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练习 邓铁涛医案
王某,男,54岁。2000年9月21日初诊。
患肝硬化已4年余,近检验:乙肝两对半示“大三阳”,肝功能示TLT: 16U/L,ALT: 70U/L,余正常。B超示肝硬化。症见右肋下时有胀痛不适,下肢乏力,双下肢胫前浮肿,肝掌,舌体胖嫩、舌边尖布满红点、苔薄白,脉沉弱,形体丰,其他无不适。
予___汤加减。(留言处写下您的答案)
嘱先服7~10剂,如水肿好转,再换方。
2000年10月31日二诊:按9月22日初诊处方,各药按比例加大剂量,制成蜜丸90粒,每丸约9g,每次1粒,日服3次。
服药1个月,胚胀疼基本消失,近日因阴雨天气,又开始腹胀,仍下肢乏力,畏寒,二便正常,苔薄白舌稍赤,尖边红点、边有齿痕、舌体胖嫩,脉稍弦滑。前方加,继服。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上期原医案 张灿玾医案
刘某,女,老年。
猝发发热恶寒,周身不适,时觉恶心烦悸,二便不利,食欲不振,舌红苔微黄,脉数大有力。此少阳与阳明热盛,热邪循经,内结于府,导致下则二便不利,上则厌食,必当清泻少阳与阳明之热,则寒热可解,二便可通。
处方如下: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制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泽泻二钱 生龙骨二钱 生牡蛎二钱 党参二钱 桂枝二钱 大黄三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去核) 水煎,温服。
复诊:服上方1剂后,大便略通,小便亦稍利,病人稍安。此少阳与阳明之热,有所缓解,脉中取见数,已有缓和之意。然二便尚未畅通,可依前方继服。
复诊:用前方继服3剂后,寒热尽退,二便亦尽通,病去身安,遂嘱饮食调养,避风寒之袭扰。
按语 (引原按)此案初起似由外感引起,然不见太阳之表证,而迳发太阳与阳明之腑证者,实因膀胱与大肠二腑,郁热在里,故一旦有外邪诱发,立现二便不利之里证,此证若不急为治,常易导致二便闭结不通之重证,下窍一闭,上窍则难启,关格之证作,则险情顿生,尤其是老年人患此证,必当早医为是。此方乃仲景先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而咸。若伤寒治法,当先少阳后阳明,然本案以二便不畅,恐形成内闭之证,故特加大黄,两阳鼻治可也。故法据病定,非病随法生。张老治病,遵经方而不泥古,随证加减实为经方活用也。
(张灿玾。张灿玾医论医案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本方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桂枝、大黄、龙骨、牡蛎、铅丹而成。为伤寒误下,病人少阳,邪气弥漫,烦惊谵语等病症而设。因病人少阳,故治以小柴胡汤,以和利枢机、扶正祛邪为主;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乃阳气内郁,不得宣达于外,故加桂枝通阳和表;大黄除热清里;龙骨、牡蛎、铅丹重镇理怯而安神明,以治烦躁惊狂;茯苓宁心安神并可通利小便,因邪热弥漫于全身,故去甘草之缓,以专除热之力,使表里错杂之邪,得以速解;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大黄泻里热,和胃气;人参、大枣益气养营,扶正祛邪。共成和解清热,镇惊安神之功。应该注意的是,铅丹有毒,用量切勿过大,而且不要连续长期服用,以免造成蓄积性铅中毒。
此方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此外还可见不寐、烦躁、谵语、惊恐、心悸、抑郁、发狂、易怒、抽搐等症。其他常见症状有头晕、便秘、胸胁满、口苦、纳差、目眩、头痛等。
[方药] 柴胡四两 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 人叁、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先煎龙骨、牡蛎、铅丹)。
[原文]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07)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
|