应,连成一气,或使其形成强烈的对比,或使其色彩鲜明,或使其意义普遍。试举数例。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千年”与“一日”,一长一短,已经成为鲜明之对比,再配上“速”与“长”,对比更加强烈。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万里”言其空间之广,“百年”言其时间之长。再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创造出悲怆深沉的意境,深刻地诗人的羁旅孤独、悲秋苦病的情思感叹。杜甫的另两句:“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具有相同效果。只不过所表达的乃是对朋友郑虔不平遭遇的愤懑和同情。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和“白首”对偶,“红颜”意为少壮之年,“白首”意为垂老之年。二者对仗,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年的整个生涯。再与“弃轩冕”(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和“卧松云”联在一起,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孟浩然的高风亮节。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七绝》)。“黑发”对“白首”与李白的“红颜”对“白发”一样,表示人的一生,但后面搭配的词组不同,句式和表达的诗意都不同。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吴伟业《圆圆曲》)。用“白骨”与“红妆”对偶,形成更强烈的反差。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天涯”一指地域,一指距离。“海内”古指指整个中国,今天也可指任何地方,“天涯”则任何遥远的距离。它们分别与“存知己”“若比邻”粘在一起,表达了只要是知己,无论人在何地,相距多远,也如邻居一般。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东北”与“西南”,虽然也可表示东西南北四方,即任何地方,但在该诗中与“风尘”“漂泊”等搭配,表示的就不再是泛指而是指比较具体的东北和西南了。这两句是说,自从安禄山在东北方造反,遍地战尘,我的一些亲友从此支离分散。我漂泊在西南天地之间,有家难归,怕今生已还乡无望了。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用“白头”对“黄叶”,以树之落叶喻人之衰老,颇为贴切。烘托了悲的情绪。在与“雨中”“灯下”结合在一起。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构成了一个“苦雨、孤灯、黄叶、白头”充满着辛酸和悲哀的画面。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由“塞上”“镜中”构成“塞上长城”与“镜中衰发”对偶,突出了壮志未酬身已老的愤懑而又无奈的心情,且是诗句自然,不见斧斤的痕迹。

四、对仗应注意的问题
八句的律诗要求要有两联对仗,除去为了体现整齐美、对称美之外,也是为了避免八句雷同。但是搞不好又会形成呆板。律诗之难,也难在对仗上。钱明锵在《走出对仗误区,创作律诗精品》一文中指出:当前律诗中精品很少,问题出在对仗上。
当前律诗对仗的主要弊病是:1、死守旧有的、正统的对仗模式,呆钝死板;2、过于求正、求工,七拼八凑,晦涩拗口;3、四言一法,句式雷同,单调平板;4、语言修辞铺陈简单,缺乏韵味;5、上下句和两联之间内容重复,同类连叠,语言拘束,诗味索然。
这些对仗中的弊病,成为创作精品的“拦路虎”。何永沂在《涌血成诗喷土墙——熊鉴诗试评(代序)》中也说:“七律之难在于中间两副对仗,搞不好便会走进似工整实呆板的死胡同”或“陷入“合掌”的误区”。本文仅对合掌问题,谈点看法。
为了避免或减少呆板,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不要处处求工。
严格的工对很难,也没有必要。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过切,即会妨害诗意的顺畅表达,甚至由于用词总是局限于狭窄的范围而造成同义反复、结构呆板。可以适当使用宽对、反对、流水对,灵活采用不同语法结构的对仗句式。不要为了对仗而削足伤情损意。要尽量求得自然不露斧凿之痕。实在对不好时,宁可不对仗,不要死对仗。
第二,避免合掌。
合掌是对仗之大忌。什么是合掌?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一联对仗的出句与对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叫“合掌”。如出句用“河”,对句用“川”;出句用“红”,对句用“赤”,出句用“兵”,对句用“卒”,等等,形成同义反复。另一种观点是,合掌除对句与出句意义雷同叫合掌外,一首诗中相邻的两联对仗,句子的结构雷同也叫合掌。如“红旗高举跨时代,观念更新促大潮。法度常抓循轨道,宏篇续写领风骚”(王佐邦《诗词津梁》例)。上下两联相对的词类完全相同,结构完全一样。本文依第二种说法。
两种合掌,前人诗中也偶有之。如:“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洪秀全《吟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这是第一种合掌。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两联四句,每句中间都是动词,上下四个名词。四个名词各带一个形容词。结构完全一样。这是第二种合掌。“溪水泠泠杂行漏,山烟片片绕香炉。仙人六膳调神鼎,玉女三浆捧帝壶”(沈佺期《嵩山石淙侍宴应制》)。两联四句的结尾是“行漏”“香炉”“神鼎”“帝壶”,也属雷同。明王士懋称这种病为“四言一法”。王士懋认为,这在古人“正自不觉,今人用之,能无受人揶揄?”
在今人的作品中,尤其是初学者的作品中,这两种合掌也时有发现,尤其是“四言一法”式,更为常见。随便摘几例。材料均来自香港文艺报社和北京千重山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组编的《《二十世纪华人文学作品选·诗词卷》。摘录时略去作者姓名。各诗也仅取其颔颈两联。
“劳逸结合食素淡,心胸坦荡重修身。称斤掂两惹憋气,寡欲无私福永存”。
“白塔妙词传雅韵,青城佳句诵遗篇。杏坛学士怀夫子,文苑吟俦哭俊贤”。
“三山推倒人心暖,四化峥嵘事业新。两制金瓯归一统,三中决策重千钧”。
“破雾冲云寻富裕,举旗指路别寒贫。劈波斩浪乾坤缔,拉朽摧枯骏骥奔”。
“坚攘日寇扶危难,力斗奸顽解倒悬。抗美援朝除霸道,安邦定国掌全权”。
这些是的颈联和颔联结构完全一样。都犯了“四言一法的毛病。像这样相邻的几联之间,出现雷同结构,就会给人以呆板之感。尤其是在八句律诗中,中间四句完全雷同,确是对仗的大忌。
为什么初学者容易犯“四言一法”的毛病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处理语音节奏与语法结构的关系。
律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则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大多数情况也可分为较大的两个单位,五字句分为二三,七字句为四三。
语法结构包括句式结构和词语结构。
如词组结构有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等。
句式结构有三二、二三、四一、一四,二二一、四三、三四、二五、五二、二二三、二二二一等。
初学者在对仗时,为了工整,往往追求两个一致性。一个是句式结构和语音节凑的一致性。如七言的语音节奏是四三,句式也搞成四三。另一个是词组结构的一致性。如四三式中如果构成上句四的词组是个并列结构,下句相对词组也搞个并列词组。这两种一致如果只发生在同一联内,是完全应该的。这两种一致,无论哪一种,如果同时发生在相邻的两联上,都属于“四言一法”。如“劳逸结合食素淡,心胸坦荡重修身。称斤掂两惹憋气,寡欲无私福永存”,“破雾冲云寻富裕,举旗指路别寒贫。劈波斩浪乾坤缔,拉朽摧枯骏骥奔”等。
王力先生认为“在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发生矛盾的时候,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法结构”。为了避免雷同,我们应当从语法结构上入手。在基本符合平仄要求的前提下,变换语法结构。
由于语音的平仄、节奏是相对稳定的,这里只谈语法结构问题。
在一对内,对句和初句之间的结构大体要相同,但也允许半对半不对。这在前面对仗的种类中已讲过。相邻两联的结构应尽可能不同。这种不同,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句式结构,一是词语结构。下面举几首为例(所举都是颔联和颈联)。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杜甫《月夜忆舍弟》)。颔联两句是一四结构;颈联两句是二三结构。颔联出句把“白露”一词分开,对句把“明月一词拆散。颈联是个“有无对”。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杜甫《春宿左省》)。颔联两句是四一结构,颈联两句是二三结构。词语结构两联各异。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颔联是二一二结构,颈联是二二一结构。“残云”“疏雨”和“树色”“河声”结构不同,“归太华”“过中条”和“随关迥”“入海遥”结构也不同。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江村》)。颔联四三结构,颈联二二三结构。“自去自来”与“老妻画纸”,“相亲相近”与“稚子敲针”,“梁上燕”与“为棋局”,“水中鸥”与“作钓钩”结构都不一样。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这两联从句式看,结构基本相同,按两分法都是四三结构。但词语的结构不同。颔联的“楼船夜雪”“铁马秋风”与颈联的“塞上长城”“镜中衰发”不同;颔联的“瓜州渡”“大散关”与颈联的“空自许”“已先斑”不同。这样,我们读时,也不会产生雷同感觉。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前三联都对仗的五律。八句中相邻六句对仗而不觉其呆板,三联结构不同当是原因之一。这对仗的三联粗分都是二三结构,但细分分别为2-3,2-2-1,2-1-2结构。三联开头相对的词组“客路”“行舟”、“潮平”“风正”、“海日”“江春”的结构,也是本联内相同,各联间相异。后面的三个字词也是如此。
还有的诗,首、颔、颈、尾四联都对仗,但由于各联之间结构有别,也不觉其呆板。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清人杨伦笺注的《杜诗镜铨》称其“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明人胡应麟在《诗薮》更称其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人们对此诗评价之所以如此之高,情景交融、高浑一气、凄凉悲壮的意境,虽生命力垂危但仍抗争不已的强大精神,当然是第一位的,而其章法、对仗等方面的技巧,确也起了重大作用。清人方东树在评这首诗诗时曾说:“(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笔法变化,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转引自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这里只分析一下对仗。
四联对仗的句式结构:首联二二三,颔联四三,颈联二二三,尾联出句四三或二二三,对句二五。
词语结构:首联“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是主谓结构,两句诗包含六个意义单位,所以曰“一二碎”。颔联“无边落木”和“不仅长江”,“滚滚来”和“萧萧下”都是偏正结构。但两句诗各只讲了一件事,所以曰“三四整”。颈联似乎也可以分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四三结构,把“万里悲秋”和“百年多病”与“常”和“独”一起,做“作客”与“登台”的状语。但那样就不易把这两句诗所含的复杂意思表现出来。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对这两句诗是这样分析的:“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按罗的分析,还是分为二二三,或二二一二为好。尾联,对句与出句不是全相对,而是属于半对半不对的宽对。总起来说,首联属普通的工对,颔联是带有叠字的工对,颈联是数量词对,尾联是不全对型的宽对。所以没有雷同之感。
像这样四联都对仗的,如非大家,写好了很难。原因之一就是对仗较难处理。
多于八句的排律,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各对仗联之间,尤其是相邻两联,也要尽量闭免结构力学雷同。试对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一诗的句式结构划分如下:“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绝句如果两联都对仗,也须注意结构雷同问题。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两联按两分法都是二三结构,但两联间相对位置的词语结构不同。并且第一联是正对,第二联是流水对。
为了避免或减少雷同,使作品流畅自然,不仅要注意尽量避免对仗联之间雷同,也要注意整首诗的句式结构,除对仗联内尽量相同,其他应尽量有差异。下面试举几例。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首联两句是二三结构,颔联两句是一四结构;颈联两句也是二三结构,但和首联不同,是个“有无对”。尾联两句是二三结构,但“寄书”与“况乃”,却是一实一虚。
王维《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从句式结构看,首联和颔联都是2-3结构, 但词语结构不同。
“崔颢《行经华阴》: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四联结构各不相同。这样错综变化,作品就会显得自然而不至于呆板。
其实,不仅律诗要注意避免雷同问题,就是非律诗也应尽量避免雷同。试看下面这首题为《反腐倡廉》的诗:“先进教育全党行,反腐倡廉正党风。立党为公随民愿,执政为民传统兴。廉洁自律是正道,贪污受贿法不容。坚持宗旨为人民,和谐社会万事通。”从句式看,八句都是四三结构。从词语结构看,“反腐倡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自律”“贪污受贿”等也极其相似,都是口号式的新成语,因此显得很呆板。
总之,在运用对仗这一技巧时,既要保持对仗的整齐美、对称美,又要避免因雷同而造成呆板。

千古名句和流行的诗词歌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回答者:霂飏女 - 举人 四级 11-19 12: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6.苛政猛于虎。(礼记)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

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家经)

1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12.知耻近乎勇。(礼记)

1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易经)

15.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

16.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17.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18.放之四海而皆准。(礼记)
19.皇皇不可终日。(礼记)
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21.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2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2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28.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29.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3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
31.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32.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33.季孙之忧,不在?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
34.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
35.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
3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3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38.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3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
40.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41.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孔子)
4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4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4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45.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孔子)
4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4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48.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
49.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
50.士可杀不可辱。(孔子)
51.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
5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53.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
54.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55.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子)
56.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57.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58.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59.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6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孔子)
6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6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6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64.识时务者为俊杰。(孔子)
65.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
6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6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69.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孔子)
70.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
71.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7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7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74.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7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7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77.朝闻道,夕可死矣。(孔子)
7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7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8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
8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
8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
83.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84.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
85.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
86.听其言,观其行。(论语)
8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88.吾日参省吾身。(曾子)
89.贫而无怨,富而不骄。(论语)
90.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
9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
9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孔子)
9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
9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95.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
96.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97.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论语)
98.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99.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10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10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02.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
10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104.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10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
10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07.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
108.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109.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
110.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矣。(孟子)
11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112.杨朱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孟子)
113.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而不能也。(孟子)
114.为长者折技,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孟子)
1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1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1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11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11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120.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12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
12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123.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孟子)
12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周)
12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126.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127.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周)
12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周)
129.彼一是非,此一是非。(庄周)
130.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131.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13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
133.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
13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13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6.流言止于智者。(荀子)
137.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
138.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39.千里之提,溃于蚁穴。(韩非子)
140.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
14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142.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老子)
143.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子)
144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145.远水不救近火。(韩非子)
146.挂羊头卖狗肉。(晏子)
147.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14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149.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150.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15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52.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左传)
15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154.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
15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156.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吕氏春秋)
157.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58.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59.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6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左传)
161.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左传)
16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63.香饵之下,必有死鱼。
164.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左传)
165.行千里者半九十。
16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67.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
168.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W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关于梅花的诗词

杨传文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墨梅 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

墨 梅 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早梅 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墨梅 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 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

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梅 贡性之

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

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庚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真适园梅花盛放 王 鏊

花间小坐夕阳迟,香雪千枝与万枝。

自入春来无好句, 杖藜到此忽成诗。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杂诗》之一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杨柳枝词 刘 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初识梅花 卢撰

江北不如南地暖,江南好断北人肠。

胭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

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 蔡襄

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次韵中玉早梅 黄庭坚

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

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梅花绝句 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红 梅 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梅花绝句之一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红梅 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梅花绝句之二 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岭上红梅 范大成

雾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

满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倾城在空谷。

梅花绝句之三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题梅花图 杨无咎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探梅 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圣恩寺看梅 周永年

众香国里人来去,花信风中鸟倒悬。

更喜水光相映发,横斜疏影托波来。

雪梅之一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题画梅 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雪梅之二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岭梅 张道洽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观梅有感 刘因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赠范晔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 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红楼梦》咏红梅花 (花字) 曹雪芹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

闲厅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红楼梦》咏红梅花(红字) 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红楼梦》咏红梅花 (梅字) 曹雪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穸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雪后梅盛开折置灯下 曾几

满城桃李望东君,破蜡红梅未上春。

窗几数枝逾静好,园林一雪碧清新。

暗香疏影 姜夔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 、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孤雁儿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临江仙.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殢人娇.后亭梅开有感 李清照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玉楼春.红梅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六幺令 晏几道
雪残风信, 悠扬春消息, 天涯倚楼新恨 ,杨柳几丝碧 ,还是南云雁少。 锦字无端的 ,宝钗瑶席 ,彩弦声里 ,拚作尊前未归客。遥想疏梅此际 ,月底香英白 ,别后谁绕前溪, 手拣繁枝摘 。莫道伤高恨远 ,付与临风笛 ,尽堪愁寂 ,花时往事 ,更有多情个人忆。
蝶恋花 欧阳修
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红蜡枝头双燕小,金刀剪彩呈纤巧。
旋暖金炉薰蕙藻。酒入横波,困不禁烦恼。绣被五更春睡好,罗帏不觉纱窗晓。
梅花引. 荆溪阻雪 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 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不?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